APP下载

《狗十三》:新伤痕主义视域下的伦理之痛

2019-01-28袁智忠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400715

大众文艺 2019年4期
关键词:替代性陪伴青春

何 周 袁智忠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 400715)

“伤痕文学”最早便开始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与伤痛,而“新伤痕主义”的出现既可以说是对于“伤痕主义”的继承与延续,也可以说是在新时代语境下的一种突破与改编。进入新千年以来,随着国产青春电影的井喷式发展,从“青春万岁”到“青春残酷”再到“青春消费”,人们对于青春的伤痛开始有了更多的伦理反思。

一、青春梦想之伤

关于懵懂少年对于梦想的追逐,大多电影与文学作品都比较中意对于青少年“叛逆”意识的表达。电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偷偷参加物理竞赛,以及因为爱狗丢失对于家人的抗争,都可看做她对于梦想执拗的追求。然而在“男权主义质胜”的语境下,这种对于父权的公然抗争便无可厚非的给李玩的青春带来了伤痛。在反复遭受父亲“用心良苦”的“教育”之后,李玩开始适应了父亲的谎言与成人的饭局,也逐渐失去了内心对于自由梦想的追求。这种成长的梦想之伤自古便有,如孟母三迁与画荻教子这样令人感动的典故,其实也暗含了父母对于子女成长的急切干预。

进入新千年以来,这种梦想之伤开始有了愈发严重的演变,这主要表现为青春梦想价值的单一化。随心所欲的选择梦想是所有人青春的权力,尊重梦想的多元化便是对于青春本身的尊重。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青春梦想的生存空间却在不停被压缩,在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唯物质论”与“唯分数论”双重思想的影响之下,似乎只有更有“钱途”的志向才配称之为梦想。李玩因为成绩无法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兴趣班,而她的父亲也从未问过她梦在何处。

从始至终,家庭与学校都未曾尊重过李玩心中真正的梦想。在这种高压之下,稚嫩的李玩毫无疑问是弱势的,在不断的打压之下也只能被迫选择妥协。在影片的最后,李玩碰见爱犬“爱因斯坦”也不为所动,形同陌路。这时候我们就已明白,她曾经的梦想和“爱因斯坦”都已经被她一并深埋心中。

二、青春孤独之伤

都说“年少不知愁滋味”,但孤独却是所有人青春时都无法逃离的感受。大量的青春电影都对孤独进行了不同的刻画,《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缺少父母陪伴的马小军是孤独的,《悲伤逆流成河》里被同学排挤的易遥是孤独的,《狗十三》里无法与亲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李玩同样也是孤独的。

本文所探讨的青春孤独之伤更多的是聚焦于家庭层面,来自于家人有效陪伴的缺失而产生的孤独之感。由于父母工作的忙碌催生出许多隔代家庭,离婚率的攀升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与重组家庭,并且伴随二胎政策的开放,再生家庭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结构性的家庭改变会给子女带来更多不可适应性的影响。由于父母离异,李玩从小便缺失母爱,而父亲再婚带来的弟弟更是夺走了她所剩无几的父爱。物质条件的富足开始使得越来越多的父母催生出另一种更低成本教育模式:替代性陪伴。所谓替代性陪伴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提供更多物质上的满足以图光明正大地减少对于子女应有的陪伴时间。父亲送给李玩宠物狗就可看做是一种替代性陪伴。但由于缺少日常的父女交流,所以他在面对李玩的叛逆之时依然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自以为是的“陪伴”他才可以毫无愧意的打骂李玩。这种替代性陪伴大大减缓了父母在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因此在当代社会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流行的教育模式。

但是这种教育上的“捷径”却是不可取的,青少年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完全替代精神上的需要,反而会使他们的青春更加孤独。由于陪伴和有效沟通的缺失,在学校里沉默少言的李玩回到家中依然无话可说,因此当唯一的倾诉对象“爱因斯坦”丢失之后,她才会陷入极度的狂躁与暴戾之中,许多类似的青少年叛逆行为就是因为他们对于孤独的恐惧与愤怒所外化的表现。

三、青春成长之伤

这里所谈到的青春成长之伤更多的是指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磨合的伤痛。那么何来伤痛?如同《青春残酷物语》中的少年们因为缺少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正确指引,他们在成长中表现得更加躁动与迷茫,也经历了更多磨难与挫折。就像《悲伤逆流成河》中的唐小米,缺少沟通的她沦为了校园霸凌的受害者,而后由于缺少正确指引她又成为了欺凌他人的施暴者。不仅仅是家长的作用在不断弱化,学校与家庭之间似乎也无法完成有效的联动。青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接受指令而不是得到指引,就像被父亲不断要求的李玩,从禁酒到喝酒,送狗到弃狗,以至于最后的吃狗,李玩在一次次与父亲实力悬殊的博弈中痛苦地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李玩如同电影中误闯课堂的蝙蝠一样,她的成长也并不是被合理地疏导,而是面对成人世界的一记重棍,扔出窗外,在疼痛与晕眩中回归天空。而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得青少年们更加的迷茫与叛逆,电影中帅气的高放就由于缺少爱情观的教育与沟通,他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懵懂的爱情,因此尝试纹身,试图通过这种伤害身体的行为完成自我对于爱情的表达。

在电影的结尾,李玩的弟弟学滑冰摔倒反复地说着“我不会滑”,但所有人都一直笑着看下去,并让他自己站起来。导演用这样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镜头控诉着这个社会:所有人都要求稚嫩的孩子们学会自己站起来,实现自我成长,甚至连父母都忘记了应该上前搀扶一把的义务。

四、结语

电影《狗十三》中所描绘的青春伤痛已经开始趋于一种社会常态,它们给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变得愈发严重。本文通过审视电影《狗十三》中存在的梦想、孤独、成长之伤,伦理之痛,反思其中所存在的道德问题,力图为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些可借鉴的信息,减少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痛感,缝补他们精神世界的孤独与悲伤。

猜你喜欢

替代性陪伴青春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低素质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
关于“名角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局限——以第五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例
青春献礼
从资本论角度对文化创意品的价值分析
青春不打烊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