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在现代钢琴作品中的传承与发展
2019-01-28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530022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530022)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随着经济领域的多元化,艺术领域也越来越多元繁荣发展,尤其是古典音乐与民族艺术的融合发展成为音乐艺术的发展主流趋势,不管是作曲还是演奏上的合作,都为现代艺术作品带来新的生机。广西的少数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舞蹈、说唱音乐、民间器乐、戏剧音乐,这五种各有特色,艺术元素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情感抒发是钢琴作品中可以传承和发展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与现代钢琴作品结合的特点,主要针对壮族,分析了两者融合模式的三个特点,其次依据对少数民族音乐素材成功改编的钢琴作品实例,探析少数民族艺术元素在其中的巧妙组合,总结在钢琴作品改编中民族音乐素材运用的技巧。
一、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与现代钢琴作品结合的特点
1.原生性模式
早在1960年时候就已经壮族和钢琴艺术融合的作品,《刘三姐组曲》的七段舞曲,首先以钢琴艺术演绎歌舞剧的主要场面和情景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此后陆华柏、陈怡等不少艺术家创作了百首融合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钢琴作品。纵观这些新型的融合式钢琴作品,大体可以总结为原生、再生、新生三种模式,不同模式对于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方式有所区别。其中原生性是指在进行钢琴曲创作时直接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曲目中的某一段落直接不加改变的运用在钢琴曲中,保存曲目的原生性特征。钢琴曲在音乐旋律、乐曲结构、音乐形象和思想情感上都保持原有曲目的完整性,钢琴曲的钢琴织体、和声变换、多声写法等都服从于原民族音乐例如祖荫教授的《儿童钢琴小曲》中的《长工歌》、《春天到》等都原封不动的保存了广西不同少数民族歌曲的原生态曲调。《长工歌》源自于瑶族的同名民间歌曲,这是一首叙事性歌曲,从正月到腊月共十二段内容,叙述了社会底层长工们的悲惨生活。钢琴曲没有加入其他元素的去掉,直接保留了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曲调。以原位平行三和弦为独立的和声层作下行线性运动,表达出原来曲目中的凄凉绝望的音乐意境。总的来说这一类的钢琴曲目就是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依赖另一种载体的呈现,其音乐曲目的核心都和原曲目一模一样,但是在钢琴不同演奏器件的展示之下,又有区别于原曲目的多样情感,是对民族音乐的升华,借助钢琴的气质更加完整、多样的展示出民族音乐的魅力。
2.再生性模式
再生性的改编模式是指依托于一首或者几首类型风格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进行改编或者重新组合,改编的曲调在音调、结构、情感等方面都和原曲有着密切的联系却又不是完全的相同,可以看到曲子中原曲的影子,但是又有新的特点和意境。这类钢琴曲可以说是基于原曲的二次创作,但是又不会让人有违和感,其风格和情感更具有现当代化的气息,因此曲目比原生性模式更常见。例如倪洪进女士的《壮乡组曲》,作曲者因为在广西体验过当地的风俗习惯,所以作曲风格受到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此曲一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与少数民族同名的歌曲《船从远方来》,原曲通过船这一物象来比拟男女之间的爱情。钢琴曲将摇晃的三拍子,五声商调式的风格改为单三部曲,曲调舒缓宁静,给人悠闲自在的感觉。第二章取材于壮族的著名的山歌《歌圩》,钢琴曲将原曲的二声部唱腔和五声羽调式改为小型回旋曲式,展现出了壮族人民在歌圩场上相互对歌的激动热闹场面。类似的第三章和第三章也是依据少数民族的音乐曲目进行重新改变,这种钢琴作品没有完全还原民间音乐的原生态面貌,但是创作者在重组和提炼之后,曲调和乐律都得到了升华,更符合现代钢琴乐曲的曲调样式和抒情方式。
3.新生态模式
这种模式相比于前两种,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原曲运用部分更少了,大部分都是全新的曲调和韵律,只提炼出原曲中的精髓元素和气韵,整体上新曲目还是看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根基,但是其曲目不仅展示少数民族音乐,或者说只保留了少数民族音乐中短小的特性音调,改编曲目的技法和形态上都是新生性的特质,与少数民族音乐之间有神似或者形似两种。
形似就是改编的钢琴作品中可以明显听到少数民族乐曲中经典元素,听众可以很快地抓住两者之间形态的相似。这类作曲是从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中抽取或提炼其富于特性的核心因素,融合进自身曲目,不拘泥于原曲调的构架和旋律,呈现出全新内容的钢琴曲目。相比较之下神似就没有明显的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在创作曲目中,听众不能单从曲调本身将它与少数民族的音乐联系起来,但是却能感受到两者之间隐隐的联系。这种作曲风格是因为创作者没有直接使用少数民族音乐的元素,而是感受和领悟原曲目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理解其中的精气神,将这种韵味的感受融合进全新曲目的创作中。这种曲目的难度明显要比之前都要高,这要完全领悟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核心灵魂和思想情感,尤其是曲调变化所代表的情感变化,要抓住情绪变化的节点。
二、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在现代钢琴作品中传承和发展的实例
1.基于壮族民歌元素改编的《梦幻茶山》
深入的了解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钢琴作品中的传承和发展,还是需要对已经成功改编或者创作的曲目进行研究,挖掘其灵活运用的地方和巧妙的表达方式。《梦幻茶山》由陆建业和邱洋教授共同完成,曲目结合了壮族民间音乐的素材,加入了新兴的后浪漫派、印象派的作曲技巧,在三部曲式的结构基础上对音乐性画面重新编排组合。曲目创作时音乐形象的抽象和具象性相互连通,贯穿整个曲目,动静结合,强弱对比鲜明。节奏跌宕起伏,色彩和声多元化,整首歌曲在和谐的音调中追求戏剧性的情感表达,有冲突也有缓和,整体描绘了桂西北壮族人民的生活情境。《梦幻茶山》钢琴曲节拍缓慢,节奏速度自由,好像冬日山谷里响起的悠扬空旷的回响声。因此曲谱中运用离调变调和弦进行到 A大调。就拿曲子的第一部分来分析,起始于第14小节之后,不同于主题部分的第一声部,该部分利用三声部的乐曲伴奏,音乐婉转悠长,意境柔美,仿佛身处于被重重雾霭包围的茶山的山谷之中,如梦如幻;乐曲速度是行板,调式调性起始于A大调,在一些离调和弦组合弹奏之后回到主音上。第一主题再次变奏在开始37于小节,速度为中板 ,歌曲风格延续之前的曲调,依旧随性自由,分解和弦作为伴奏,使得主题的优美恢弘的意境得到表达,主题声部运用八度的和音来突出旋律的流畅自在的效果,如同水声一样婉转动听。这个作品对于演奏者要求高,需要了解每个段落的不同特点,重在段落之间转折连接的部分,清楚理解每个和弦的作用和和声走向。演奏时要表达清楚每个段落的过渡层次和前后对比,把少数民族音乐在其中的运用发挥恰到好处,握好横向旋律到纵向的和声,让人觉得两者的融合完全适合现代音乐的审美。
2.钢琴组曲《水墨画》
《水墨画》是由四首钢琴小品一起构成的,分别是《漠上》、《藏犛》、《鱼》、《大兴安岭》。 组曲的题目源自于画家吴作人先生的作品《水墨画 》。其中第一首钢琴小品《漠上》节奏轻松舒缓,曲调气息舒畅。整首曲子分为上下部分,开头的引子只占了很小的一节,一个低音八度的和弦首先进入观众的听觉,右手部分紧跟其后,运用同样的音调但是不同的节奏,使原本静谧和谐的气氛被越来越密集的音型破入,并且在最后用两个六连音起到由强变弱的跌宕起伏的过程。第二首小品为《藏犛》速度是快板,第一部分集中在钢琴上的低音区,双音的音型为主,有厚重觉来描绘出耗牛的粗犷野蛮。第三首《金鱼》的速度为是行板,一开始作者就使用了不同八度上的分解和弦,给观众呈现出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水面,音色清脆动听。可以说每一首小品都是一副精彩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画面,有俏皮可爱的也有优雅端庄的,更有热情奔放的,整体表现了钢琴曲和少数民族音乐素材融合的多元和精彩。
3.回旋曲式《雨中罗城》
《雨中罗城 》源自于广西百色罗城的么佬族的歌曲,就是十一字腔山歌《红花永远迎着春天开》,改编曲中加入了印象派风格的韵味,音乐的作曲技法都体现了西洋画风格。该曲的结构为回旋曲式,主部速度为朦胧柔和的行板,曲目中一直有悠扬的的民歌贯穿始终。曲目最初是A徵调的由左手低声部的延留音,中声部大多是十六分音符,随后引入主旋律,左手演奏让人感觉身处于绵延细雨下的小镇,如同走在春雨蒙蒙的罗城之中。右手的旋律都是单音,带大切分休止符,犹如从远方传来的悠扬歌谣。插部一是以民歌旋律为基础音调,重在展现罗城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美好场景,主部的第二次出现,如同民间一人在轻轻吟唱唯美的山间民谣,和左手的低声部单音旋律的低沉形成对答和呼应,这是在民谣基础上的改编运用。像这样的依托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基本旋律,进行改编和意境重现的曲部隐藏在整首乐曲之中。
三、结语
本文通过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研究,分析了其在现代钢琴作曲中发挥的作用,民族音乐曲西洋技法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曲目风格,这也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在创作,民众在理解和推广钢琴作品的同时又宣扬了少数民族的音乐。近些年来经济政治都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改革,引进来走出去风潮高涨,观众对于音乐作品的审美不断提升,带着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琴韵乐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新时代钢琴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