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的声与情
——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为例
2019-01-28贵州民族大学550000
(贵州民族大学 550000)
一、诗词寓意与情感介绍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诗人的代表,被后世尊为婉约派的正宗。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称号。其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使其前后的词曲风格的特点截然不同。以靖康之耻为分界点,早期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以及天真烂漫的豆蔻年华,嫁为人妇婚姻生活幸福美满,故前期作品多为表现少女闺阁生活、婚后生活以及夫妻分离的哀怨,多属于闺中小令和咏物之作。后期北宋灭亡丈夫去世颠沛流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作品反映了离乱生活的痛苦以及对古国的思念。李清照现存的《如梦令》有两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都是常记游赏之作。两首词都涉及了酒醉(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花美(误入藕花深处;却道海棠依旧)清新别致、婉约动人。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虽然篇幅不长,却以诗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无忧无虑以及游赏沉醉于山水之间的畅快惬意。
这首词的押韵及其考究,全问以“u”韵贯穿“日暮”、“归路”、“深处”、“争渡”、“鸥鹭”每一句结尾都紧压韵脚。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加强对 “u”母音的练习。让歌唱的声音拥有气息的支撑和泛音,同时可以加强声音的胸腔共鸣,避免出现有气无力声音虚弱的现象。“u”母音的练习也叫“u”通道的练习,练习“u”的过程中歌唱的状态可以形成一个垂直的通道,使上下更容易贯通,避免出现捏、挤、卡,的想象。让音乐可以在通道里充分的流动起来,使歌唱赋有流动性流,悠扬、婉转,同时也加强了歌曲的旋律性。
二、音乐分析与情感演绎
这首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王超所做,G大调,四四拍。全曲多次运用休止,不论是十六分休止符,还是四分休止符都运用的恰到好处。同样是休止符演唱过程中的处理方式却大为不同就拿开头的两句为例,第一句“日”字占了一个小节,前面两拍是附点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后面的一拍基本上是前面两拍的缩小版,将附点变为休止,使旋律前后相互辉映又不至于单调乏味,十六分休止非常短暂我们要做到的是声断气不断,才能更加符合意境唱出歌曲的韵味。第二句“沉醉”“不知”两小节的最后一拍都是四分休止符,这与前面的声断气不断大为不同,要断的干脆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为音乐进行简单的留白,引起听众余音未尽的遐想,从而使乐句更加富有生气,充满动力。
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点明了这首古词为回忆题材,“常记”也做“尝记”“常”强调回忆的次数和程度,而“尝”则表明了回忆时悲伤的感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往日时光的感慨。“溪亭”并不是溪边的亭子而是作者故乡济南的的一处景点,“日暮”阐述了时间是太阳落山的时候,画面感及强。在词中起到了“起”的作用引出下文。演唱时的情感应是娓娓道来的诉说式。应注意变化音#1一个是下行过度一个是上行过度要唱的准确切勿模棱两可。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这里的“沉醉”并不是酒醉意同于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沉迷于山水之间找不到回家的路,侧面描写了故乡的美景将沉醉兴奋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演唱时应与前一句形成对比但是衔接过度要自然,此句起到了“承”的作用为后面的高潮做准备。第三句“兴尽晚回舟”与前面的“沉醉”“日暮”想呼应再次强调了本次游赏的酣畅伶俐,古代女子能如此放纵的时候不多所以显得尤为珍贵。第三句跟第二句的作用差不多都起到了“承”的作用演唱时应该层层递进推动为后面的“转”埋下伏笔。第四句“误入藕花深处”“误”字是对作者摇船醉景神态的形容,憨态可掬,着实可爱。本句为“转”作用尤为关键直接引出了最后的高潮。这里要注意第三句与第四句的换气与前半部分的换气方式略有不同,之前是每两小节一换气,而这两句是按照词的意思一句一换气,把握好气息的运用。最后的“合”“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这首歌曲的高潮部分,也是这首词最出彩的部分。“争”同“怎”怎样才能把船划过去呢,一不小心惊起了一群鸥鹭。两个“争渡”叠加同样的内容要唱出不同的感觉,要有从弱到强的推动的感觉。第二个“渡”是这首歌曲的最高音,也是这首歌曲的一个难点。韵脚落在“u”上既不能全部松开改变歌词,也不能咬的太死出现撕扯的声音破坏整体的美感。要字正腔圆对韵母的放松要适度找到平衡多加练习。
三、结语
“情”与“声”是歌唱中必不可少的两部分。没有感情的声音就算再漂亮也是白开水平淡无味无法打动听众,更无法引起共鸣。当然情也需要声作为其载体来传播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一个专业的歌者的训练不仅仅是声音训练那么简单,要提高其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更要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真听、真看、真感受。充实我们的内在思想。要做到声情并茂,才能最大化的将作品的美好呈现出来,才能直达观众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