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斗笠碗造型设计
2019-01-28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333000
(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 333000)
一、宋代斗笠碗造型概述
碗是一种日常重要的饮食器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那时便已经有了陶碗和木碗。由于我国各地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又因它似杯似碗,所以其器形称谓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其中斗笠碗是宋代陶瓷的标志性饮食器具,称之为“瓯”或“盏”,瓯的本意是碗,而盏的本意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者可以说是小碗,一般用于饮茶之用,通常也称作茶盏。
宋代斗笠碗造型线条简洁挺拔,轮廓平坦顺滑,近似直线,碗壁向外倾斜度较大,圈足相对较小,碗沿薄致,有芒口,尺寸符合人体使用需要,设计人性化,是宋代陶瓷造型的代表之作。
二、宋代社会物质条件对斗笠碗造型的影响
宋代斗笠碗造型与当时的茶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宋代茶文化发展极为繁荣,以“点茶”闻名。这种饮茶方式对茶质、水质、燃料、茶具和烹茶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一般的民众的烹制方式则是十分多样。沈宝梅在《饮茶诗话》中言道:“宋朝‘茶饮花香,以益茶味’的记载,以龙脑香窨茶,至宣和年间改为‘珍茉香草’窨茶。1亦可将茶与其他佐料进行调和烹制饮用,如“珍香果茶”,在茶叶中加入炒米、山药、枸杞、熟绿豆、枸杞等,一同碾碎后再进行烹制,既饮用汤汁,还可将佐料同茶沫一起吃掉。而斗笠碗碗壁向外斜度较大,故可以使佐料和茶沫较为容易的滑到饮茶者的口中。而较小的圈足同时也便于使用者手指对斗笠碗的卡放。相对于较大的圈足,小圈足更加不易滞留佐料和茶沫,极大的方便了宋代的饮茶的习惯。
另外,宋代家具形制已由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魏晋南北朝,汉族与外来民族大融合,家具形制发生了较大变化,至宋代垂足而坐成为标准的饮食坐姿。由于坐姿的改变,人眼的视线高度和眼见可见之处也随之发生变化,对餐具的造型和装饰也产生了新的需求。满足低矮性餐饮家具就餐环境需要的折腹碗,到中唐以后至宋,造型有了新的变化,撇口碗通行。中国是文化讲究“美食不如美器”一说,追求美食配以美器,追求极致完美的效果。为了保持造型的美感以及展现内部装饰,碗的腹部线条变为微曲或者近似直线。为了适应家具高度的调整,宋代斗笠碗的高度较之前朝有所增加,以满足使用者的观看需求和使用的便利性。
陶瓷造型需要满足功能的需求。在宋代茶文化以及“斗茶”的盛行,家具的改变等等因素作用之下,斗笠碗在宋代流行开来,。
三、宋代政治文化对斗笠碗造型的影响
在统治上,吸收唐的前车之鉴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武将以限制,对文人以优待,形成了一个比前朝更为庞大、更加活跃、更具素养的文人阶层,对宋代的艺术带来重大的影响,良好的文化氛围给艺术、设计、审美等提供了基础和源泉。在宗教上,佛教得到再次发展,禅宗与净土宗流行,禅宗主动吸纳了道教、儒家的思想,因此文人士大夫对此的接受度也非常高,宋代宗教思想都注重内在修养,在一定程度上融合起来。朱熹理学崇尚人伦天理,推动了文人精神的自律和成熟,注重内心的培养。在宋代物质条件大发展的背景下,文人的精神需求和艺术修养都达到了极高的层次,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追求。文人大力参与到与艺术、与工艺相关的制作中,陶瓷造型亦受到其影响,整体呈现出“清雅”之貌。
宋代政治政策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发展,较之于唐朝唐朝的奢靡华丽之风,宋代艺术风格的更加注重器物本身特点和美的体现,表现出自然平淡、简约质朴。斗笠碗的造型碗壁近似直线,圈足和碗沿都是圆形,形制极简而优雅,质朴而逸趣,与宋代主流的文化审美契合,充满“清静无为”、 “回归自然”之意。
四、宋代制瓷工艺对斗笠碗造型的影响
宋代陶瓷工艺已经发展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并且取得了许多新的进步。其中覆烧技术的成熟,使得宋代碗具口沿更觉精巧纤薄,与斗笠碗的挺直的碗形更加相得益彰。而且覆烧法极大了利用了窑室的空间,增加了堆装的数量,提高了烧窑的效率,降低了制作成本,提升了产量。同时也因为制作工艺的原因,在烧制的过程中,当窑温出于高温熔融状态时,坯件的口沿部分需要有一定的支撑力,如果采用侈口,就容易变形,而直口器物却能适应这种条件。2宋热姜这种芒口发展成为宋代瓷碗的重要特征,即在芒口上镶嵌进、银、铜等金属边圈以掩饰缺陷。这种因镶嵌而显得越发典雅华贵的芒口反而成为宋代陶瓷的特色,这也是宋代对自然美、缺陷美追求的审美主流。
五、结语
陶瓷的造型设计一定是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产生的。斗笠碗的造型的兴起正是与当时的物质物质条件、政治文化发展以及陶瓷工艺水平等紧紧联系。在物质生活方面,宋代茶文化盛行,使与饮茶配套的陶瓷茶具普及,当时饮茶“斗茶”之风对茶碗提出了新的要求,家具的发展对餐具亦是如此。在政治文化方面,“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提高了宋代的社会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引领了宋代的审美主流;宗教思想的发展使文人更注重对内在的修养 “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归于自然”的思想便成为社会主流。
斗笠碗造型的辉煌也仅在宋朝,而后被元代的雍容华贵的审美所取代。饮茶方式的改变和“斗茶”的消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物质生活习惯、政治文化思想和审美取向等方面,斗笠碗的造型已经不能满足后来者的需求,于是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同时也印证了,古代陶瓷造型是时代的映射,与当时物质生活和政治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对今时今日的陶瓷设计亦有所启发。
注释:
1.沈宝梅编著.饮茶诗话[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103.
2.毕南海.定窑造型艺术的探讨[J]河北陶瓷,1989(3):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