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两国礼仪文化的差异
2019-01-28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一、从“筷子”来看饮食礼仪
在中国,筷子古称“箸”,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大禹是3000年前使用筷子的第一人。后在推古天皇时期,筷子流传至日本,他们渐渐孕育出了属于自己独具一格的的筷子文化体系,种类也越来越繁多,寄托在筷子上的寓意深厚。
首先,日本的筷子在外形上就与中国的所有不同,他们的更尖更短,这其中有他们的饮食习惯的影响(比如他们主要以鱼为主食,筷子更尖有利于夹取),但其中也有饮食的礼仪文化的影响。中国民族有着一种“和谐”“团圆”的情节,他们更喜欢很多人围在一起聚餐,东道主一定要不停地给客人夹菜显示自己的热情好客,这样才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符合中国的饮食礼仪。但在日本实行的却是分餐制,大家都各自有自己的一份饭菜,不需要给别人夹菜,所以筷子相比起来才会更短一些,这个饮食礼仪显示出了日本民族谦恭、自律、不过分热情的民族特性。
礼仪文化中自然包含禁忌,在筷子的使用禁忌上两国也有所不同。在日本,筷子不能用来搅着喝汤,更不能把筷子当作牙签来用,这在餐桌上会被人当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在中国,吃饭的时候不能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因为棺材正好是由三长两短五块木板组成的。此外,也不能一双筷子直直地插在饭碗上,这会被视为给死者供奉的饭菜。这是中国的葬礼和祭祀文化的一部分。沈从文的《贵生》是一篇“以湘西的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塑造了以贵生为代表的典型的乡村男性形象”,“贵生身上有着极其浓重的迷信色彩”1,《医生》则是“笔调辛辣、语言讽刺,展现出真实、全面的世态”2。在这些小说中能看到民间的一些由迷信演变而来的禁忌文化,有些就体现在了筷子的使用文化上。
另附一笔,在用餐礼仪上,中日之间有些地方也是截然不同。虽然中国因为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种族繁多等等原因,各个地域的饮食礼仪都有所不同,但有些准则在大部分地区还是通用的。如中国《礼记》里就有相关记载,中国人自古讲究“食不言”,进食时最好是闭口咀嚼,也不能开口说话,认为这是一种高雅修养的表现。但在日本,如果你吃饭时不发出声音,别人就会认为是你的饭菜太难吃了。他们认为,吃饭时发出声响是用膳者对于饭菜的赞美或者说,是一种吃得香甜的表现,因此并不忌讳。此外,中国讲究“有余”,即饭局结束后,饭菜最好都要剩一点,这样能表现出主人家的富足财力和对客人的大方慷慨。而在日本,如果剩下了饭菜,则是表示“我不喜欢这个菜”或者是“这个菜并不好吃”等含义,对于东道主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二、日常交往礼仪
1.宴席礼仪
在正式的宴席上,日本人受到谨小慎微的民族性格的影响,离席时向来都是悄无声息的,认为让别人看见自己的离场或打扰到别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在中国,离席时不向众人打招呼的话则会被视作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这与中国多年来积淀下来的邻里文化有关。汪曾祺的《七里茶坊》“对底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计的描写,对那些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人们的赞美, 都蕴含着浓浓的乡土情怀和人文关怀,彰显着乡土文学的韵味”3,里面有一些对乡村的描写颇能作为研究乡土邻里文化的参考。
2.赠礼礼仪
在中国的文化中,为人的大多时候是以“面子”为重。这一点也体现在了送礼的礼仪上。中国人在挑选礼物时,多会选择一些体型大或者是造型华丽的物品,它们通常都很高价。中国人认为,钱越多越能表现自己的心意。而在日本,送礼物则更看重送礼人的心意,并且认为送太过高价的礼物对于对方而言是一种人情上的负担。他们在送礼时一定会摘下商品的价格标签,并且会在礼物包装上下足功夫,非常注重包装的细节,比如就拿颜色来说,日本的礼物包装禁止使用暗灰色、黑色、白色、大红色等色,这其中有两个原则,一是不能过于“地味”(即朴素),二则是不能过于“派手”(即夸张、醒目)。日本人是一个非常具有集体意识的群体,他们比起个人的醒目来说更注重自己是否能成为集体中和谐的一份子,这个意识正好体现在了礼品包装的礼仪文化上。
而在回礼上,两国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时效”。中国人比起时效而言,更注重礼品的价值,通常认为回礼的价格要相当或更高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尊重,对于回礼的时间却没有过分在意。而日本人有收到礼物马上回礼的习惯,他们认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证明双方的特殊关系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3.见面礼仪
在中国,主要的见面礼仪是握手礼,这一点与西方接近。在与对方握手时,一定要是右手,且要面带微笑直视对方双眼,这样才符合礼节。在中国人看来,握手是一种增进友谊、表达自己的友善之意的重要方式。而在日本,见面时却多以鞠躬为礼,并且不同的弯腰弧度有不同的含义,越深则表示你越尊敬对方。此外,他们也非常重视双方名片的互换,如果一个人与他人见面时忘记带上自己的名片,对方就会认为你这个人很失礼,且非常不好相处,放在国内就像是你想与对方握手,对方却无视了你的善意。需要注意的是,互相递接名片时要用双手,以显示自己的尊重。
4.商务礼仪
在商务礼仪上,中日之间也有着差别。中国人讲究严肃庄重,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时,不提倡说话人做出夸张的动作或者表情,认为说话人这样看起来过于浮躁。但在日本,有关于这个礼仪的观念,则更接近欧美国家一些。他们认为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适当地运用自己的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能更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让听众更容易接受。此外,日本人在商务交往中会尽量维护对方的面子,因为比起眼前的利益来,他们更注重人际关系的长期交往和外来可能会有的商业合作。
三、服饰礼仪差异
中国上下五千年,经历了无数王朝变迁,服饰文化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甚至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但同时也因为这份历史过于悠久,导致中国的传统服饰到头来没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近几年,在各种公开场合,多穿深色西装(近年来也有唐装)来显示自己的庄重,而在一些传统服饰上(如旗袍等),常使用金红等暖色调颜色以表现一种大气和意蕴,也有延续先秦时的审美标准,认为“玄色为贵”,所以在某些重要场合,黑色的服装也频频出现。。
日本则截然相反,他们的传统服饰,和服,当年从中国唐代服饰演变而来,至今仍被作为一种具有民族性和神圣性的礼服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相较起追求大气、庄重、尊贵的中国传统服饰来说,和服更讲究“层次”上的美。如历史上有名的“十二单衣”,顾名思义,一套下来就有十二件不同颜色的衣服,每一件衣服都比外面的一件更长一些,露出衣襟、衣袖、衣摆等,不同颜色交织在一起,穿着它的人在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种色彩纷呈的美。
在日本,和服的种类繁多,男女有别,婚否有别,年龄有别等等。日本人非常注重不同的和服在不同的场面上的适应性。在日本传统的七五三节日上,孩子们会穿上父母挑选的新和服,在婚宴、茶会中多问“访问”,而在庆典、相亲中多为“留袖”,在婚礼上也有独特的和服来映衬,名为“白无垢”等等,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
这个现象后面蕴涵着两国不同的历史底蕴和思想文化,中国的民族成分复杂,一是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横跨了几千年,二是不同场合不同民族有着自己不同的风俗,所以中国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统一的传统服饰。而日本民族成分较为单一,且有着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英国人查德•D.刘易斯对日本人的复杂心理是这样说的:“也许他们的优越感和自卑感可以最恰当地表述为民族的自我意识。这就好比钟摆在两者之间摆动:一面疯狂的努力追赶西方的技术,一面以同样的精力来维护民族独立和真正的日本价值观。”所以他们才努力留存并不断发展改良传统和服文化,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
注释:
1.任子豪.《沈从文小说<贵生>赏析》[J].《大众文艺》,2019年03期.
2.闫舒琪.《探究沈从文<医生>的主旨——人性的善恶、寻常与荒谬的交织》[J].《大众文艺》,2019年03期.
3.王菲.《〈黄金时代〉中自由主义如何体现》[J].《大众文艺》,201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