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

2019-01-28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论文学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姚永朴,字仲实,出身文学世家桐城麻溪姚氏,是桐城派末期的主要作家。姚氏自幼励志于学,专治于经,融会贯通汉唐注疏及宋元明清诸儒学说,在诸史、音韵方面也颇有造诣。《文学研究法》1是姚永朴先生任北京大学教席时编写的一本文学研究教材,也是桐城派作家唯一一部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的著作。该书借鉴了《文心雕龙》的体例,来阐述桐城派的古文义法。吴孟复先生评此书“是我国文章学专书,迄今还没有一部书可以代替它”(《桐城文派概论》)2,可见此书的重要地位。

一、《文学研究法》的主要内容

“文学”在先秦时期是一个泛文化的代名词3。与经、史、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作用不可小觑。魏文帝曹丕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语,对文学的作用做了充分的肯定4。《文学研究法》是一部教材性质的文学研究读本,由姚永朴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编写,供师生研习之用。该书以国立法政学校讲义《国文学》四卷为蓝本,以类相从,共计四卷,又分二十四目:起原、根本、范围、纲领、门类、功效;运会、派别、著述、告语、记载、诗歌;性情、状态、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刚柔、奇正、雅俗、繁简、疵瑕、工夫。书尾还有一篇结论对全书做了概括性总结。

第一卷主要讲了文学本质论和文学特征论,讲清文之所以为文的特质。本卷以文学为中心发散,对文学的起源,文学的作用,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清晰了这些关于文学的概念。通过厘定文学及与文学相关的概念,为姚氏宏整的文章学体系打下基础。《起原》《根本》两篇探讨了文学的产生和根本特质,《范围》一篇言明文学有广义之范围及狭义之范围,《纲领》篇说的是以“义法”为首的桐城派文学纲领,《门类》篇详细介绍了姚鼐《古文辞类纂》中所分的十三类文学体裁,《功效》篇强调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即论学、匡时、纪事、达情、观人、博物。第二卷详细介绍了文学的发展过程和具体的文学体裁。《运会》一篇探讨的是今之文学史观,囊括文章的具体运用问题。《派别》介绍了各种文学流派的产生及在历史进程和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兼含文体论和风格论。此卷中《著述》《告语》《记载》《诗歌》则对具体的文学体裁及其基本特征作了详尽的阐释。第三卷是文学作品构成论,姚氏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讨论了文学作品的构成要求。《性情》《状态》《神理》《气味》构成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性情》篇要求作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状态》篇讨论了文章的格调品位问题,兼含文品与人品问题,《神理》《气味》两篇则重点关注文章的内在气韵。《格律》《声色》探讨的则是作品的形式要求,强调文学作品的声律之美及“因声求气”之法。第四卷是文学作品风格论。《刚柔》是风格的内在特征,此篇详细介绍了姚鼐的阴阳刚柔文论之说。《奇正》是风格的外在表现,《雅俗》《繁简》《疵瑕》《工夫》四篇分别阐述了文学作品的不同语言风格问题。

姚永朴先生学富而宏,博稽约取,在论述中广泛引用各家之言。其征引之博大鸿富,不是泛泛者所能为。据统计,在卷一《根本》一目中,引用资料有《左传》《论语》《礼记》《孟子》、韩愈《答尉迟生书》、韩愈《答李翊书》《劝学》《法言》、王充《论衡》、徐幹《中论》、颜之推《家训》《易•贲卦》《汉书•董仲舒传》《周礼•地官》、韩愈《送孟冬野序》、王通《中说•天地》、韩愈《答李秀才书》、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报崔黯秀才书》、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柳开《应责》、穆修《答乔适书》、欧阳修《答吴冲秀才书》、苏轼《祭欧阳公夫人文》、曾巩《赠黎安二生序》、司马君实《迂书》、周子《通书》、《庄子》、《史记》、王介甫《上人书》、王介甫《上邵学士书》、程子《答朱长文书》、顾炎武《日知录》、顾炎武《与友人书》、黄庭坚《答秦少章书》、苏轼《与李方叔书》、姚鼐《答鲁宾之书》、吴定《与友人论文书》、钱仪吉《与弟警石书》、曾国藩《日记》凡四十一条。作者自己的观点则简明扼要,通过引用的著述表现出来。

二、《文学研究法》中的传承与创新

《文学研究法》“其发凡起例,仿之《文心雕龙》”5,该书共四卷二十五篇,在体例与结构上与《文心雕龙》相呼应。《文心雕龙》共五十篇,除《序志》外可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分别阐述了文章写作的总原则、体裁论、写作方法论、创作风格论。《文学研究法》师法《文心雕龙》,共四卷,除《结论》外,共二十四篇。每卷的内容上文已有详细介绍,不再赘述。除了在体例、结构上取法《文心雕龙》,在内容论述上,《文学研究法》也大量吸收了《文心雕龙》的观点。“其在范畴界定、命题阐释、文学史论等方面大量征引《文心雕龙》”6,据叶当前先生统计,“《研究法》征引《文心雕龙》共62条”7,因此,《文心雕龙》可以说是贯穿了《文学研究法》始终,成为本书不可缺少的理论来源。举例来说,《功效》篇引用了《物色》440余字,占《物色》原文的三分之二;《运会》篇引用《时序》1921字,基本将《时序》原文全部引用,占原文十分之九;《性情》篇征引《情采》300余字,占原文三分之一;《神理》篇引《神思》370余字,占45%8。这些数据足以见本书对于《文心雕龙》内容、思想的传承。关于本书中对《文心雕龙》的具体引用条目,可参见叶当前先生的《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征引<文心雕龙>考》。

在桐城派众多作家中, 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派三祖9。姚永朴先生作为桐城派嫡传,在此书中“恪守姚氏家法”10,对本派代代传承流传下来的文学思想进行了整合。从具体数据上来看,据叶当前先生统计,《文学研究法》征引姚范文论40条,征引姚鼐文论69条,征引方苞文论26条,征引刘大槐《论文偶记》55条,征引曾国藩文论50条,征引方东树《昭昧詹言》22条11。而根据汪莹先生的统计,《文学研究法》征引姚鼐文论多达84处, 主要出自《惜抱轩尺牍》《惜抱轩诗文集》《古文辞类纂评注》和《今体诗钞》四部著作12。《文学研究法》各处还融入、穿插了桐城派其他作家如梅曾亮、吴汝纶、张裕钊、戴钧衡等人重要文论观点。可以说,通过此书中的征引,可以管中窥豹,大体了解桐城派主要的文论观点与思想主张。

《文学研究法》撰写于1914年,此时正值旧学与新学交替之际。作者本人既是桐城派末期代表人物,也是北京大学这所新式学堂的文科教员。肩负了双重身份,作者对传统的桐城派文论进行了新的调整与阐述,试图努力证明桐城“义法”适应时代要求的可行性13,自觉不自觉地将桐城文论与时代接上轨,有效纠补了桐城派文章理论的不足。作者在桐城派文论的宏观基础上容纳百家,集其大成,著成此书,不仅仅对本派文论做了经典的总结,还为本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在新旧观念交替之际,保持活力,活跃于文坛。

注释:

1.姚永朴著,许结讲评.文学研究法.[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2.吴孟复.桐城文派概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180.

3.程嫩生,文洋.经史之学与清代书院科举文教育[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6):95-100.

4.程嫩生.清代书院“以古文为时文”教育论析[J].中州学刊,2018(12):136-141.

5.姚永朴著, 张玮序.文学研究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16:卷首.

6.叶当前.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征引《文心雕龙》考[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一辑)——中国文论的诠释学传统[C].: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2015:16.

7.8.11.叶当前.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征引《文心雕龙》考[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一辑)——中国文论的诠释学传统[C].: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2015:55.

9.程嫩生,陈苗苗.“桐城派三祖”论科举与时文——以“桐城派三祖”序跋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8(03):123-128.

10.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 (上编)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3.

12.汪莹.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征引姚鼐文论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9(04):7-14.

13.杨福生.姚永朴《文学研究法》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5):85-87+149.

猜你喜欢

文论文学
世纪情怀 历史叙事 学术温度——乔建中二胡文论述评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国当代文论不应该说古代汉语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