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博物馆接受捐赠
2019-01-28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300000
(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 300000)
构成博物馆的最基本要素是藏品,获得藏品是博物馆一项重要且持续的任务。目前博物馆藏品获得的主要途径有捐赠、考古发掘和科学调查、社会调查、交换、移交、购买这几种。而其中最为高效,最受当今博物馆界推崇的莫过于捐赠这一方式。
一、博物馆接受藏品捐赠的意义与作用
捐赠是博物馆获取藏品最有效也是最持续的途径。捐赠之所以能够成为博物馆获得藏品的最主要途径,也与博物馆的公共性和非营利性的性质有关。博物馆是一个对公众开放,让其平等的分享艺术、文化、知识成果的机构。但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平均,这些可被收藏的人类文化遗产被少数人所垄断;而一般民众渴望分享这些知识、艺术,但是囿于财力限制而不能掌握这些藏品。此时,人们需要博物馆这一公共机构获得这些收藏品,并对广大公众开放,建立起人们与知识、艺术之间的桥梁,故而博物馆接受捐赠的意义深远。
首先,捐赠对于丰富博物馆藏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些博物馆由于地域问题,其考古发掘收获并不多,这类藏品主要要依靠捐赠来充实;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名家集聚,藏品众多,也为这些地区的博物馆获得藏品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例如上海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的藏品很多是通过捐赠得来,其中更是不乏精品。博物馆的藏品是决定博物馆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博物馆藏品丰富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收藏体系,才能据此设计更加丰富、更有新意的陈列展览。
其次,博物馆接受捐赠不仅带来藏品数量上的增加,或许还能改变博物馆的收藏体系。由于获得藏品的途径等原因的限制,博物馆原有收藏体系可能集中在某一类型或某一时期的藏品,接受一批与现藏品类型不同的新藏品,使博物馆的收藏体系不再单一,对于策划一些展览更是有益。此外,博物馆获得藏品时,由于受到时间、地域、资金等原因的限制,其藏品可能未能完全形成体系,比如某一历史时期的收藏可能会形成断档,那么,如果博物馆恰好接受到了一批捐赠能够弥补这一空白,其相关藏品就能构成完整的体系,或许可以成为该博物馆收藏的一大特色。
再次,作为服务公众的机构,博物馆接受捐赠的收益有助于改善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从而提供更佳的公众服务。由于博物馆是非营利机构,其资金受到限制,对于一些在拍卖会上的天价拍品,博物馆没有实力参与竞价,而想要获得这些文物艺术品,需要通过与藏家接触,劝说其出资购买并捐赠给博物馆。并且,博物馆接受的捐赠资金可以用于扩大博物馆的规模、改善库房条件、增加展览面积、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增加展览策划经费、举办公共教育活动等各个方面,为提升公众文化水平进一步发挥作用。
除此以外,接受捐赠也更有助于博物馆形象的提升。面对更多的藏品,从管理到布展上都对博物馆人的能力有更严格的要求,而博物馆人能力的提升,博物馆运行水平的提升,更能为博物馆赢得更多的声誉。捐赠者可能会因为某一博物馆良好的声誉而青睐于此,这为博物馆进一步获得藏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一些藏家或许能够逐步消除其对博物馆的不信任而慷慨捐赠藏品,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机制。
二、中西博物馆的藏品捐赠之路
在过去几百年中,捐赠对于西方博物馆发展壮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世界级著名博物馆的藏品、土地、建筑和广场都是通过捐赠方式得来。捐赠在西方社会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宗教中的慈善传统。慈善往往有助于个人社会身份、政治身份的获得,一些藏家将其藏品进行捐赠也有助于树立其个人形象。二是从法律法规的制定中也处处体现了对于社会捐赠的支持。西方对于捐赠的法律支持体现在其完备的法律制定之中,其法律对于捐赠减免税收的规定十分详细且明确,所以实施起来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三是,西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永远不可能满足公众的公共需求。社会不希望政府监管文化,以造成对文化的垄断,政府也希望在公众力量的帮助下,共同管理文化事业。政府不扮演文化、艺术的管理者、建设者,只需要对其提供赞助、支持和服务。此外,一些收藏家具有公众意识,愿意捐赠藏品以满足社会对于文化的需求。对于一些藏家而言,其自己建立博物馆从财力、人力、经营管理上都不可能实现,所以他们将藏品捐赠给一些经营理念明确、收藏体系完善、发展成熟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能够充分利用他们捐赠的藏品为公众服务,包括举办展览、分享馆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与西方社会所不同,我国对于博物馆的捐赠尚且薄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涉及收藏领域的人士也越来越多。近年来,中国文物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的交易额不断创新高,私人博物馆的数量剧增,这些都表明了我国收藏事业的飞速发展。但是我国这些文物收藏品仍大多数集中在私人手中,而不是捐赠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益意识淡薄,社会捐赠意识不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藏家习惯将藏品束之高阁,秘而不宣而不是主动与公众分享。部分人仍具有金钱至上的观念,更注重收藏品的经济价值,只将藏品做为自己的“传家宝”看待,没有捐赠和服务他人的观念,导致很多收藏品只能被小部分群体赏玩,并不能为大众所认知。
二是我国法律对于捐赠的保护、鼓励措施都还不够完善。我国文物法律法规尚且需要完善,法律完善滞后于现实情况1。此外,我国对于捐赠行为的税收方面的优惠尚且缺乏,法条不完善,造成实际操作性不强,特别是针对文物艺术品估价难的这一类2。
三是,博物馆对于接受捐赠的准备尚且不足。一些博物馆仍存在自身硬件条件,管理水平不足的情况,让藏家对其不信任。在情感上,一些博物馆对于接受捐赠的态度不积极,对于捐赠者的合理要求不予回应,造成他们心理上的隔阂。
三、促进我国博物馆接受捐赠的措施
1.加强相关立法与监管
需要在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及文化部颁布的《文物认定暂行办法》等已有涉及接受文物捐赠的法律法规下,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使得收藏单位接受捐赠的行为有法可依,受到法律的保护,避免日后不必要的矛盾与争端;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的捐赠细则及鼓励政策,使捐赠者能够对捐赠行为更有意愿及认同感,通过对税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也能使捐赠行为更加普及。
2.完善与规范接受捐赠的相关流程
从有捐赠意向到正式接受捐赠,其中流程包括鉴定、估价、签订合同、入藏、发放证书、办表彰仪式等一系列程序3。博物馆加强对程序的规范,一方面使自己的工作有章可循,能够更加规范与系统化。另一方面,捐赠者对于博物馆的工作也更加认同,也满足了他们对于文物捐赠的光荣感与获得感,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博物馆管理的规范化,坚定自己的捐赠行为。
3.博物馆树立良好的形象
博物馆良好的形象的树立体现在技术与情感两个方面。首先,技术上,博物馆在展示出其在藏品保管上的良好环境,积极主动地展览陈列行为以及在博物馆管理方面的完善与专业,都能让捐赠者对其捐赠的藏品放心。感情上来说,一方面博物馆要积极了解藏家信息及其收藏情况,主动与其建立联系,从感情争取到他们的信任;另一方面,要热情解答有捐赠意向者的咨询,对于捐赠者的物质及精神需要给予一定的满足。
总之,接受捐赠对于博物馆丰富藏品、完善藏品体系、提升管理能力以及提供更完善的服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博物馆在接受捐赠的同时也要注意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以免使自身陷入一些艰难的困境,影响博物馆的社会形象,那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注释:
1.崔晓娜.浅谈文物捐赠[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04):72-73.
2.金叶.博物馆:民间捐赠之路堵在哪里?[N].中国文化报,2013-01-10(008).
3.于芹.新时期博物馆如何引导社会捐赠——以山东博物馆为例[A].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未来的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