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主砂石矿山生态恢复综合规划治理模式探讨

2019-01-27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9年1期
关键词:砂石环境治理边坡

■ 刘 洋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17)

1 无主历史遗留砂石矿山背景介绍

无主砂石矿山是以开采砂石料为主的矿山,开采方式主要为露天开采,距离城区较近,主要为城市建设供应砂石料。我国砂石资源总量丰富,分布区域广泛,矿山数量众多,是开采总量最大的矿产资源,但多年来,砂石开发利用总体存在点多面广、布局多小散、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开采期结束后,部分砂石矿山责任主体已灭失,成为历史遗留未治理矿山,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主要包括对原始地形地貌景观损毁、严重的水土流失、粉尘扩散、植被破坏、生态平衡破坏、形成不稳定的人工边坡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近几年政府也相应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引导开展矿山生态恢复综合规划治理,加快矿山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整合政策与资金,鼓励群众参与等。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全国需要生态恢复各种类型矿山数量庞大,地方财政困难,仅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资金缺口巨大,治理周期较长,社会资金的参与如何实现利益平衡,治理后如何能创造出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都还没有相应完善的制度措施等,因此对矿山的生态恢复综合规划治理模式,特别是无主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恢复综合规划治理模式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大部分砂石矿山位于城市周边,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亟需治理周边的无主历史遗留砂石矿山,因此无主历史遗留砂石矿山的生态恢复综合规划治理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砂石矿山主要的生态环境破坏类型

2.1 地表土地景观损毁

矿山原功能区一般包括矿山办公生活区(办公室、宿舍、食堂及值班室)、砂石料堆场(配电房、破碎机)、矿山道路、露天开采区等。办公生活区、砂石料堆场对地表土地形成了长期的压占损毁,露天开采区对地表土地形成了长期的挖损,整个砂石矿山的开采对原始地形地貌的景观、土壤结构、植被造成了直接的损毁,导致原有土地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2.2 土壤及水土流失破坏

经过多年开采等活动,矿区及周边区域已无表土,下层土壤受矿山开采及扬尘的影响,砾石含量较高,土壤中钙离子较多,呈弱盐碱化状态,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流失、保水性能差。粉尘等扩散到土壤中,使土壤质地发生改变,由原来的红壤土变为粉质壤土,土壤板结,透水、透气性差。土壤含水量下降,质地粘重,不利于植物生长。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以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引起的水力侵蚀为主,主要形式为坡面面蚀,在暴雨季节局部陡峭山坡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2.3 植被破坏

在开采初期,矿山办公生活区、矿山道路等的建设对植被就已产生了初期破坏。随着大规模的露天开采,对地表植被进行大肆的砍伐破坏。开采过程中需要堆放砂石料以及废渣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对地表产生长期的压占破坏,地表植被完全不能自然恢复。矿山的开采导致整个矿区植被覆盖率几乎为零,同时在加工和运输中产生的粉尘对周边植被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4 地质环境破坏

在早期的砂石矿山开采中,开采技术比较落后,没有设计,没有规划,大部分都是随意挖掘,边坡没有做支护、放坡等防护措施,经过常年的风化、持续降雨入渗、重力等自然应力作用,出现软弱结构面和不稳定岩块,产生掉块现象,后期逐渐形成不稳定的人工边坡,极易造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并产生更多的潜在不稳定边坡,增加意外风险。

3 生态恢复综合规划治理模式

3.1 项目区综合治理分区

结合土地利用综合规划,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治理分区,按照整体生态功能恢复和景观相似性原则,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藤植藤、宜景建景、注重成效,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恢复治理措施,恢复区域整体生态功能。结合常规砂石矿山情况,地面坡度小于25°,土质稳定性较好区域可以优先规划为耕地治理区;地面坡度大于25°,土质稳定性较差的区域可规划为林地治理区;边坡区域可规划为边坡草地治理区;有常年积水的采坑区可规划为坑塘水面治理区;同时结合规划地类分区以及项目区内外道路交通水系情况,规划道路沟渠配套设施区。要充分体现整体生态功能恢复、景观相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基本原则。

3.2 耕地治理区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耕地治理区主要通过场地平整工程→客表土回覆工程→土壤培肥工程来进行生态修复。场地平整工程主要把受破坏的原采矿场地平整为梯田,根据坡度分区和土质条件可选择平整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或隔坡梯田。客表土回覆工程主要通过选取土源,进行耕作层表土回覆,耕地有效层厚度一般大于40cm,因此客表土回覆厚度一般取大于60cm。土壤培肥工程主要结合实地条件综合选择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方法,用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达到培肥土壤恢复地力的效果。

3.3 林地治理区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林地治理区主要通过植被恢复工程进行生态修复,植被恢复要结合气象、土壤、水文条件等综合选择植物,选择适应强、具有改良土壤能力、适宜当地优良的乡土植物和先锋植物,同时采用乔、灌、藤、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乔木类植物要求根系庞大、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有助于采石场大面积固土涵水,防止水土流失;灌木类植物常用作先锋树种和混交树种,要求不但自身能够适应恶劣的生长环境,而且固氮能力强,能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藤本植物多具有较强生命力,可适应矿区恶劣的立地条件,其匍匐的茎叶除了可以覆盖地表外,还可以增加植株间的联系性,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性;选择的草本植物不但要生长快、繁殖能力强、具有越冬能力,而且最好具有固氮能力,提高贫瘩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能短期内实现大面积的地表覆盖。

3.4 边坡草地治理区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边坡草地治理区主要针对开采形成的人工边坡进行治理,再综合选取植草护坡方法。前期需对形成的人工边坡进行地质调查,掌握边坡现状情况,分析边坡稳定性,对可能造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和治理措施进行计算分析。主要的边坡治理方法有:①整体削坡分台,将边坡设计为阶梯状,修筑马道;②坡脚支护挡墙,挡墙可以选择浆砌石挡墙、混凝土挡墙、混凝土抗滑桩、混凝土沉井等;③坡面植被复绿,主要可以采取燕巢法、飘台法、框格法、锚固技术等。

3.5 坑塘水面治理区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坑塘水面治理区主要打造一个生态水系,采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按照自然界的自身规律使水体恢复自我修复功能,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修复水生态环境。第一步将坑塘水面的“死水”变成“活水”,参与自然界的循环,主要通过修建汇水沟渠和引流沟渠,让坑塘水面的水流动起来;第二步是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种养水生植物、微生物、鱼类等生物;第三步是护岸处理,采用自然型生态护岸。传统的三面衬砌硬化,线条生硬,破坏了水体景观的自然美,生态护岸主要采用生态土工格栅、生态格宾网、堆砌卵石再覆土植被等。

3.6 道路沟渠配套设施生态恢复治理模式

道路沟渠配套设施区主要服务于综合规划的耕地治理区、林地治理区、边坡草地治理区和坑塘水面治理区,通过道路沟渠的配套规划,打造治理片区山、水、田、林、湖、草一体化的生态体系。道路规划要综合考虑区内和区外的交通服务功能,遵循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一般主干田间道宽度4~6m,生产路宽度3m,路面综合选择泥结石路面和砂砾石路面。沟渠规划需重点考虑边坡草地治理区的截排水问题,针对边坡区域需修建坡顶截水沟和坡脚汇水沟,并修建主排水沟,把最终汇水排出项目区。针对需要灌溉的耕地治理区,综合考虑修建引水渠,如无常流水源,则要考虑修建集水池、水窖等集雨蓄水设施,保证耕地治理区的灌溉。

4 多渠道投资模式分析

4.1 将治理区纳入土地开发整理、增减挂钩、补充耕地、出让金等项目范围

针对无主历史遗留砂石矿山,可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增减挂钩、补充耕地、出让金等项目的投资资金进行恢复治理,在完成各项目相应指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政府财政资金解决生态恢复治理的难题。现已明确可以将工矿等废弃建设用地纳入增减挂钩项目区范围,因此利用国家财政投入的项目,把无主历史遗留砂石矿山纳入项目区范围,具有可操作性,可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4.2 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成立生态恢复治理PPP项目

关于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恢复治理项目,国家已下达相关指导文件,但具体操作程序仍处在探索实践阶段。国家政策的引导、生态恢复治理的迫切性以及较大的治理资金缺口等决定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是必然趋势。引入社会资本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分配收益,才能平衡各方利益以及规模化开展PPP项目。首先项目实施主体是由政府授权的PPP项目公司,负责治理工程的投资、融资和建设,项目竣工后,项目PPP公司将项目工程完好无偿地移交给政府。针对收益分配,可以通过项目区生态修复后产生的效益来综合考虑,生态修复后会新增耕地指标,新增耕地指标可以通过指标交易产生经济效益;生态修复后林地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业投资公司,发展林下产业经济;生态修复后还可以打造设施农业产业园、生态公园、生态农庄等旅游经济。

4.3 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

国家已发布的《关于取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指导意见》明确取消保证金制度,以基金的方式筹集治理恢复资金。《意见》规定,企业应将退还的保证金转存为基金,用于已产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同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监督检查。对治理责任主体已灭失的,保证金不予退还,由政府专项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借鉴国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建设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①加快立法并提升立法层次,通过国家立法来确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让其具法律效力,对贯彻实施相当有利;②明确企业治理恢复基金的比例,提升矿山恢复治理编制深度,只有达到实施方案深度,才具有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而如果完全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资金需求受企业把控力度较大;③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信用制度,允许企业申请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保,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

5 结语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无主历史遗留砂石矿山的背景介绍和主要的生态环境破坏类型、生态恢复综合规划治理模式、多渠道投资模式分析,为我国无主历史遗留砂石矿山的综合治理,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针对未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共同探讨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性指导文件,避免再出现历史遗留问题,不要把生态环境问题留给子孙后代。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当代人更要对当代人的生态环境问题负责。

猜你喜欢

砂石环境治理边坡
浅析砂石材料质量对道路建设的影响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建筑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析
陡帮强化开采边坡立体式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人工砂石料加工系统运行成本管理的探讨
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边坡控制爆破施工
二维极限平衡法在高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建筑砂石骨料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