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新时代医疗保障改革发展的战略定力
2019-01-27
以1998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为标志,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经走过20年历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覆盖人数最多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让13亿多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健康权益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中国人民“病有所医”的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医疗保障工作与新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医疗保障领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医疗保障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务必保持改革发展的战略定力,一以贯之地做好新时代的医疗保障工作。
一、保持战略定力,必须认清医疗保障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正视难点和压力
医疗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视角看待医疗保障的改革发展。综合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医疗保障改革发展面临“四个加大”。
一是基金增收压力不断加大。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各种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医保基金增收压力将会不断加大。
二是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基金支出压力显著加大。公立医院改革滞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患病率显著增长,新设备、新技术、新药品不断应用于临床医学等因素,极大地刺激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导致医疗费用不断攀升。
三是改革难度加大。医疗保障改革涉及利益主体多,管理链条长,平衡难度大,特别是医改进入深水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诉求日益明显,改革的阻力不断加大。
四是能力建设滞后。基金监管手段和管理能力明显不足;医保管理服务还不够优化,一些环节不符合“放管服”的要求;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还不适应,人民群众的医保体验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医疗保障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是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根本性制度安排,也是解决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的重要保障。要求新组建的医疗保障系统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创新局面,书写新业绩。
二、保持战略定力,必须明确新时代医疗保障改革发展的新目标
目标明确,才能增强信心,走对路子。新时代医保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这是我国基于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对医疗保障改革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瞄准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这一战略目标,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对医疗保障改革发展做出根本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制度安排,为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做出科学的顶层设计。
三、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处理好若干基本关系,努力做到精准发力
首先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医疗保障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指全体人民,既包括当代的人民,也包括子孙后代。在制定医保政策和标准时,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眼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幸福。尤其要坚持保基本和可持续,坚决防止不切实际的承诺,坚决避免泛福利化。
其次要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过去医保改革和全国各地的改革一样,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各地区、各部门各显神通,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但也导致了权限和责任界限不明晰。这次机构改革成立国家医保局,就是为了把原来碎片化的东西统一起来。 特别是在筹资制度、待遇制度等基本制度上,一定要保持统一性,即使有一些调整,也要严格按程序申报,基本制度不能任由某个统筹地区或某个省份自行决定。要坚持在全国一盘棋下确保令行禁止、执行有力。同时也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基本制度之外,在管理方式和措施上,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同时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政府的任务是保基本和兜底线,更偏重于雪中送炭。商业保险应该按照市场规则来开拓市场,满足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要各归其位、各尽其职。
四、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坚定信心,向改革要红利,向管理要效益,向创新要活力,向服务要满意
向改革要红利,这是实现新时代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战略目标的要求。前20年更多的是通过增量推进改革,今后更多的是“两步走”,一方面要继续通过国家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及居民收入提高的增量来发展医疗保障事业,但更主要的是在存量上下功夫。具体而言,就是要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粗放管理转向内涵发展。通过改革来释放红利,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题目。要改革就要下决心,不要怕得罪人,也不要怕一些争议,要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来推进改革。
向管理要效益,这对医疗保险更加重要。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最大的不同是养老保险靠精算平衡,医疗保险除了精算以外还有很大弹性。同样的人口结构、同样的抚养比,甚至同样的经济发展水平,管得是否好,差异很明显。管理是个慢功夫,慢工出细活,要有绣花的功夫,以钉钉子的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拨人接着一拨人干,要有耐心。
向创新要活力。中国特色的医保制度已经有很好的框架,我们讲创新,是指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新技术的发展,把更好的技术用起来。例如,怎么用大数据来加强医院的监管,或者加强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就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决定着医保事业的成败,如果我们的信息技术不能解决管理中的问题,医保管理服务就难以满足要求。不是说数据多就能用,很多的数据是不能用的,首先把数据标准化、统一化,把数据变成可用的数据。医保协议要规定医院必须提供哪些数据,实现全国统一。
向服务要满意。群众的获得感,既来自待遇水平,也来自服务质量。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群众的获得感都寄托于提高待遇。 不是所有的事都要靠花钱来解决的,花同样的钱是可以带来不同的服务、不同的结果,要换位思考。医保部门的同志要更多地到经办机构,包括到小医院,跟随病人,摸透实情,把服务做好了,用同样的钱或者更少的钱提供更好更多的便利,这也是一篇大文章。
五、保持战略定力,必须着眼长远,从今天做起
2019年是新时代医疗保障工作全面启程、整体发力的一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千方百计保基本,始终做到可持续,回应社会解民忧,敢于担当推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在增强政策规范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功夫,在加强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坚持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夯实基础,谋实招、出实绩,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参加医疗保障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