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
——油城出塞上
2019-01-27唐大麟孙安一
□ 文/唐大麟 图/孙安一
“千里黄河富宁夏”,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地处黄河中上游宁夏平原的描述,它自公元6世纪起因黄河水利设施的修建而发展成为“塞上江南”。这个东邻陕西、南接甘肃、北连内蒙古的内陆省区,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区之一,这种地处陕甘蒙之间的独特地理位置,也使宁夏成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魏时期,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敦煌的丝路东段有南、北两条路线。南线从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在金城(今兰州)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北线也从长安出发,沿泾河向西北,从甘肃泾川平凉一带进入宁夏固原,再往北沿苋麻河过海原县城又进入甘肃境内,并从靖远县渡黄河,经景泰县抵达武威(古凉州),再转河西走廊去敦煌。这条经固原的丝路北线在宁夏境内长近200千米,行程比南线少100千米,路途平坦易行,开辟的时间要比南线早,是秦汉时期关中与河西地区来往的主要通道,也是丝路形成之后东段的一条最佳线路。
宁夏的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大型断裂带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油藏埋深大,隐蔽性强,规模相对较小。宁夏的石油勘探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70年开始规模化开采,先后开发了马家滩、大水坑、红井子、摆宴井、李庄子等油田。1979年探明石油储量2799万吨,原油产量57万吨,成为当时长庆油田产量最高的产区。但受勘探开发技术限制,80年代以后,宁夏油气勘探未取得新的突破,老油田含水不断上升,部分开发早的油田甚至干涸,原油产量逐年锐减,至90年代低谷期年产量一度下降至8万吨。
暂且不论石油产量,单说“马家滩”三字,在丝路古迹遍布的宁夏戈壁滩上还是很有些名气的。宁夏作家王洲贵的小说《土冒作家》、池洪建的报告文学《西部的太阳》中都有马家滩的身影,中央电视台曾播放的反映石油人生活的电视连续剧《黑土地·蓝土地》部分外景也取自这里。
在石油与风沙的交汇碰撞中,以马家滩为代表的老油区也产生了极富特色的小镇文化。比如80年代企业内部演出的票价会超过当时的电影票价,其人山人海的场面和今天明星演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那个改革春风初拂的年代,年轻的石油人们会聚集在柏油马路上学跳霹雳舞、太空舞、弹簧步、搽玻璃等,跳得十分投入。伴奏音乐全是香港的《东方好莱坞明星舞会》。虽是英文歌曲,听不太懂,但年轻人们喜欢那样的节奏。受当时的地域限制,小镇的人们虽不能经常进城逛街,但他们养成了转沙滩的习惯。每到夏季晚饭过后,男女老少便成群结队迎着夕阳去拔芨芨草、发菜、甘草,去捉“司爬牛”喂鸡,去拔野草喂兔子,有时雨后还能捉到刺猬,这些都是属于“马家滩人”的幸福快乐,是那个时代石油人留在宁夏沙漠戈壁上的独家记忆。
上世纪90年代,长庆油田在银川市黄河以西区域规划建设燕鸽湖生活基地,将分散在宁夏各站点的石油人聚居在一起,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该区域初期占地三千亩,于1994年4月由天津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完成规划设计,同年8月开工建设,1996年一期工程竣工,至今已建成燕舞园、燕乐园、燕润园、燕翔园、燕依园、燕欣园、燕庆园、燕鸣园、燕和园、银燕园、湖滨园11个小区,曾经在戈壁滩上一个个独领风骚的石油小镇在这里终究融汇成了一座“石油城”。在银川,当地人更喜欢把长庆油田燕鸽湖生活基地称为“石油城”,这座近7万人口的石油基地,容纳了长庆油田来自宁夏片区各石油单位的职工家属,它不仅目前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石油生活基地,也是银川市最大的生活小区。
如今,与上世纪70年代初相比,宁夏地区石油探明储量增加了2.82亿吨,随着长庆油田持续加大宁夏油区的勘探开发力度,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油气当量300万吨。炼化方面,截至2018年底中国石油宁夏石化500万吨/年炼油装置全年原油加工量达到439.84万吨,而宝塔石化宁夏基地年一次加工能力为750万吨,这意味着“塞上江南”的宁夏已成为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