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一 大炼化时代美国经验可以借鉴
2019-01-27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承恩
□ 文/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承恩
全球炼化产能有望将在2020年以后保持稳步扩张,产能利用率将持续保持高位,大部分新产能集中在亚太和中东地区。我国将是炼化能力增加最快的国家之一,计划将有7家新炼化装置投产,总产能达到250万桶/天。新增产能中至少有1/3是由独立炼厂建设的,这些独立炼厂正在走进市场,与国有和外资炼化企业展开角逐。根据发改委《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打造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7大石化产业基地。同时,国家放松对外资油企限制政策,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化学宣布将在广东投资100亿美元设化学品生产基地,埃克森美孚公司也将出资100亿美元,在广东建设大型独资石化项目,以及中国海油与壳牌筹划惠州石化三期项目等。
炼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带来国内产业格局巨变,即将迎来的是高段位、高层次竞争,整个行业面临重新洗牌。靠什么在这样剧烈的洗牌中生存下来?答案可以在华北石化的《炼化企业成本管控体系构建与实践》中寻找。
从为解决上游后路问题而建的燃料型油田配套小装置,在三次扩能改造发展缺乏规划,炼化一体化程度不高,工艺路线落后,一次配套差等不利情况下,如何走出自用率高、能耗高、黑色产品收率高,综合商品率低、轻油收率低、高效产品产率低、盈利能力低“三高四低”困境?如何从年加工能力15万吨的“茶壶炼厂”,发展到年营业收入近500亿元,盈利30多亿元的炼化一体化装置?构建层次分明、高效顺畅、界面清晰的成本管控体系是关键。对炼化企业而言,成本就是生命线。在白热化竞争中,只要能把控成本优势,就能领先一步,胜人一筹!
在这一点上,国际大公司经验可以借鉴。美国是世界上炼油能力最大的国家,2016年炼油能力达9.08亿吨/年,占全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8.9%。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的大多数时间,美国炼厂的开工率都在85%以上,保持着全球先进水平。从1982年到2016年,美国炼油企业从320家降至139家,降幅达到57%。期间经过活跃的兼并与重组,保留优秀资产,淘汰落后产能。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炼油产能自1982年后几乎没有大的扩建,1982至2010年近30年里产能仅增长3000万吨/年,增幅仅4%,直到页岩油气革命成功之后,这一局面才又发生变化。美国炼油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特点明显,前10大炼油企业加工能力占全美总炼油能力的67%,平均规模在1000万吨/年以上;炼油产能主要集聚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炼油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52%。其他炼油发达国家也呈现这一特点,韩国80%的炼油产能集中在蔚山、丽水、仁川地区。日本近90%产能集中在东京湾地区,23家炼厂产能合计1.96亿吨/年,平均规模800万吨/年。美国炼油产业带给我们的启示有三点,一是规模化和炼化一体化成为炼油行业重要发展趋势,代表着更低的成本优势、更高的整体利润率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二是物流条件是影响炼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其次才是市场。在市场尚未饱和时,炼油厂布局主要考虑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因此炼油厂布局因素会把靠近市场优先考虑在内。而进入产业的调整阶段时,各个区域市场都基本处于饱和状态,炼油企业的目标市场无法再局限于当地,尤其对于大型炼化基地,其产品除了满足当地需求外,更多需要销往区外甚至大量出口到海外。三是虽然规模经济有其巨大优势,但决定炼厂市场竞争力的还是其盈利能力。美国是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进行落后产能的淘汰和过剩产能的分解,因此,获利能力是决定炼厂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
可见,大炼化时代仍是“成本为王”时代,无论是拥有产业集聚效应的新建产能,还是多年经营形成品牌效应与客户黏性的传统老企业,谁拥有了成本优势,谁就能拥有更多的升级和创新资本,从而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