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考

2019-01-27罗雪珍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救国共产主义信仰

罗雪珍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系,福建 泉州 362000)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党执政的基石,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如何才能走进学生内心,为其理解、接受和认同,是一个重大命题,笔者认为重点要抓好以下这三个方面,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切实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一、追根溯源讲好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故事,先生“仰”

要想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必须让其认识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值得其“仰”,在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面前,他或她只有“仰”的份,如何做到?只有追根溯源讲好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故事,让学生心生敬仰、仰慕。

(一)讲好关于马克思的故事,让学生对马克思心生敬仰

马克思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可以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都知道马克思这个人,或许对他也了解一二,但真正走近和走进马克思的人很少,真正了解和理解他的灵魂、精神的很少。在一些大学生眼中,马克思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太伟大以至于遥不可及。显然,马克思他不是“神”,是一个实实在在鲜活的人,他既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常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首先就是要讲好真实的马克思的故事,让马克思不再神秘,而是鲜活和真实。

1.讲好马克思的鸿鹄之志故事。按现在流行的拼出身,马克思可以说是典型的“富二代”,他不仅可以“拼爹”“拼妈”甚至可以“拼爷爷”“拼姨妈”。“贵族、精英、高富帅”这些词用在马克思身上都不为过。马克思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律师(西方收入最高的两个职业之一),马克思的父系图谱里有五代是犹太拉比(在犹太人的方言中,才财兼备的家庭叫犹太拉比),他的母亲罕莉娅是欧洲大拉比,他的姨妈索菲亚和姨夫利奥·菲利普是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但就是这样一个出身的人,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什么?只能是信仰和志向。

马克思的志向在他17岁时已经立下了,我们从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可以找到答案。17岁的马克思在思考未来职业时,就已经把选择职业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上加以考虑了。而他的同学都在考虑未来要从事哪一个具体职业,科学家、作家、医生、教师?

我们的大学生和青年的马克思年纪相仿,通过马克思鸿鹄之志的故事和研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相信学生定会有所触动和收获。同时,这个故事还可以让学生明白,志向无关出身,立志无关年纪,青年大学生要有理想、有志向,立志要脱离低级趣味。

2.讲好马克思“目标始终如一”、矢志不渝的故事。马克思年少便立下鸿鹄之志,更难能可贵的是,马克思的一生都矢志不渝的忠实于少年时的志向。1865年4月,马克思在《自问》中回答女儿“您的特点是什么”时写道:“目标始终如一。”

实现人类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的理想信念。为了实现这一崇高追求,注定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马克思为了这个理想和追求,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艰辛和贫病交加的煎熬。[1]马克思17岁上大学,不到23岁先后拿到了大学毕业证和博士学位,25岁娶了风华绝代的妻子燕妮,并在《莱茵报》从事他喜爱的自由撰稿人的工作,可以说,25岁的马克思已是人生赢家。按照世俗的观点,沿着平坦大道走,马克思本应该成为“马克思爵士”“马克思部长”“马克思行长”,最不济“马克思教授”。[2]

马克思为了自己的理想,俨然抛弃了这些荣华富贵,迎来的是40年的流离失所、一贫如洗、笔耕不辍和革命斗争。由于马克思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无情批判和揭露,使得一切反动势力都诅咒他、驱逐他,马克思先后被3个国家驱逐过,最后还被普鲁士政府剥夺了国籍。为此,他不得不持家小四处转移,有时生活困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1849年8月,马克思一家来到了英国,直到1883年3月14日离世,在长达34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一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一次又一次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迁移到更阴暗狭窄的房子去住。他的六个儿女中有三个被活活饿死,连丧葬费都是借来的。马克思一生忘我的工作,经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为了《资本论》的写作,“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3]即使在多病的晚年,马克思仍然在忘我的写作。

通过马克思“目标始终如一”,矢志不渝的故事,让学生看到理想信念的力量,看到不管在如何艰难的情况下,马克思都没有放弃也没有倒下。在忘我的工作中,马克思是幸福的,因为他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劳动,他的理论也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确立了崇高理想和目标,就要脚踏实地去实践和行动,始终如一,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矢志不渝。

3.讲好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故事。马克思的一生,可以说是批判的一生。他对专治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最严厉、最彻底、最全面的批判。他也批判了很多人,如他的早年偶像黑格尔、卢格、鲍威尔、费尔巴哈,甚至一再批判、批驳自己以前的思想,通过长期的批判、研究与思考,马克思实现了自己思想上的两大转变: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4]

通过讲好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反思习惯,培育问题意识,学会在理性和包容的基础上批判和质疑,更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形成的。

(二)讲好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故事,让学生对共产主义心生向往

革命导师马克思虽已逝世,但马克思主义不死,真理永存。马克思给我们留下最有价值、最具有影响力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对这一伟大理论,当代大学生在成长各个阶段都通过相应课程了解过,但若问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很多学生答不上来,自然也就很难心生敬畏、向往和信仰。讲好马克思主义必然离不开马克思,关键要讲好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完整故事链,从而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吸收,利于播下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

灭绝师太在全书中登场不算太多,但她狠绝的形象却让人甚是印象深刻。逼死纪晓芙,强迫周芷若发下毒誓,在与明教的冲突中更是毫不留情,在六大派围攻光明顶时,带领峨眉派大开杀戒,不留活口。

马克思在人的“异化”中,看到了人已经同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相异化,同他们的本质相异化。如何改变当时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自身对立的局面?马克思找到了钥匙——共产主义,用它来改变当下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后,马克思通过社会调查和思考研究,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马克思找到的这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共产主义,是科学的、崇高的,也是可以实践的。马克思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机理,论证了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同时对共产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了详细而严密的阐述,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把钥匙不是追求个人的“解脱”,而是“人类的解放”,以解放人类为目标,解决的是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共产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阶级,整个社会获得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具有极高的思想境界。

正如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靠实践,必须进行社会变革。共产主义信仰主要不是一种精神解脱和信仰疗法,它的实现不能靠神秘的救世主或神仙皇帝,而是要靠人类自身的团结的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优化生产关系,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积累来改变全人类(包括自身)的现实处境,求得人类解放。

通过讲好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共产主义信仰并对共产主义心生向往,这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非常关键的一环。对马克思主义,当前基本上都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部分进行讲解,这种讲解往往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三个组成部分讲解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体性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让学生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的故事,一定要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脉络中,结合马克思本人的志向和成长去讲解,围绕“人类的解放”“两大发现”“共产主义”等关键词,让学生了解马克思本人共产主义信仰确立的过程,也了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形成过程,知“来路”才能知“出路”,才能真正了解共产主义信仰并对其心生向往。

二、救国路上讲明马克思主义有用、有效,后生“信”

近代中国,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国将不存”的危机深入发酵,“如何救国”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都在探索,纷纷拿出了各自的救国“良方”,但在实践中纷纷破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新的“药方”——马克思列宁主义。新中国的建立证明这“药方”有用、有效,中华民族用它救国成功了,是值得信赖的“良药”。用国人探索救国方案的历史事实说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得出或者认同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有用、有效,马克思主义救了中国。在此基础上,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可和相信马克思主义,进而才能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讲清各种救国方案在实践中破产

农民阶级试图通过旧式的农民革命来改变中国当时的面貌。太平天国运动,虽打击了封建统治,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但也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最终内讧,导致灾难性后果。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标志着旧式的农民革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单纯的农民革命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救国兴邦的大业。

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试图通过搞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结果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甲午中日战争,我们蒙受奇耻大辱,输了个彻头彻尾,直接导致了这一“救国方案”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犹如晴天霹雳,中国的资产阶级认识到,只学西方的“器物”不行,还必须学西方的政治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是看谁好学谁,结果都一一破产了。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我们就学日本,搞君主立宪,结果戊戌变法只坚持了103天便以六君子的流血事件而告终,学日本失败了。之后我们学美国,搞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从美国回来,带来了美利坚政治制度的先进理念,立志共和,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国虽然建立,但共和目标远未达成,学美国也不成。新文化运动,我们学习法国,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启蒙运动,试图在思想上彻底清除封建文化的印迹,把“民主”“科学”当作灵丹妙药,结果巴黎和会分赃消息传来,五四运动爆发,救亡压倒了启蒙,可以说学法国也不成。[6]实践证明,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是行不通的。但国人探索救国的道路并未因为前面种种失败而停止。

(二)讲明《共产党宣言》给中华民族送来了新方案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道路,为劳苦大众翻身解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在世界各地先后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数千个版本,深刻影响了全世界。中国也不例外,上海便是中国最早的窗口,这得益于近代上海在学术信息和出版条件等方面的优势。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19年5月,《新青年》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8]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最早中译本在上海问世。《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问世后成为了当时革命者的启蒙读物,在它的影响下,无数先进分子积极投身革命,也促使他们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共产主义战士。正是在《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影响下,催生了中国第一批共产党人,也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宣言》。[9]

(三)讲明马列主义不仅有用而且有效

在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影响和指导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无产阶级拿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这个方案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可以说是没钱、没人也没地位,处境艰难。“银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义。”虽说处境艰难,但心中有主义,就能变得有力量。在历史上各种困难关头,共产主义信仰都支撑着党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成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心中有人民、有主义,严格的政治纪律,始终围绕宗旨,为民族利益代言,从一个50多人的政党逐步发展壮大,至建国时,党员人数达448万人。在救国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具体的救国方案——组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大军,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摆脱了外来压迫、奴役的悲惨命运,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从1921年南湖红船的呐喊到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的宣言,中国共产党一路筚路蓝缕、历经沧桑,走过很多弯路、错路,也开辟了很多新路,这是一条曾经是不被看好的路,也曾无数次被堵死的路,但中国共产党还是走过来了,而且越走越宽阔。

通过讲明近代史上各阶级、阶层都提出并实施过自己的救国方案的历史实践,引导学生在对比历史史实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在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用马列主义救了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走社会主义道路,用马列主义救国,这是中国历史的选择和必然,而绝不是某个或某几个英雄人物的主观臆断[10]。救国路上讲明马克思主义有用、有效,后生“信”,就是要让学生从近代中国“救国”道路的探索中,认清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力量,从而“信”马克思主义,让当代大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救了中国,未来还将进一步指导中国的发展。

三、中国崛起故事中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生“信仰”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必须结合时代,让学生在中国崛起的故事中,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力量,从而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添一把火。

(一)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贡献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主张和思想,却找不到实践的路径,因此,只能是空想。马克思、恩格斯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理论,将其付诸实践的是列宁。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将社会主义从一种理论、思想转化为一种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斯大林时期形成了苏联模式。

中国在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深刻回答了在当时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并带领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在如何让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探索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的几代领导人结合中国实际,在实践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次提出和回答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国际上充斥着各种唱衰社会主义的论调,更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已死,共产主义已亡。实践是最硬的标准,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并没有如他们所判断的那样,社会主义不但没有死,反而经过时间的洗礼,发展得越来越好。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更让世界看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进程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增强“四个自信”,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对世界社会主义贡献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和合理评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中才能生信仰。

(二)讲清中国崛起的成就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曾经的中华民族非常自信,这份自信源于我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变得不自信了,这份不自信源于我们的落后以及列强欺凌带来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一度我们的国人被戴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探索和斗争,但终究都没能改变国人悲惨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让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经过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富起来并逐步强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将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硬的标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书写了中国崛起的精彩故事,讲好这一故事,对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就有重要作用。

实力决定底气,在此基础上,通过介绍国家在各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和目前在国际上的新地位,让学生树立起中国人的自信,进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当下,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最有理由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1]当今中国变化之大、成就之多、影响之深,国人无不为之振奋,中华民族的自信又重新拾起。

(三)讲清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把共产主义事业作为最高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放眼全球,在努力发展本国的同时,积极走出国门、引领推动全球化,让生产力发展的光芒,照亮、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2]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上发出了“中国奇迹”“中国震撼”的声音。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纷纷想解码中国经济、中国道路。中国用发展的事实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优势,特别是一些大建设、大工程,如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可以说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面对消除贫困这个世界性难题,中国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未来我们还将致力于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脱贫问题上,中国取得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凝聚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成为世界各国学习参考的范例。

在国际体系深度嬗变的紧要关头,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讲清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可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任。

猜你喜欢

救国共产主义信仰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一生践行“科技救国”
党员干部践行共产主义信仰的现实困境及思考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听谎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