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农村散户养殖奶牛粪利用模式效益研究
2019-01-27隋儒楠
隋儒楠
(沈阳市园林绿化管护与城市建设综合执法中心,沈阳110013)
1 农村散户养殖奶牛粪利用技术模式
农村散户养殖奶牛粪利用技术模式是一种将牛粪经过沼气池与蚯蚓生物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后变为可以为农户解决能源的再生循环处理技术。它是依据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以农业种植、蚯蚓养殖相结合通过生物能转换技术形成一个综合利用体系,是持续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种模式。
2 牛粪利用效益分析
沼气利用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沼气效益的大小与综合利用程度的高低密切相关。本项目中将沼气用作炊事燃料;沼液、沼渣用于肥田。虽然上述三项所产生的效益要低于某些更为复杂的方式,但本项目中还引入了蚯蚓,其所产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要远大于一般的沼液、沼渣。
2.1 经济效益分析
2.1.1 投入的生产费用
①建池费用。包括材料(水泥、砂石、钢材),用工费(技工、小工劳动报酬和招待费等)和配套装置费(灶具、灯具、压力计、管道等),可根据用量和单价进行计算。本项目中的建池费用为2500 元,其中,材料费用1725 元,劳工费用420 元,设备费312 元,其他不可预见费用43 元。②投料费。发酵原料为牛粪,为养牛场无偿提供,所以未产生任何费用。共饲养蚯蚓20平米,每平米2 公斤,每公斤蚯蚓25 元,蚯蚓费用共计1000元。③包括大出料用工(按每年一次)、维修(每两年一次)工费、日常管理费用及蚯蚓饲养费用,平均每年2000 元。④这里的维修费用是指维修材料、零件费用,平均每年150 元。
2.1.2 产出效益
①沼气。本项目中平均日池容产气率为0.11 米3/(米3·天),年产沼气320 米3。
沼气的热值=(沼气的热值×沼气灶热效率)÷(被替代燃料的热值×炉灶热效率)×替代燃料的价格。
沼气的热值为20935 千焦/米3,沼气灶热效率60%,薪柴热值为14236 千焦/米3,柴灶热效率25%,柴价0.12 元。则:
沼气价值=(20935×0.6)÷(14236×0.25)×0.12
=0.423 元/米3。
年效益为320×0.423 = 135.36 元
②沼肥。由于本项目中引用了蚯蚓使其对牛粪的处理效果要远好于一般的沼气池,而且蚓粪本身又是极好的肥料。虽然在本项目中沼渣和蚓粪都被提供给农户无偿使用并未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可以预见这种高效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如果推向市场定然身价不菲。
③蚯蚓。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共产出蚯蚓158 公斤,按每公斤批发价20 元计算,共价值3160 元。2.1.3 沼气池的成本和效益分析
沼气池使用寿命15年,每年运行费用2150 元,建池及引入种蚓的费用共计3500 元。15年的总费用共计35,750 元,平均每年2,383 元。不计沼肥可产生的效益,沼气池每年可产沼气的价值为135.36 元,可产蚯蚓价值3160 元,平均每年总收益共计3295.36 元。按此计算3年基本可收回成本,平均每年可产生的经济效益为912 元。
2.1.4 经济效益评估
由于本项目属于研究性质,因此并未侧重追求经济效益,即便如此每年仍可产生近千元的经济效益。可以预见如果将本项目中产生的沼渣、蚓粪等加以利用,再加上牛粪的处理可为牛场节省的资金,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是非常可观的[1]。
一头牛一年产粪便3 吨,1 吨牛粪可以养蚯蚓30 公斤,每公斤卖20 元钱,可获利1800 元。另外,蚯蚓还产生蚯蚓粪3吨,每吨300 元,可获利900 元,一头牛的牛粪一年就可以增收2700 元。此外,每个沼气池年产优质沼肥18.16 米3,每立方米30 元,共可获利544.8 元。据此,按照每日平均饲养蚯蚓量为80 公斤计算,本项目的蚓粪年可获利2400 元。这样一个沼气池的年平均收益为6,240.16 元,每年可产生的经济效益为3,856.83 元。
2.2 社会效益分析
本项目在农村开展沼气建设,既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和农民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减少了疾病传播,保护了人们身心健康,又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社区环境美化、文明化”的目标。
2.3 生态效益分析
本项目中引入的蚯蚓将能够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的牛粪转化成无臭无味的清洁、高效有机复合肥,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特别是牛场周边的环境。此外,沼气这种清洁能源的使用不仅能改善农村环境还能有效地减少传统炊事烟熏火燎所带来的红眼病、哮喘病等疾病[2]。
3 结语
推广蚯蚓处理牛粪与沼气池相结合,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的好项目;是多层次有效综合利用农业有机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有效技术;是解决农村燃料短缺,提高用能品质,促进农民增收节支的有效途径;是保护生态,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的有效措施;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应加快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