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用药不良反应十法
2019-01-27孙清廉主任医师
文/孙清廉(主任医师)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连续几年攀升,应特别引起关注。有关专家认为,老年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比例逐年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患者的比例上升;二是因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老年人患慢性病后的整体用药量增加;三是老年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均处于衰退状态,容易给用药安全带来隐患。在生理方面,老年人因肝肾功能退化,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会受到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升。加之老年人相对缺乏安全用药常识,自我风险管理能力较弱,容易引发药物相互作用。所以,若想避免与减少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就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老年人用药最重要的是安全。所以,一定要先明确诊断,治疗应由医生开出处方,并一定要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加量、减量或停药。
2.自购药物要慎重。自购药物一定要到正规药店、在药师指导下购买,购药后要详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掌握用药剂量、用药次数和疗程。对说明书中可能会出现的毒副反应,要多加小心,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合理应用抗感染药。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一直居各类药物之首,是国家监测的重点。抗感染类药物在人体吸收以后,多由肝肾解毒、排泄,因此高龄和肝肾功能不全的老人,在使用抗感染药时尤其要慎重,不宜长期或大剂量应用。
药品监测发现,不良反应最严重排在前5位的为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头孢呱酮舒巴坦、青霉素G和头孢呋辛,主要不良反应是严重过敏、皮肤及附件系统的损害和肝肾损害等。其他传统的抗感染药物如四环素、磺胺以及链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等不良反应都比较大。所以,在使用上述药物时,都要注意观察,多加小心。
4.使用中药也要注意。虽然相对而言,中药与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机会较西药少,但也不是完全“无毒、无副作用”。监测显示,不良反应排在前五位的是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和香丹注射剂。因此老年人在使用上述中药注射剂时要慎重。此外,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较多的有复方丹参片、六味地黄丸和黄连上清丸等,长时间服用要警惕。
5.用药遵循四先四后原则。①病不重最好先食疗,病不缓解再药疗;②宜先外用,后内服;③宜先用口服,再用注射,尽量少用输液,因为注射剂和输液不良反应更多、更严重;④宜先用中药,后用西药。相对而言,中药毒副作用要少些,特别是许多慢性疾病更适合用中成药治疗。
6.不要迷信贵药新药。贵药多是由于生产工艺复杂、原料药贵且难得而导致价格昂贵,并不一定是疗效更好更大。新药虽然可能疗效更高,但由于应用时间短,其毒副作用和缺点往往还没有被人认识,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实践证明,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最终被淘汰的新药屡见不鲜。所以,最好先用传统的老药,因此类药物疗效可靠,用药剂量、疗程和不良反应也比较清楚,使用时更容易掌握。特别是对新的进口药物更要慎重。
7.尽量减少用药品种。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用药品种有时多达十多种,这无形中就增加了用药风险。所以,对老年人所患的疾病一定要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对一两种药物能解决的不可多种药物一拥而上。比如在老人所患疾病中,通过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有些疾病其实是由于身体衰老、退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如骨质疏松、腰痛、食欲下降和失眠等,对此最好是加强自我保健,通过饮食调理、合理体育锻炼、控制生活节奏,或使用外用药物、理疗、针灸按摩等治疗,也就是说,最好通过少用药或不用药而改善症状。
老年人有些疾病虽然是相对独立的疾病,但相互之间又有很大的联系,如肥胖、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可以说是一根藤上结的数个苦瓜。大多数专家认为其中肥胖、高血压是其中主要矛盾,所以减肥和控制高血压是治疗的关键。除药物降压、降糖等治疗外,再加上严格控制饮食(饮食要低脂、低盐、低糖)、适当参加运动等,是完全可以少用药物品种而控制疾病加重和发展的。一般而言,老年人一次用药不宜超过5种。
8.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随年龄增高而逐渐减量,一般须采用成年人剂量的1/4~3/4,决不可随意加大剂量。
9.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要加强对肝肾功能的监测,若出现异常,要检查可能是何种药物引起,必要时应考虑更换用药品种,减少对肝肾的损害。
10.注意药物服用方法。服药最好用白开水或矿泉水,最好是站立或坐着服药,不宜用酒、茶、牛奶、咖啡、含糖饮料等送药,也不可将胶囊中的药倒出来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