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杂剧《浮西施》艺术特点

2019-01-27中国戏曲学院100073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
关键词:杂剧范蠡西施

(中国戏曲学院 100073)

戏曲中范蠡西施题材源于吴越相争,并在后世作品中不断演变。宋金元只有赵明道《灭吴王范蠡归湖》尚存一折佚曲,其余均已失传。明代则有四种,除园生《浮鸱记》已佚外,尚存汪道昆《五湖游》、梁辰鱼《浣纱记》和无名氏《倒浣纱》传奇三种。清代传奇、杂剧中今知仅徐石麒《浮西施》、玉田仙史《陶朱公》、陈栋《竺萝梦》杂剧三种。玉田仙史的《陶朱公》剧中有范妻而无西施,《竺萝梦》写西施亡故后位列仙班思念吴王两人再续前缘的故事。徐石麒的《浮西施》解构了传统西施范蠡泛舟五湖的结局,仅有一折杂剧但独具特色。

一、语言风格通俗质朴

徐石麒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清顺康之际与尤侗、嵇永仁、张韬被誉为“并有妙造”1。他的语言也具有特色,清人焦循谓之“出入白仁甫、关汉卿之室……合于元人本色。”2徐石麒的作品通俗生动,质朴明快。如范蠡所唱的【收江南】“呀,你道是不曾迷君祸国呵,谁教去逞妖柔,那夫差复桥李,颇是英雄,原不是昏庸沉湎醉乡侯。自你入吴后,看霸图暗收,早雄风渐休,尚兀道闺中少妇不知愁。”3范蠡在这里指责西施的罪过,语言通俗易懂,本色当行。徐石麒的唱词汲取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唱词如口语般生动,富有音乐节奏之美。西施所唱【江儿水】:“知否,怎生把奴身单做了铛中烹狗。”4在这里,徐石麒突破大多数古代剧作家采用的写作手法,即间接、含蓄、婉转地抒发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而是直截了当、慷慨激昂地表达西施此时的感情,使人物性格得到淋漓痛快的表现。《浮西施》中的念白也较通俗而口语化,如范蠡:“愁也麽愁,这潮汐钱塘骤。羞也麽羞,怎见那旧鸱夷水上浮。”5再如西施:“我想为男子的,成功建业,便辄位高金多。妾虽女子,却是越国功臣,何至事成,乃如此相报。”6西施的语言在剧中直白明快。语言风格上的变化,也使西施形象变得前所未有的不同,在《浮西施》里,西施的语言激烈、通俗,她在范蠡的威逼前据理力争,颇具风骨。

二、音乐南北合套强化戏剧冲突

一折杂剧《浮西施》囿于剧本短小的格式,结构单纯,以生、旦二人不可调和的矛盾迅速将剧情推入高潮。全剧围绕在范蠡到底要不要将西施沉水的选择上,虽然情节单一,但《浮西施》利用音乐的变换渲染人物情感冲突,以南北合套的方式诉说生旦情绪的起伏、转折。明末清初,杂剧越来越受传奇的影响,其一表现就是杂剧与传奇体制的融和。而清初时期杂剧基本上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甚至近有半数都是一折的短剧,并成为此时杂剧最主要的组成部分。7《浮西施》便接近明末清初时期杂剧体制的总体特征,全剧皆用南北合套,曲数不受限制便于剧作家抒怀。《浮西施》由【北双调】[新水令]套与【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套组成。全剧曲牌排列如下:【北双调】[新水令]——【南双调】[步步娇]——【北双调】[折桂令]——【南双调】[江儿水]——【北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南双调】[侥侥令]——【北双调】[收江南]——【南双调】[园林好]——【北双调】[沽美酒带太平令]——【北双调】[清江引]。选取南北经典曲牌交替使用。

在南北合套的基础上,通过生旦对唱,西施范蠡的意志冲突表现为逐级递增的情绪,大致可分为七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西施分外委屈:“今幸断环复合,何乃中道弃捐?”8范蠡冷静地告诉她:“你做了破国亡家的祸头,那事也讲不起了。”9第二个层次,西施为自己的出身辩解,认为来自山村的自己不具有破国亡家的能力。范蠡则咬定:“前有覆车,岂堪再误。”10第三个层次,西施质问范蠡“三千粉黛,何怪妾一身?”11换来范蠡的“莫要巧言乱辩。”12第四个回合,西施认为自己虽是女子,却是越国功臣,不该落得如此下场。范蠡举出功臣惨遭不幸的例子,以洛女俦、河伯妇命西施认命。第五回合,西施认为伐齐会晋才是国破缘由,皆君王自计自行与她无关。第六个回合,西施以璧马解虞自比,哀求范蠡将她流放于荒野放她一条生路,范蠡则誓死相逼。第七回合,西施质问范蠡 “为何君脱身险外,我葬鱼腹?”13范蠡:“美人色衰爱迟,名节颠覆,不如成就其名。”14并最终将西施投入太湖。《浮西施》凭借快意激烈地唱词和情绪,通过剧中人物情感的冲突一级级将全剧引向高潮。由于南曲与北曲在音阶、旋法、节奏等方面均不相同,北曲高亢雄壮,南曲婉丽妩媚,南北合套的使用使生旦风格色彩更加分明,刚柔相济。《浮西施》利用南曲与北曲风格的差异造成情绪色彩的对比,从而深化了戏剧冲突。

三、结局生旦离析摆脱俗套

纵观大部分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无论悲喜剧,一般都在巨大的悲恸、强烈的起落之后,悲剧冲突削弱,喜剧成分递增。一些爱情戏,则往往以喜结良缘为结局,无法摆脱“大团圆”的结局方式,以“夫贵妻荣”作为理想的归宿。西施范蠡题材戏曲有两种结局,一种如《浣纱记》谓生旦归隐,一类如《浮西施》谓生旦离析。《浮西施》突破了大部分古典戏曲作品“先离后合,始困终亨”的团圆结局方式,剧中范蠡与西施并非偕隐,而是在灭吴之后,范蠡命水手将西施沉于水中。“独《浮西施》一折,尽辟一舸五湖之谬,以夷光沉之于湖,虽煮鹤焚琴,太煞风景,顾亦有所本。”15剧中的范蠡冷酷狠毒,西施只是他灭吴全盘计谋上的一颗棋子,当实现女色祸国的目的后。范蠡不顾昔日情谊,道貌岸然地指责西施迷君祸国之状,西施则以一针见血的辩词回应,对范蠡虚伪的嘴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浮西施》虽然塑造了悲剧的西施形象,但借剧中的西施之口一反历史上把女人诬为“祸水”的说法,在当时的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清初杂剧具有浓重的主观化倾向,杂剧的内容偏重于表现剧作家的内心思想与主观意识。不论是顺治年间的吴伟业、陆世廉等用杂剧寄托亡国的哀思,或是其后因文字狱兴起,张韬、裘琏等以杂剧抒发个人牢骚,都呈现了剧作家个人的主观思想。《浮西施》独特的结局设置与剧作家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徐石麒生卒年已不可考,据其《坦痷续注书目》一文中可知是明末清初人,卒于康熙年间。16因为亲身经历了明朝及南明政权的相继覆灭,并在清军对扬州城的大屠杀中失去了两位挚友。他具有比较浓烈的遗民气质,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明清易代,有识之士经历过明末腐朽的政治社会,清初统治文化采取高压政策,反思与批判成为他们文学书写的贯穿思想。清初小说家艾衲居士的拟话本小说《豆棚闲话》也解构了传统西施故事,谓之西施美貌徒有虚名,而范蠡西施推入水中是因与西施有私情而防越王追究。《豆棚闲话》与《浮西施》皆由明代遗民撰写。因而通过对范蠡与西施故事各方面的颠覆与解构,反映出明清文人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徐石麒心怀激愤,又无处发泄,便选取西施沉江这一片段,或许为影射在改朝易代时对功臣的杀戮。“清杂剧作家不仅在情感抒发上注重个人化内容,在审美取向上同样坚持自我,以个体性趣味作为主要的审美追求。”17因而,剧作家只做短短一折的杂剧,并在一折里借西施之口指责范蠡,颇有史论的意味。

清初杂剧题材具有雅化的趋向,剧作家征实尚史以反映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抒发心中的愤懑不满。徐石麒借历史上西施范蠡故事,用通俗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勇敢的西施形象,并以两人情感色彩的强烈对比深化了戏剧冲突,表达自身急切渴望激浊扬清的悲痛之情。

注释:

1.卢前.明清戏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79.

2.安舒.徐石麒家世及生平初探[J].安徽文学,2010,(10):153-154.

3.4.5.6.8.9.10.11.12.13.14.郑振铎.清人杂剧二集[M].长乐郑氏影印本,1934.

7.陈建华.论明清杂剧的雅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

15.吴梅.吴梅词曲论著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5.

16.李艳辉.徐石麒及其戏曲创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17.徐坤.论清代杂剧的个人化倾向[J].求是学刊,2006,(2):121-125.

猜你喜欢

杂剧范蠡西施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范蠡卖牛
范蠡还钱
“知止”的天堂
以《度柳翠》杂剧为例看《红楼梦》与元人度脱剧的关系
清代杂剧的研究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对同名小说创作的独特贡献
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西施舌”的诱惑
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权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