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戏曲剧目的传承贵在继承
——浅谈我在莆仙戏《团圆之后》扮演叶氏的体会

2019-01-27福建省仙游县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351100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叶氏团圆剧目

(福建省仙游县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 351100)

莆仙戏《团圆之后》是著名剧作家陈仁鉴先生的代表作,曾经被列入建国以来中国十大悲剧之一,也是莆仙戏鲤声剧团的看家剧目,六十年来经过鲤声剧团几代艺人的复排、演出,时至今日,一直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演绎不衰。

《团圆之后》是经典剧目,该剧目之所以能被中国戏剧界公认为经典,是因为剧作家陈仁鉴先生在《团圆之后》剧目里的戏剧情节安排技巧堪称一绝。该剧目构思巧妙,人物形象生动,情节环环相扣,节奏紧凑。剧本没有一个多余的人物和一句多余台词,充分具备了经典戏剧冲突必须具备的一起条件,让人百看不厌。

《团圆之后》首创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晋京参加国庆十周年文艺献礼演出,轰动中国剧坛。该剧目被誉为“可以列入世界悲剧之林”的“莎士比亚式的大悲剧”。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时,获得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从那时起,莆仙戏这个地处福建东南的地方小剧种,才被世人悉知。此后,《团圆之后》剧目便作为莆仙戏的经典剧目保留下来,几度复排演出,是莆仙戏鲤声剧团对外艺术交流的重点剧目之一。

近十年来,由于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中心的老一代演员相继退休,导致《团圆之后》剧目的演出一度中断。二O一八年,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决定复排《团圆之后》剧目,我有幸能在剧目中扮演叶氏这一角色。当接到剧本时,我真的是有点忐忑不安。要知道,《团圆之后》是全国知名的剧目,曾经代表莆仙戏对外艺术交流演出,获得无数殊荣,虽然经过几代老艺人的不同演绎,但该剧的艺术表演已至臻完美,剧中每个角色的表演都是莆仙戏的表演艺术精髓集中体现,这是莆仙戏鲤声剧团前辈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结晶。而且该剧目长期在莆仙境内演出,广大观众对《团圆之后》剧目的剧情和剧种人物耳熟能详,很多观众是《团圆之后》的发烧友,他们常常将当前剧中角色的演员与之前的老演员相比较。台上演员哪个地方表演出现差异,或者唱腔、道白出现问题,他们都会很专业地给予指正。就我在剧中的叶氏这一角色来说,就经历了好几任老演员担任,观看《团圆之后》各位老师不同的演出视频,她们精彩的表演和精湛的艺术水准让我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我演好叶氏,他们觉得我很像某个老演员;演砸了,他们决不口下留情,会毫不客气提出各种批评,这无形中给我巨大的压力。

众所周知,戏曲舞台人物形象和表演,都是按行旦来划分的,莆仙戏对行当的要求非常严格、严谨。《团圆之后》叶氏这一角色虽然是隶属于莆仙戏青衣行当,但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她的表演也归属闺门行当。这对我平时多是担任老旦行当表演的演员来说,无疑是跨行当表演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可想而知的。但换一个角度来说,这对我也是一种挑战,我也想打破“老旦专业户”这种局限,既然领导信任我,让我在《团圆之后》这样经典的剧目里担任重要角色,我就得努力将该角色演好。

但如何演好叶氏这一角色呢?我认为,《团圆之后》是经典剧目,戏曲经典剧目的传承一定要尊重原创,忠于传统。撇开已经定型的传统表演擅自搞所谓的艺术“创新”,是对传统艺术一种认识无知和艺术肤浅体现,也是对戏曲经典剧目粗暴的践踏。

正是基于上述这些传承理念,促使我以传统为师、以老艺人的表演为师努力去演好叶氏这一角色。我花大量的时间认真阅读剧本,并理解剧中叶氏这一角色每句唱词、道白的含义,反复对照之前鲤声剧团老艺人的演出视频,通过观看音频资料向前辈老艺术家们学习、取经,想方设法提高对角色认识,尽量将我扮演的“叶氏”接近之前老师傅们所扮演的“叶氏”。同时,不断向之前《团圆之后》剧目的叶氏扮演者——著名莆仙戏青衣演员陈秋金老师请教,针对叶氏一角表演需要,恶补一些我在莆仙戏青衣、闺门旦表演基本功科介存在的不足。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提高了许多表演基本功的技巧,之前莆仙戏青衣和闺门行旦里如“蹀步伡肩攒肩放肩棚仔”、“蹀步三甲放肩”“二甲翻云步刮壁”等相对高难度的表演基本功,经过强化训练后,我也能运用自如,为今后的排练顺利进行打下夯实的基础。

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让我对叶氏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叶氏这一角色在《团圆之后》剧目里只出现前三场就自尽身亡,可她是整个戏悲剧的焦点,所以说,叶氏角色分量不多,但举足轻重。剧目中的叶氏出生富豪人家,知书达礼,从小与表兄郑司成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暗结同心。不料叶父嫌贫重富,棒打鸳鸯,强将叶氏许配给施果登为妻。此时叶氏已暗结珠胎二月,却屈从于“在家从父”这种 “三从四德” 封建礼教的压力,违心与施果登成婚。不料成婚五月后,施果登一病身亡,郑司成以仲表亲的名义照顾叶氏母子十八年。叶氏一生坎坷,总算熬到儿子得中状元,怎料儿子却在金殿为其母的“坚贞守节”请旨“旌表”,为接下来的悲剧发生埋下伏笔。

在《团圆之后》第一场“团圆”里,叶氏的表演分量很少,只有开场两句唱词和中间几句道白,没有更多表演空间,我只在表情动作略加强调,暗示观众叶氏与郑司成关系暧昧,对儿子得请旨“旌表”忧心忡忡。这样的表演一直持续在剧中第二场“私会”的里面,这段动作表情不多,但起着承前启后作用。对于叶氏的表演来说,剧中的第二场是“重点场”,该场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儿子新婚三日的那天晚上,叶氏约郑司成在她的闺房见面。此时叶氏见郑司成已无一点相见的欢欣,正如叶氏的唱词一样:“见你面话难出口/这正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剪不断 理还乱/日愁又夜愁 /到如今/二十年恩爱要罢休”,在这段唱腔表演里,我尽量压低声调,将声音降低八度,整个表演的过程中,我都是带着一种郁郁不乐兼依依不舍的表情,这样充分表现叶氏对郑司成的眷恋不舍又无奈的情感。当叶氏听郑司成说:“你莫非为了旌表之事担忧?”时,我在接下来唱:“我成状元母/朝廷又褒旌/若不断前情/事泄祸非轻。”故意加重语气,提快节奏,这样表演处理,准确地表现了叶氏内心的焦虑。在道白处理上我更是参照之前老艺人道白方法,极力再现一种无可奈何的语调。无论在唱腔、道白、表情、动作等整场表演,我都根据剧情的发展,力求最大程度去接近《团圆之后》原创的表演,努力再现经典。并在原创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发挥我的唱腔特长,营造一种有情人难再厮守又依依难舍那种缠绵悱恻情感氛围,博得观众对台上这对有情人的无限同情,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获得观众好评。

在第三场“触见”的表演中,叶氏送郑司成出门时,更是一步三停,情意绵绵。这样处理主要是承接上场的表演,当他们的私情被新儿媳触见时,我对这剧中两句唱腔:“我前生冤孽何其多/今日里结下此恶果”的处理是高音紧凑,接下来便低八度唱:“百计杜风声/隐秘仍然破/从今对子媳/何颜施教导/况且我建牌坊受封诰/枉自称母仪/难对吾儿孝”唱出叶氏的绝望,在接下来的唱腔:“恨父兄 性大拗/害了我/愿成全事相左/致今日落陷阱行鬼道/左思右想无一可”我尽量咬字干净利落,声腔包含悲愤,唱出叶氏对导致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怨恨。当叶氏压抑声音“郑郎呀 、佾生儿呀”时那种临死前对至爱至亲眷念最后一喊,让观众无不恸容,将剧情推向高潮。

因此说,经典戏曲剧目的传承贵在继承。这次莆仙戏鲤声剧团复排经典剧目《团圆之后》演出的成功,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经典戏曲剧目的传承。我们作为戏曲的传承者,在任何时期都不要认为经典剧目的表演已经过时了。特别像是莆仙戏这样的古老剧种,历史传承已近千年依然魅力无穷,正是代代莆仙戏老艺人敬畏传统,继承传统,薪火相传,才让我们有幸目睹“宋元南戏”的风采,莆仙戏为何能被中国戏剧届专家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叶氏团圆剧目
舞台剧目
中秋节——八月十五庆团圆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商水县邓城中和堂研究
团圆的日子
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
做人要逗,才华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