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暄资日气
——读郭熙《早春图》

2019-01-27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10034

大众文艺 2019年19期
关键词:郭熙山水画画家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110034)

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东坡集卷十六郭熙画《秋山平远》)

南宋鉴藏大家邓椿在自己的著作《画继》里记载了一则关于家中所藏书画来历的故事。邓家世代为官,邓椿的祖父在枢密院任职时,皇帝赏赐了龙津桥侧的一块地方修建宅邸,这宅子一直到邓椿的父亲做官时还没有最后完成。因为要装裱一些院画家所作的花竹翎毛以及家庆图之类装饰宅中墙壁,延请了裱画工匠在家。一天邓椿父亲去视察,看到裱画工匠正用一些旧的绢本山水画当抹布擦拭几案,信手拿来观看,居然是大画家郭熙的作品。邓父忙问工匠画儿是从哪儿得来,工匠不知,于是又向宫中使者打听,回复说:“这些都是宫中清退的旧画,出自内藏库退材所。当年神宗皇帝喜爱郭熙的画,宫殿四壁屏风尽用郭熙,当今皇帝即位后全给换成了古画,郭画就进了退材库,哪只你看到的这些,还有好多呢。”邓椿父亲于是求使者向皇帝禀告,说想要那些被清退的郭熙画作,第二天就有旨意下来,将郭画用车拉来尽数赐给了邓家。

这里说到的郭熙,是活跃于北宋神宗年间的山水画大家。他出身于民间,自少年时即开始修习道家之法,吐故纳新,悠游于山林。或许这启发了他对林泉特别的感受,以至于在没有家学渊源的情况下,但凭天赋,远师五代画家李成,便在山水画上取得了一定的造诣。宋仁宗年间,郭熙已经名动公卿,其后神宗将他召进翰林图画院,授以艺学职位,再又升至最高职位“待诏直长”。神宗命郭熙将宫中所藏汉唐以来所有名画编定品目,使得他得以遍览内府所藏,画艺独步一时。正如开头故事中所说,神宗尤其器重郭熙,宫中墙壁屏风,专用郭熙的画来装饰,所谓“绕殿峰峦合匝青,画中多见郭熙名”。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也十分钟爱郭熙的画,留下了很多咏画诗。郭熙一生作品本来是十分多的,可惜后来,宫中清退郭画,损毁不少,郭熙的儿子郭思为官以后,又重金收购郭熙的画藏在家中,在后世的流传中大部分都不知所踪了。

如今能看到的郭熙真迹很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早春图》

画面主体是一座高耸的奇峰,居于正中的位置,统领着全局。从山脚一直到峰峦顶端,山势盘旋扭转,变化万千,似乎有一种生长的力量从山脚发出一直向上延伸,有一种春到人间,万物复苏的意味。清代小孩子学作诗的启蒙读物《声律启蒙》中有“春暄资日气”一句,也是这张画给人的一种印象,有一种“气”在画面上似有若无的流动,营造着画面的境界。

说到造境,还要提起中国山水画的作用。中国文人最爱山水画,是以此来满足自己坐在家中就能神游丘壑林泉的愿望,也可以安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因此画中山水必得十分清幽高迈,但自然中山川动辄数百里,极佳处却很少。这就需要画家在游历山水之后,重新加工创造,再在画面上造出理想之境。“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郭熙这句话所说就是造境的之法。这幅画中表现的理想之境,确是人间景物没有可以对应的地方。

绝佳的作品耐看处除了整体的营造,还有细节的讲述。仔细的品读这张画,从中自能看出无穷无尽的妙处来。

在自下蜿蜒而上的主体大山两侧,分别有两处溪谷,随右侧溪谷沿飞瀑向上,有一处庄严的宫殿楼阁,重重叠叠似乎并非人间所有。左侧溪谷向上有一处平坦的山间凹地,中有小溪流淌着,源头一直消失在无穷的远处。山间笼罩着缥缈的云气,自山腰向上,使画面亦真亦幻。

再仔细看去,又有更多的发现。先不论山间各种式样与姿态的树木,大大小小的溪流,山间的栈道,只看人的活动,足够讲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来。在巨嶂般的的山石下,人就变得非常小了,需要静下心来,在阔大的画面中寻找人的痕迹。

以从右至左,自下而上的顺序来依次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画面右下角正有一条小船缓缓驶入这片天地,小船上有一前一后两位渔人,后面渔人在检视渔网,前面一位正在撑桨,注意力却被山谷间一面飞瀑所吸引,正痴痴的望着。渔舟的前面是一块巨石拦住去路,两位渔人并没有上岸或者掉头的意思,看来巨石后面必定有洞穴可以穿过。

画面的左下则是一片汪洋,靠岸停泊着一艘带蓬小船。一户人家刚刚上岸,后面一人挑着担子,前面是一个怀抱着小孩的妇女,回头与挑担人说话。妇女身前还有一个大一点的小孩,扛着一根杆子,正停住脚步等待大人。再往前是一条狗,不管不顾的撒欢向前跑着,前方巨石后面露出一角篱笆和茅屋的屋顶,看来正是这户人家要去的地方。

茅屋的上方,悬崖上倒挂的老树后面,又是一面瀑布,瀑布的上方,两座山石的中间有一个栈道,上有三个挑夫正行进到此,这栈道的左端被一块巨大的山石挡住,沿着山石向左,可以看到栈道的起始处是在画面的最左端,此时有两个挑夫正弓着背努力向上走着。

栈道的右端则穿过巨石屏障,向山的更高处延伸,这里只能看到两个挑夫远去的背影,山势极其陡峭,行进不易,前方的路更是消失在一个深谷之中。

这画面的人都是日常的活动图景,世俗的生活,一幅画上点缀的人迹这样就足够了,但这幅《早春图》不仅仅满足于一处好山好水的样貌,郭熙还给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

就在画面右侧飞瀑上方,群树掩映下的山坳里,居然有一片十分壮观的宫殿楼阁建筑群,飞檐斗拱,层层叠叠,规模庞大,向山前一直到右侧山石顶端的凉亭,向后不知蔓延了多远。直到接近山顶的地方还有楼阁出现。

这楼阁宫殿宛如仙境,庄严富丽。接近山顶的山坳里,楼阁被雾气遮蔽得隐隐约约,越发神秘莫测。

画家似乎是在讲一个故事,也似乎是在说某种体悟。从世俗的渔父和挑夫、小船与茅篱竹舍到巍峨的宫殿群落与可能生活在里面的贵人或者神仙,整幅画面营造了一个人间天上的景象,观者尽可以由此无限发挥自己的想象。

游览完整幅画面,可以透彻的理解郭熙对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主张,从宏观的巨大春山到微观的一个个树木、建筑与人物,观者可以随意俯仰天地,仿佛以造物主的视角在审视一个小小宇宙,而不仅仅是以人的视角看某一处景物。然而,如果观者愿意化身为画中人,也尽可以从溪谷一路辗转向上,随处发掘各处景致的可爱之处,并因此徜徉流连。

这足可见画家营造画面的匠心与高超的综合能力,不仅如此,从郭熙流传下来的文字可见,画家最终的目的是要画出一座活的山——这山要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因此这座活山的神采要四季不同:“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

我们把视线从细微处的人迹与草木中移出,再重新感受整幅画。画家将无穷的细节统一在了一个整体的氛围中,流动的春日之气自山脚一直到山顶,整个山峰像是想要活动,要苏醒,欣欣然充满生发的喜悦,而整个情绪又是含蓄蕴藉的,将发而未发的,耐人寻味的。

一幅《早春图》几乎完美的呈现了郭熙对于山水画的体悟,他也将这些体悟加以总结,写成了文字,由其子郭思整理成书,名曰《林泉高致集》。郭熙十分重视学养,日常经常诵读古人清篇秀句以滋养灵秀蕴藉之气,又广游世间山水以扩充见识,所著文字读起来清新通脱,理论上又总结得十分恰当,是今人研究北宋以前山水画的宝贵资料。

如今,我们还可以将《林泉高致集》中的文字总结与郭熙传世作品的画上精神一一对应,这是感性与理性上的双重愉悦,也是只有中国山水画才能带给人的非同寻常的感受。

猜你喜欢

郭熙山水画画家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大树爷爷
酷炫小画家
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