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看《狗十三》对国产青春成长电影的突破

2019-01-27周碧玉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000

名作欣赏 2019年33期
关键词:青春片牛奶青春

⊙周碧玉[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000]

自从2011年,九把刀执导的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炮而红以后,在中国电影市场中,青春成长类的电影每年都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过去的几年中就出现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你好,之华》《后来的我们》和《悲伤逆流成河》等青春影片。这些国产青春电影,类型繁多,聚焦于各个年龄段的青春往事,普通大众很容易从中找到情感上的共鸣。然而国产的青春影片呈现出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特别是一些电影中出现的俊男美女的浪漫爱情、绝症、校园暴力和堕胎等脱离实际的情节,偏离了青春所蕴含的美好。2018年曹宝平的一部低成本制作的青春片《狗十三》,给银幕前的观众们带来无数的触动与思考。影片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西安市一所中学十三岁的学生李玩,在父权和社会规训下被磨灭了少女的纯真,从而一步步走向成人世界的心酸故事。影片选取的只是平凡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却打破了近几年青春片描写爱情的俗套,向人们揭示青春期少年成长的残酷现实,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式教育和成人世界游戏规则的反思。

一、青春成长电影的问题

纵观前几年的电影市场,年轻观众的观影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内地导演也把视角投向了青年人的现实生活,拍摄了一系列青春主题的影片。但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片,打着怀念青春的招牌,却陷入了“自我陶醉”的怪圈。故事里的男男女女们不是青春美丽,就是品学兼优。《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女主角沈佳宜就是一个功课好又气质绝佳的优等生,班里的每个男生都用尽浑身解数想要追求她。《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女主角郑薇青春靓丽,新生报到的时候,就引起了男生们的频繁献殷勤。郭敬明的《小时代》更是把粉丝效应运用得登峰造极,电影每时每刻都在向观众展示着主角们的高颜值和矫揉造作的爱情。影片中的男男女女们每日穿梭在装潢华丽的大楼里,一边展现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一边进行贵族式苍白无力的说教。这些风头正气的青春片展现了青春怀旧题材所具有的巨大商业价值,但是无可避免地出现“消费青春”之嫌。

同学之间的打闹,男女之间的爱慕,校园里和老师的顶撞,这些看起来很傻的举动都是无数人在青春时经历过的往事,但是一些青春怀旧影片大多只是将这些趣事进行罗列、拼凑。如在电影《匆匆那年》里,导演为了展示对“80后”青春的回忆,特地安排了一场以灌篮高手的插曲为背景音乐的篮球比赛,以此来引起观众们的共鸣。这种简单复制的情节在《同桌的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影片将“小虎队”、大白兔奶糖、高考、“非典”、四级考试等“80后”的青春记忆浮光掠影地讲述了一遍。这些情节确实能引起观众们回忆过去逝去的时光,但是影片只是将这些记忆罗列,并没有给予观众感同身受的空间。如果一开始观众还能从这些犯傻的笑料中找到共鸣,那么当青春题材已经有了固有的路线以后,就难以吸引观众的视线,仅仅成为一个个段子的堆积,无法再引起人们的反思。而当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陷入爱情之后,剧情又一成不变地向着悲剧化的倾向发展,男女主人的感情总是被出轨或者出国所阻断,编剧为了体现少男少女们青涩爱情的悲剧性,不断地在影片中加入怀孕、堕胎等情节,仿佛青春男女只有经历过堕胎对身体的伤痛才能真正体会到成长之痛、爱情之痛。讲述当代大学生为梦想奋斗的影片《栀子花开》好不容易脱离了怀孕、堕胎、复杂纠结的多角恋等情节,又坠入了女主角遭遇车祸的俗套,让三个青春洋溢的女孩因车祸去世。这些离奇的情节不禁让人反思,这些无病呻吟的青春阵痛真的是我们的青春吗?

当然在描述青年生活的电影中,不乏一些比较出色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芳华》讲述的都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少男少女的青春往事,文工团、军队大院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地方承载了无数人鲜明的童年回忆,它们向我们展示了年轻一代洋溢的青春,以及他们在时代下个体的悲剧命运。《青红》则向我们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生活,探讨父权制度与子女的矛盾冲突。在青春电影都在怀念单纯美好的青春往事的时候,闫非导演的《夏洛特烦恼》和陈正道导演的《重返二十岁》通过讲述主人公穿越回青年时期发生的一系列荒唐的闹剧来肯定当下的生活,告诫观众珍惜身边的亲人,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青春电影。

二、《狗十三》的成长叙事

正如上述所言,2018 年曹宝平导演的《狗十三》打破了青春片关于爱情的浪漫幻想,将话题引入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等现实领域。首先,故事的主人公李玩是一名与普通大众没有区别的中学生,整日为了学习而忙忙碌碌,与青春期所有的少年一样,敏感、孤独、叛逆。围绕在李玩身边的人也很单纯,没有狗血复杂的多角恋情,只有照顾她起居的爷爷奶奶、忙于工作的父亲、继母和她的儿子、年龄稍长的堂姐和她的男友。这部影片中没有一个坏人,甚至每一个人都对李玩表现出关心与爱护,但每一个人都是扼杀李玩童真的凶手。他们看似对李玩关心的举动,透露着成人世界的虚伪与麻木。

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在说李玩和一只叫爱因斯坦的狗的故事,主人公李玩的喜怒哀乐也围绕着爱因斯坦展开。在夜晚,孤独的李玩百无聊赖地坐在自己卧室的窗前,电影的画面则是从窗外的视角来观察李玩的一举一动。在观影中,观众需要与电影建立认同,这样电影的意义才能实现,因此经常模拟窥视的视角观察主人公,但实际上观众只是通过想象进入了电影。当堂姐李堂掀起自己的衣服让李玩看她男友给她买的内衣后,李玩也一个人在卧室的镜子前掀起了衣服。处于青春期的李玩身体正在成长着,她偷偷地打量着自己正在变化的身体,屏幕前的观众随着镜头窥视着观察自己的李玩。第三次窥视的场景,是在李玩被生气的父亲打骂之后,她一个人在浴室内一边淋浴一边哭泣,导演选择了让李玩背对着观众。由于窥视视角的模糊性,观众无法看到李玩的脸,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让观众产生了在场观看的错觉,李玩形象的独特性被消解,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情感的移植。李玩也不再是一个角色,而是观众自身情绪表达的载体,哭泣的李玩可能是每个观影者少年时期的记忆。随后,镜头一转,观众们又被拉回现实,内心产生了强大的反差。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身体的成长总是先于心智的成长,这让观众产生对中国教育和社会规训的沉思与反省。

在影片中,关于喝牛奶的镜头有四处,第一处是早上上学前奶奶让李玩喝牛奶,她明知道李玩对牛奶过敏,还是让她喝,原因是牛奶对身体好,结果李玩没有忍住将牛奶吐了出来;第二次是在父亲与领导的饭局上,李玩的父亲让她用牛奶给领导敬酒;第三次是与表姐的男友高放见面时,高放怕她吃东西噎着递给了她牛奶;第四次出现牛奶则是在影片的最后,李玩的弟弟学习溜冰,溜冰场的教练给孩子们每个人一杯牛奶,李玩的弟弟把牛奶吐了出来。年级尚小的弟弟被逼迫着学习滑冰,不小心滑到在地,而教练依旧不断地强迫他站起来。导演在这里似乎暗示着李玩的弟弟与李玩一样,在世俗的社会下将逐渐被成人世界抹平棱角,一代又一代的悲剧不断地重复着。

三、家长制制与中国式教育

影片中最值得探讨的,不是矫揉造作地怀念消逝的青春,而是编导们对当下家长制和中国式教育的反思。在家长制的社会里,男性一般被认为是社会的主宰与核心,女性都处于丧失主体性的从属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宗法制根深蒂固的环境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总是不对等,父母们被赋予了太多权利,他们总是希望孩子能顺从自己的想法和规划,而没有考虑到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在电影的开头,李玩正在犹豫着报物理补习班还是天文补习班,因为老师说李玩英语差但还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父亲直接替她报了英语补习班。李玩当场生气了,父亲则责备李玩不懂事,甚至想用钱来哄她,父亲愤怒地喊道:“等你大了,你就知道你爸是为了谁好!”与李玩朝夕相处的奶奶,明知道李玩对牛奶过敏,还要让她喝下牛奶,只因为牛奶是好东西。“为了你好”这四个字就是中国式家长的常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照着父母所规划的道路前行。他们身上被强加了大人们的利益,只有把孩子教育成自己期望的样子才是对他们真正的爱与关心。

接着爱因斯坦走丢了,李玩不顾一切地寻找爱因斯坦,不小心推倒爷爷。后妈又为李玩买了一只狗,谎称是爱因斯坦回来了,全家人的欺骗让一直压抑的李玩突然愤怒,她与全家人对立并生气地离开家借酒浇愁,又害得出门寻找她的奶奶差点走丢。无法理解李玩的父亲终于爆发,他怒不可遏地捏碎了李玩手里的酒瓶,拖着李玩向爷爷奶奶道歉,并当着爷爷奶奶的面毫不留情地动手打了她。作为父亲,他不知道已经十几岁的李玩不能喝牛奶,也不记得李玩老师的名字,也更不明白为什么李玩固执地要寻找一条狗。但是对李玩来说,爱因斯坦是她的家人,当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她的时候,自己无法向爷爷奶奶诉说自己的孤独,爱因斯坦这个弱小的生命成为自己唯一可以吐露心事的玩伴。让李玩爆发的不是爱因斯坦的丢失,而是家人毫不在意的态度和长久以来的冷漠。“我并不是非得找一条狗”,李玩弱小的声音被淹没在大人们的冷漠中。暴怒之后的父亲平静了下来,拉着李玩让她坐在自己的腿上,和颜悦色地安慰李玩并强迫李玩接受自己的道歉,“爸打你,是因为爱你,等你长大以后就明白了”,在大人的眼中,孩子像一只小猫小狗,不开心,哄一哄就好了。就像《狗十三》海报上的那句话,“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在父爱力量的笼罩下,李玩不得不藏起自己的棱角和执拗,接受父亲和所有长辈所遵循的社会规训。

在家庭矛盾暂时平和以后,父亲再一次伤害了李玩,他答应李玩带她去参观天文展,却将她带到了与领导张伯的饭桌。不让李玩喝酒的父亲却向李玩的杯子里倒入葡萄酒,让她向领导敬酒。大人们虚伪的社交场面无法引起李玩的兴趣,她不停地看着手表,想赶在闭馆前离开。张伯两次开口询问李玩的父亲:“有事吗?”李玩的父亲却说:“没事,跟你张哥喝酒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事!”继母也在一旁附和道:“听你张伯说话比看什么天文展览有用多了。”然后满口之乎者也的领导张伯嘲笑看《时间简史》的李玩,说是娃才看的东西,把在官场的左右逢源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把虚伪的成人世界社会规则与毫无生气的思维深深地烙在下一代心里。

弟弟昭昭出生的时候,全家人都瞒着她。直到有一天,父亲才突然指着一个穿着黑衣服的小男孩,对她说“那是你弟”。李玩的笑容突然消失,她甚至没有知情与反对的权利,只能就这样默默地接受凭空多出的弟弟。孩子必须要牺牲自我,服从大人们的自我满足,这样才叫好孩子。全家人参加弟弟的生日宴的时候,一进门,李玩的作用就消失了,全家人的注意力都在弟弟身上,强颜欢笑的她被人群越挤越后。李玩也终于明白自己不能再行使小孩子无理取闹的特权,因为家庭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弟弟身上,她变成了家庭中的局外人。对于家人来说,李玩能不能融入其中也并不重要,她只需要出席来填补大人们对完完整整家庭的满足就行了。

结语

无论青春电影的剧情如何变化,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成长”。而大部分的青春电影聚焦于青年个体本身的感情、成长和奋斗,而忽略了一些社会现实造成的矛盾。青春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阶段,总是与纯洁、浪漫、欣欣向荣等积极的词汇相关联,但是青春时期,也会有成长的苦涩与无奈。近几年的青春电影大多表现对青春的追忆,描写主人公长大成人以后,在社会遭遇种种不公、壮志难酬或者生活窘迫以后,通过回忆青春来寻找内心情感的满足,而青年观众也期待着从这类影片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了青春怀旧电影消费青春、偶像效应、商业运作的盛行。把放弃爱情、理想当作成长的代价,这无疑是抹杀了青春片的多种艺术可能性。而表现青年在社会、文化、家庭等各种力量压迫下的碰撞与妥协,寻找自我身份的认同,达到个体的身心成长,寻求实现人生的可能,才是青春片应有的主题。

猜你喜欢

青春片牛奶青春
送牛奶
炫彩牛奶画
树上也能挤出“牛奶”吗?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谈《七月与安生》如何成为不落俗套的国产青春片
青春不打烊
神奇的牛奶树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