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探析
2019-01-26马青梅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教育方面引起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经济费用加大了力度,重视度也在大大提高。尽管如此,还会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进行措施的改良以及计划。本文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的创新以及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与发展
随着十九大的顺利闭幕,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符合新时代人才的需求,就需要加大力度提高教育质量,而在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给高校的人才质量培养带来了挑战,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仅是专业上的培养,在经济上也要给予帮助。目前我国政府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加大了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建立了“奖、助、贷、勤、减、免”为一体的资助系统,新资助体系的建立,帮助了很多困难学生完成了学业,实习了自我发展,也给社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了回馈社会,承担责任的条件。
一、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一) 困难学生认定不够精准
学校的学生众多,要对学生的困难程度做到精准评定难度很大,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依据为乡镇签字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以及低保、建档立卡等形式,但在实际的贫困认定时,有的学生由于要面子,不愿意提交贫困认定的材料,有的学生家长通过走关系开假证明,这就导致了真正的困难学生没有认定,存在认定材料的不真实,不能對困难学生做到精准认定。
(二) 资助形式比较单一
我国的资助体系“奖、助、贷、勤、减、免”体系的建立,能够多方位资助困难学生,但是由于地区和学校的差异,目前大部分的资助还停留在经济的资助上,对于贫困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素质能力的资助形式还处于初步阶段,而受资助困难学生由于长时期接受经济资助,产生了依赖。导致困难学生树立不正确的三观。资助金额的使用去向也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非常薄弱,不利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 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匮乏
资助育人,资助主要目的就是要育人,就是要帮助困难学生健康成长,而健康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我们的资助不仅仅是要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困难学生不比常人,他们承受的压力,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还有经济上的,还有人际交往上的。因此,当这类事情发生之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的一个掌握,这样更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能够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让他们感受到人群的温暖,从而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
二、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一) 完善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首要前提,学生资助工作开展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就要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在实际的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要多渠道采取信息,提高认定的全面性,对困难学生要进行实地走访,核实认定材料的真实性,要加强对困难学生的消费监督,建立反馈机制,同时要加强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从他们自身来提高认定材料的真实性。
(二) 加强资助队伍建设
资助形式、资助内容、资助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学生资助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加专业化、职业化。要选拔优秀的人才到资助工作队伍中来,要关心爱护资助工作者,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活力,要加大力度对资助工作队伍的培训,充实他们法律、管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要定期进行资助工作专业指导,以提高资助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 加强自助育人功效
将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利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结合“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提升资助育人功效,培养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学生端正自己的三观。比如可以开设社会实践岗位,让受助学生定期参与实践,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受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并回馈社会。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三、 结论
资助工作是一项做人的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不断的创新资助模式,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学生的特点不断改变,这都给资助工作带来了挑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问题,应该放大为社会问题。全社会应该关注、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并进行不断地探索以及创新。
参考文献:
[1]谭红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5):115.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D].教育部网,2017.12.
作者简介:
马青梅,讲师,湖南省长沙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