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自信心及独立性的影响

2019-01-26卢树美

考试周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自信心独立性家庭教育

摘 要:家庭、幼儿园与社会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在这三大主要因素中,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影响最大,它对幼儿的发展,尤其是个性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本文就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自信心及独立性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自信心;独立性

一、 前言

人这一生要接受的教育可分为三种,分别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锻炼。家庭教育即家庭的培养,对人的一生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一些教育无法取代的,3~6岁学前幼儿的教育,则是家庭和幼儿园两者同向同步、共同进行教育的。对于大班的幼儿,正是他们自信心和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除了幼儿园的教育之外,家庭教育方式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家庭教育的定义,大多数专家认为:是在家庭内部父母对孩子所实施的主动地、有目的地教育。而家庭教育方式则是指父母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模式,是对父母应用的种种技术模式特点的概述,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的全面总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

二、 家庭教育方式与幼儿自信心、独立性养成的关系

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能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现代家庭中有许多不同的教育方式,会直接或间接的对儿童心理行为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养成。根据儿童专家们的分析,四种家庭教育方式之中,专制、溺爱和纵容型的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得孩子绝对地服从家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则是孩子的一切由家长全部包办,纵容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则疏于管教。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温暖宽容而严厉,多从理解、尊重和鼓励中引导幼儿,因此,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一) 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的影响

家长的期望值影响着幼儿自信心的养成。对孩子期望值越高,父母希望孩子完成的目标往往就会与孩子的实际能力不相符。而对孩子期望值过低,就很容易缺乏一些促进孩子建立自信的技巧。只有家长的期望值和孩子的最近发展实现完美协调才能使孩子得到鼓励,从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专制型的家长强调幼儿的绝对服从,针对幼儿的情况采取的方式不是频繁地纠正就是严重的惩罚,从而大大降低了幼儿探索世界的自信心;纵容型的家长给孩子极大的自由,对孩子基本上没有要求,从而使幼儿依赖性强,从而对失去探索外界的动机。民主型的家长严格中不失慈爱,在对孩子合理期望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引导,适时地帮助孩子做出恰当的选择,鼓励孩子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孩子们更加相信自己,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重视与信任时,让孩子们从内心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认可自己并增强自信。家长的文化修养同样影响着幼儿的自信心。父母的文化程度、道德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因此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成功的开始来源于自信,因此家长要使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念,对孩子及时地鼓励和表扬,平时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也要利用空余时间多阅读一些育儿方面的资料,拓宽自己的眼界,使自己的教育观念能与时俱进。

(二) 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独立性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民主型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遵循严格管教的原则,父母的教育观念将增加对孩子的控制水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为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孩子的独立性就在无形中提高了。然而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发展遗传于父母,教育时给孩子无限的自由,过于放松;有的父母则认为孩子的发展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教育过程中对孩子限制太多,过于严厉;这样的教育观念都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影响着幼儿独立性的发展。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过低,其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导方式就会比较低,同时自身的情绪控制也会存在相应的缺陷,这样就会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但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高,容易产生“过度教育”的现象,会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为,反而也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提高。对幼儿独立性发展最有利的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处于中等阶段,这样家庭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相对来说是最好的。家庭的收入水平也会影响幼儿独立性的发展。研究发现,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长给孩子提供的生活条件就会越优越,孩子基本上不用考虑生活方面的问题,而且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保,因此包办代替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就很难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从而导致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差。而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差的家庭,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因此,大部分时间都会让孩子学着自己事情自己做,更多的是“放手”,对于孩子做的是否好也不会在意,长此下去,孩子就逐渐地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还能适当地帮助他人做事情,孩子的独立性就会慢慢地提高了。

三、 教师应做好家庭教育的引路人

(一)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幼儿非常多,因此不可能时时都能照顾到所有的幼儿。家长如果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后,教育孩子就是教师的责任,与自己无关,这势必不能实现预想中的教育效果。孩子是祖国、家庭的未来与希望。一些家长忙着挣钱,或是在外务工,或是打理生意;一些家长则只顾自己自由自在,完全不教育孩子;有些家长虽然要照顾孩子,但却过分宠爱、娇生惯养;家长的这些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形成许多不好的习惯,比如:性格孤僻、不爱学习、懒惰、独立生活能力差、爱撒谎等等;并且当孩子年纪越大,这些不好的习惯更难纠正。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孩子因不喜欢学习而辍学,过早融入社会,但又由于年龄太小,并且没有工作能力,最后导致孩子误入歧途,从而给社会和家庭都造成了伤害。基于上述原因,在幼儿时期就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大班的幼儿教师,要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发挥的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应让孩子体会到教师如同父母一般在关爱自己,只有家庭与幼儿园通力合作,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 引导家长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长期以来,家长都只关心孩子是否学会了本领,为孩子报许多技能培训班,比如,画画、舞蹈,只重视孩子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并且孩子如果学得不够好,许多家长会不问原因地就开始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与鼓励少之又少,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精神上感觉到非常压抑,内心感到非常自卑,从而讨厌学习。大班的幼儿很快就会进入小学阶段,并且是自信心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长期采用批评的态度对待孩子,就有可能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扭曲,并且孩子在幼儿时期产生的不健康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对其进行纠正,将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要引导家长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教师应多与家长交流,在交流时应当使用平和的语气,与家长诚恳的进行交流,教师要告诉家长正确评价孩子的方法,让家长不能只看到孩子的不足之处,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并且用真诚的语言肯定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家长纠正孩子的缺点,通过家园的通力合作,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三) 引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形象

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形象。教师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作风正派,在工作上积极进取,在生活上健康文明,胸怀宽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孩子的行为举止。一旦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幼儿时期的孩子,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不及时纠正,势必会影响其健康成长。教师要引导家长不仅仅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还要引导家长培养孩子有健康的喜好,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发生突然发生了变化,即使是细微的变化,家长也要引起注意,以便早发现早处理。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最近各方面的情况,在家园合力的情况下,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四) 引导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

教师要通过事实引导家长认识到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影响。有些幼儿家里面是做生意的,孩子放学后,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吵闹的店铺里,并且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作业,还要帮大人做事;有些家长则到深夜还在家里打麻将;还有些家长则在家里长时间打游戏、看电视,对孩子不管不顾,偶尔过问一下,更多的是让孩子自己做作业,自己玩耍;有些孩子的父母则因感情上出了问题,而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打架,最后还把家也整散了。诸如上述情况,在中国的家庭里都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些情况,只时有轻重之分而已。诸如上述这些家庭氛围,怎么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呢?因此,教师要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工作之余应当多花时间陪陪孩子,家长应当成为孩子学习的伙伴,輔导孩子完成作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重视程度。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适时地给孩子讲讲为人处事的原则、方法,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习惯,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及从小养成孝敬长辈的习惯。放假时,父母应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孩子多亲近自然,拓展孩子的眼界,增长孩子见识,培养孩子与他人沟通,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家长平时也要多阅读孩子的课外读物,以便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以及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在文学名著的熏陶下,提高孩子的文化修养,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能受到熏陶,并与孩子一起成长。

四、 结语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在这种背景下,个体是否具备良好自信心、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幼儿时期,尤其是大班的幼儿是自信心、独立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养成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从幼儿家庭教育方式入手,分析了家庭中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养成发挥的重要作用,倡导家长采用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式,以促进幼儿良好自信心、独立性的养成;同时介绍了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对提高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后,提出了提高家长教育方式的有效建议。笔者希望通过此文的内容,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关注,能够以此文抛砖引玉,为相关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初步探索和借鉴。共同促进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N].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8,3:88-92.

[2]王巨美.3~9岁儿童自信心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促进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6.

[3]王娥蕊,杨丽珠.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的教育现场实验研究.教育科学,2017,23,2:89-90.

作者简介:

卢树美,贵州省兴义市,贵州省兴义市仓更镇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自信心独立性家庭教育
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效策略
浅论我国非审计服务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考虑误差非独立性的电力系统参数辨识估计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组织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