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考改革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2019-01-26边春丽

考试周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高考改革语文素养

摘 要:新的高考改革催生语文学习的热潮,“得语文者得高考”,從小学就打好语文基础是普遍的共识,教师的语文素养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培养目标的完成性。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情感“缺钙”、儿童文学素养低、学科知识单一等现状,这些都要求小学教育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设置,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素养;高考改革

2017年高考改革新方案正式出炉,语文180分,突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的基本思想,这一定是今后的大方向所在。小学语文是各科学习基础语文,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语文学习将会伴随孩子一生。

一、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教学环节包括教学主体——教师,教学客体——学生和教学环境——课堂。

在此,只着重探讨教学主体——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情感“缺钙”

所谓教学情感“缺钙”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课文故事内容的介绍,缺乏对富有情感色彩词汇的深刻体会和分析。学完后记住的往往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而书中具体的语句一般都忘记了,即教学“意化”。例如,在学习《列宁和卫兵》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能清晰地记忆文本内容,但对文本语言,包括一些很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却没有留下记忆。比如,课文开头写:“清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洒在高大的斯莫尔尼宫上。”教师让学生转述,学生说:“清晨,太阳照在斯莫尔尼宫上。”文本意思都在,但是文本中丰富的词语却没有了。课文用“阳光透过薄雾,金色的光辉”这个短语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太阳”状态和景观,用“洒”来表达“照”的意思,而学生转述时只会运用自己原来掌握的简单词语来“述意”,而没有记住文本中丰富多彩的词语,这种学习方法忽略的正是语文课程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语言学习。

我国小学语文课一直是以“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概括总结全文”的“读懂课文”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获得的主要是文本的“意”,课文学完,学生脑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也就是说,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了二三百篇课文,实际上只是知道了二三百个故事而已。

(二) 儿童文学素养低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早在1920年,周作人就在他的《儿童的文学》演讲中指出,所谓儿童的文学就是“小学校里的文学”,在周作人看来,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同义语。

以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在入选的320篇课文中,有264篇属于儿童文学作品,占82.5%。其体裁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寓言、科学文艺、散文、小说、独幕剧等。

此外,儿童文学还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主要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古今中外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中国古今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等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这些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儿童文学的主要体裁,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现实却是:1. 语文教师忽略了儿童文学教育在整个语文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2. 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中儿童文学知识方面的匮乏,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真正享受到儿童文学的阅读乐趣,从而也难以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启蒙作用。

(三) 学科知识单一

学科知识综合化是创新的基础,跨学科综合教学才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除小学语文课之外的一门至两门其他学科的教学,并学会把这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知识贫乏,知识面狭窄的教师如何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思维、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课后老师经常被学生问及几个问题:圆明园是哪朝哪代建造的?当时的皇帝是谁?为什么要兴建这座园林?为什么圆明园要建在北京西北部?这个地方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有温泉浴吗?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文中说到“大火烧了三天”,如果可以积极地去灭火的话,用什么方法灭火最快最省最好?这些问题有的属于历史知识范畴,有的属于地理知识范畴,有的属建筑学的范畴,有的属科技知识范畴。对上述问题要求语文老师都能够准确地回答,而老师只有具有较深厚的多学科知识的积累,才能居高临下,驾驭自如。

二、 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有着内在的联系,面对现实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就显得明朗了许多。

小学教育专业本着“综合培养,学有所长”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或其他有关综合课程的专门教师。

(一) 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

未来对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生知识的简单组合,而应强调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特征。小学语文教师要用人类智慧的整体文化(文学文化,科学文化)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头脑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广博与精深兼具,宏观与微观贯通。

一位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包括政治理论、科学人文以及不断积累的社会生活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一般知识在内的基础知识;其次,要拥有博中求精求专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和两门或是两门以上的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因为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小学语文教师统统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小学语文教师应对两门或是两门以上的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这些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多种表现形式。这样,能使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展示知识本身的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类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第三,一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具有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语文教学理论,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不具备相当的心理学知识,没有对儿童心理结构与活动进行深入观察的人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观、整体观、辩证观、发展观都有个科学的认识。还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与应用。方法制约效果,只有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跃智力的,有进取精神的,有效率感,有敏锐的观察感,有责任感的新人。

(二) 扎实的儿童文学素养

复合型的小學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把学生看作社会的、发展的、独立的完整的人,给予他们公平的机会和权利,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儿童的情感认知,品德、个性等全方位地了解并努力促进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只有充分认识他们,才能正确对待他们,才能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小学语文教学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塑造学生的高尚的人格,“教育的主要需要是把人性中的某些有价值的特质和知识传给学生的途径。”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求他们同时把健康的人格,独特的个人素质和特性传授给学生。因此新世纪复合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讲究教学艺术,掌握认识规律。除了“讲”的能力之外,还要有“导”的能力,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例如,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看图画写童话、看玩具写童话、根据故事开头写童话、根据关键词写童话、根据课文续写童话、根据材料扩写童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童话创作中尝试,放飞想象力、张扬个性、激发童心、释放童真,让学生想写、乐写、善写,为以后中高年级的记叙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文学是语文教材中的宝贵资源,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熟悉儿童欣赏文学的特点、儿童文学的体裁功能,倡导加强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理念教育,让“儿童文学回归儿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就能使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生动活泼,就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课感兴趣,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 培养小学教育专业语文素养的途径

(一) 整合中文类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适应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整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文类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知识素养。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上主要照搬高师的“中文专业”,形成了相对“专门化”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适应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小教专业的特点强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不可能与高师中文专业完全一致。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中文类课程显得特别多,而小教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不需要“专业化”,要相对宽厚一些,对此需要对中文类课程进行整合。这样不仅符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安排,而且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掌握语文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具备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能力,从而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专业知识素养。

加强语文教育类课程与普通教育类课程的整合,培养小教专业学生应用语文的素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加强语文教育类课程与普通教育类课程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不仅对枯燥的教育理论产生了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水平,同时使他们充分掌握小学语文的教学规律,从而大大提高高师小教专业学生应用语文的素养。

加强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素养。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师院校小教专业学生的语文课外活动较少,组织语文活动能力不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准备不够,还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延长见习和实习时间,并加强指导。还要加强教育实习和实习指导,切实提高实习水平和实习质量,使学生加深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认识,为他们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体现。因此教师语文教学实践素养的发挥要以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要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使之成为语文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成为课堂资源的提供者,成为实践方法的指导者。

小教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他们积极向上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 加强对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培养

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能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能力,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还已应具有能唱、会演、能做、会画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儿童模仿性强、具有向师性,对教师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自身基本的人文素养、教学技能对小学生尤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教学技能不但要全面,而且要规范,成为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要具有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上,例如读、写、算、艺体等基本技能不但要会,而且掌握要准确、扎实、规范,且富于美感,切实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教学技能的内涵品质。

教学技能包括基本技能、基本教学专业技能和综合教学技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读、写、算、画、体操、舞蹈等,还要加强对“三笔字”和普通话的要求。训练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及内在修养,为其专业上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其特点是全面性、基础性。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是结合专业要求,使学生形成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要求是能做小学教师。其特点是主要进行单项训练,为培养实际教学能力打下基础,突出师范性、规范性。

综合教学技能是指在基本教学技能形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基本教学技能的能力。这一阶段的训练反映了学生运用已形成的一定的教学技能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对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会做小学教师。其特点是训练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开展见习、实习、调研等综合性的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形成完整与灵活的教学能力。

总之,教育的目的应符合社会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密切结合,实现完美统一。真正的和谐应该是“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边春丽,河南省平顶山市,平顶山学院。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专业高考改革语文素养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