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背景下的“新校长”
2019-01-26朱静江
朱静江
[摘 要] 校长任期制改革与学校文化发展之间矛盾的调和,不仅取决于校长自身的素养与能力,而且也仰仗学校固有文化的特点与内涵。其实,这两者的匹配与对接很大程度上还是聚焦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强”则应该优先选择,而学校文化“弱”则依赖于“新校长”的有力加盟。唯有两者相融相生,新校长才能办出新学校、新文化。
[关键词] 文化;选择;环境;挑战;协调
校长任期制改革的出现,给学校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提出了挑战,也给校长自身提出了挑战。究竟是学校文化去“选”校长,还是校长去“重整”学校文化呢?我觉得,在面对校长任期改革问题上,这个疑问是非常值得商榷的。最起码,我们还是要警惕和避免“人走茶凉”的尴尬局面。
在学校文化昌盛的前提下,应该是文化“选”人。
“谁当校长”不能由哪个人简单决策了事,尤其是当一所学校的文化已经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时候。此时,如果不加思考和谨慎决策而轻易任用校长的话,极有可能出现衔接不顺畅的问题。因为,此时的学校文化已经有了性格、脾气、特点和方向,就像一个活力充沛、贪玩好动的小孩子一样,如果你给他安排一个死气沉沉、脑筋迟钝、眼光狭隘的校长的话,那么,结果必定是比较悲惨的。很有可能,学校原有的活力和竞争力都会消失,校长自身的处境也岌岌可危。因此,面对这种学校,不是随便地给它指派一名校长,而是应该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选用校长。假如说,学校文化特点是沉稳、内敛的,那么,在物色校长人选的时候,应该侧重于那种做事做人沉稳、低调、高度负责的人,让校园文化在校长个人魅力的作用下,向纵深处发展和延续,让整个学校的魅力指数和竞争实力再上一个台阶;倘若学校文化特点是鲜亮、活泼、富有生命气息的,那么,在选择校长的时候,应该以富有追求和活力、谈吐诙谐、幽默和富有感染力为主,这样的校长不仅与学校文化特点相匹配,也有助于作用于全校师生,让整个校园生活得到春风般的滋养和润泽……可见,当学校固有文化已经比较鲜明、突出和别具一格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彰显这种文化元素和内在价值意义,在任用校长的时候,就应该从学校自身特点出发来有选择性地选用校长。毕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种学校生长着的教师中,总会存有与这种文化生长结合得很好的教师,而他们可能是学校在考虑校长职位或向校长培养的最佳人选。其实,这也涉及另一个问题:当校长在换届之前,就应该有倾向地培养接班人。这样的话,对学校的整体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在学校文化日渐衰退的情况下,应该是人“选”文化。
假如学校文化出现了衰退的迹象,这可能不仅仅归因于校长的“作用力”不够,可能还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和可能性。而像这样的学校在改换校长的时候,不能简单地通过“文化选人”来扭转局面,这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样的“弱”校园文化已经无力承载起某种重托和能力了。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應该要选用一名“良医”型的校长。通过更加懂得教育和经营教育的人,来最大限度地挽回局面和改变现状。此时,最好的派遣机制是“行政任命”,也就是不在交由学校自行抉择,而是通过上级“空投”的方式来选用。这样的校长可能有这样一些特征:较为强势、眼光独到、富有魄力、做事精炼、计划性强等。简而言之,这样的校长更像是一个“内科医生”,善于发现、剖析和问诊学校的各类问题,而且最主要的是,在组织和协调学校整体作战力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当然,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陌生的同事和各类复杂问题,必要的抗挫折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显然,在如何更好地发展一所学校的文化资源,甚至想要以一己之力来焕发学校的潜在活力和生命动力,的确,对校长自身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要求。其实,这种现象和问题在现实背景下还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在多年的文化沉积中,学校自身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校长身上渗出的消极元素,而等到这些不断积累之后,学校必定会“得病”,若无法有效缓解和医治的话,学校文化可能就会显现出衰败的气色,甚至走向没落和死寂。此时,选用一个“医术高明”的校长应该是最佳决定,在对学校固有文化进行诊断和增删中,保住一方的文化命脉。
不管是“文化选人”,还是“人选文化”,都不过是一种建立在更好地发展学校文化、活化学校生命力的用人机制。只是侧重点和出发点有所不同而已。然而,在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也向我们生动地传达着一个重要声音:只有校长和学校进行更加完美的匹配,学校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延续和升华,教育才能真正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否则,校长只是一个普通“职位”的象征而已,除它无外。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