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2019-01-26吴学磊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民族培育

吴学磊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凝结而成的文化结晶,它在促进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壮大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党的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伟大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共同构筑起新时代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并产生着崇高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也在支持和助推着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在新时代,紧扣习近平关于民族精神的新思想、新论断,深入研究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价值意蕴和现实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境遇,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凝聚人心和应对挑战。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风雨七十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走过了西方几百年的发展之路,昔日受列强欺凌的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新时代。中国所取得的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现实性体现,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价值彰显。2012年,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P36)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党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战略举措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得“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代代的中国人为之奋斗;实现中国梦,道路坎坷,许多国家不希望中国崛起,百般阻挠。这都需要我们振奋民族精神,坚定前行的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2]因此,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的伟大民族精神,能够筑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四个自信”,有利于激发人们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到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来,有利于将人们的智慧和才能发挥到实现中国梦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二)为协调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精神纽带

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P9)但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是由多民族构成且人数众多的国家,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在收入分配上存在差异,人民群众在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多难题,这些都会加重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分化与对立,给国家的团结、稳定造成威胁。我国的改革仍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的弊端以及利益固化的藩篱还不同程度存在,需要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把改革进行到底。这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产生新的矛盾。一个繁荣稳定、生机勃勃的中国,是各个群体所需要的。而且,成长于中国大地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华儿女构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园,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认同,为每个国人注入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4]伟大的民族精神,促使每个国人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在历史实践中熔铸成的文化基因也为形成改革和发展的共识,化解深层的社会矛盾,推动国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精神保障。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才能使人们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个体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发展融合在一起。

(三)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提供了精神武器

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将中国的崛起视为对自身霸权地位的威胁,他们利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长期对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渗透,并在中国境内积极培植反华反共的代言人。毛泽东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无论革命也好,反革命也好。”[5](P153)面对来自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袭,中国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工作。在西方和国内敌对势力的思想攻势下,一些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放弃了原本的理想信念,逐渐沦为西方敌对势力的追随者和应声虫,忧西方之所忧,急西方之所急。为应对来自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我们要发挥伟大民族精神在凝心聚力、维护团结、巩固统一以及抵御意识形态入侵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科学地利用这一精神武器,来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让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得到统一,让各条战线的工作者更加团结,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沿着既定的道路稳步取得胜利。

二、新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挑战

新时代,世情、国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在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挑战尤为突出。

(一)全球化挑战:西方文化的渗透弱化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各国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渐增多。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都是必不可少的。习近平也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6]。然而,全球化在促进了各国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以作用民族文化的方式,使中华民族精神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挑战。西方一些国家受“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影响,把文化全球化变为全球文化“一体化”“同质化”“一元化”,并借助自身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以文化交流之名行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之实。他们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融入到文化产品之中,利用自身在文化输出上的强势地位,将具有自身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等内容的文化产品输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致使本应呈现“输入-输出”状态的文化交流呈现出单向流动的特征。在西方强势的文化渗透下,一些人被西方文化产品“洗脑”,产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贬低甚至全盘否定自身文化的怪象。

(二)市场化挑战:市场逻辑滋生的多种非主流价值观

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增加。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社会利益分化、社会结构转型,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非主流价值观念也开始涌现。正如马克思所言:“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7](P16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整体利益而忽视个体需求被认为是合理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个体正当利益与价值诉求的尊重与维护,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社会的进步。然而,随着市场经济而出现的新群体和新阶层,具有多样化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诉求,这就导致了多种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兴起与蔓延,如一些在改革中获得丰厚利益的群体所滋生的享乐主义、物质主义、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价值观;在社会转型中利益受损的群体所产生的对主流价值观的排斥情绪;以及妄图谋求政治利益的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都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而蔓延开来。这些非主流价值观在不同群体中的传播,污染了社会风气,使一些人丧失信仰、嘲笑崇高、排斥理想、迷信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话语地位被动摇,生存空间被挤压,价值引领和文化整合作用被削弱。这些都威胁着国家的主流文化安全,严重影响着伟大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三)网络化挑战:网络空间乱象凸显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9年2 月发布的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 月,我国网民有8.29 亿,网络普及率达59.6%,这一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成为人民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绝不能忽视网络空间的作用。

网络依据自身的自由性、开放性、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等优势,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载体、开辟了新的渠道、创造了新的空间。同时,在网络普及的自媒体时代,人们获取、占有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呈现多样化,任何个体都能依靠互联网成为“主持人”“麦克风”,各种社会思潮充斥着网络空间。一些网络大V,根据自身政治立场和利益需要,宣扬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想,贬低中国文化、曲解历史、美化了西方。网络自生文化的发展,挤占了主流文化的生存空间。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也打破了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模式,削弱了传统主流媒体的力量。这些矛盾的共同作用,加剧了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复杂局面。

三、新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选择

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是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全新的时代境遇,这为弘扬伟大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提供了新的要求与机遇。

(一)必须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一面能够将全体中国人的各种积极因素最广泛、最持久的调动和凝聚起来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P1)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新时代,强调这一历史使命,是对党成立97年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党今后工作方向的明确。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与实现中国梦是有机的统一体,中华民族精神的兴盛是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民族的复兴也需要民族精神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8](P9)

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能坐而论道,必须真抓实干,必须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结合起来,要将这一伟大民族精神落实到为国家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实践中去。在中国,每一个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组成部分,对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群众的要求虽不同,但是立足自身的工作实际,努力创造出无愧民族和国家的成绩,是对每个国人的共同要求,只有投身造福祖国和人民的行动中去,才是对民族精神的真正弘扬。

(二)必须营造尊重优秀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个民族对于优秀文化的态度关系着本民族的未来。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孕育和造就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和精神追求也成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9](P119)所以,一个民族若是抛弃了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割断了自身的精神命脉,失去了自身的精神依托,必然在历史的发展中迷失方向。同时,中华民族能够本着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原则,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也是其能够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化交流,我们要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前提下,批判地吸收借鉴外来文明成果,以强壮中华文化力量,丰富中华文化内涵。

营造尊重优秀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需要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将民族精神融入国民教育,发挥它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教育模式的精神启迪作用,让人们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也有利于形成对待外来文明的正确文化态度。将民族精神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从年轻个体抓起,从细节抓起,在落实上下功夫,积极建构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综合利用多种文化资源和载体,通过多种多样且文化内涵丰富的教育形式,使尊重优秀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得以形成。

(三)必须加快文化法律制度的完善

完善的文化法律制度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也是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制度保障。根据2015年文化法治工作会议数据,文化领域的法律数量仅占全部法律的1.7%,法律法规建设明显滞后。究其原因,由于考虑经济建设的国家发展规划,使得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法治的对立以及文化领域存在较多的敏感问题,法律制定的周期较长、难度较大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所在。

今后,要立足深化依法治国重大战略实践,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精神,自觉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法律制度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对法律制度建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提高文化法律法规制定的科学化水平;加强系统谋划,形成文化立法领域的整体战略布局和中长期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各项举措一同发力,使我国的文化法律制度得以健全、完善和落实,促进中国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必须巩固网络舆论阵地

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习近平强调,“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10](P220)网络舆论阵地巩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成败。网络舆论阵地的争夺,其实就是网络领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之争,就是在进行人心的争夺。因此,巩固网络舆论阵地,必须将争夺人心作为工作的着力点。首先,要转变理念,充分尊重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制定巩固网络舆论阵地的具体策略;其次,要正视传统媒体影响力日益下降的事实,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之路,打造一批新型的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再次,要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依法管理网络的法律支撑和制度安排;最后,要吸收借鉴他国经验,进行人才队伍建设、媒体平台建设、宣传内容创新、话语表述创新,增强民族精神的吸引力,提升人民的国家、民族认同感。

总之,伟大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是凝心聚力、保障中国梦顺利实现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的底气,更是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战胜困难、奋勇前行的根本力量。因此,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伟大民族精神,需要我们在倍加珍惜的基础上丰富其内涵,并不断的弘扬和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民族培育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