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国际塑造力的提高
2019-01-26李爱华
李爱华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十八大以来外交方面的发展成就时指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1]这是在我们党最权威纲领文件中首提“国际塑造力”。以往我们通常只讲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现在加上了塑造力,便能更全面更有力地体现中国的国际作用和贡献。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固然十分重要,但只讲这两点还是不够的。缺乏国际塑造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其成效难以明定,也缺乏持久性。只有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力,并最终落脚在国际塑造力上,才不至于使影响力和感召力落虚。所以,对于提高我国“国际塑造力”这一颇具新意的提法,应深刻领会其内涵和意义,并使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有更大更好的发挥和彰显。
一、中国国际塑造力提高的主要表现
何为国际塑造力,目前学界还论之不多,尚未见有很经典权威的内涵阐释。参考有关论点,本人认为:国际塑造力是指一个国家参与调整国际关系、议置国际秩序、促进世界经济、引领全球进程的能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际塑造力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发挥国际塑造力作用的重要角色。
(一)为优化国际关系发挥了中国动能
在资本主义殖民统治和东西方冷战时期,形成的是以强凌弱、对立对抗的国际关系。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但是仍有某些国家和人士,“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2]。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始终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致力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之积极开展多方面外交促进活动。首脑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突出亮点。据有关材料显示,5年内,国家主席习近平乘坐专机完成29 次出访,飞行57 万多公里,累计198 天,遍及五大洲、57 个国家及主要国际和区域组织。习近平主席的世界足迹,勾勒出一条纵横寰宇的外交轨迹,编织起一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3]。习近平主席接待的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就有110 多位,还通过出访或参加国际会议,会晤了众多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就双边关系及国际问题深切交换意见,增进交往合作共识。中国秉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既积极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着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又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还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同时,按照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现已同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朋友圈”。中国的外交作为,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是对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的坚决摒弃,促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优化国际关系发挥着正能量和新动能。
(二)为改善国际秩序贡献了中国力量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在战胜法西斯基础上建立的,为世界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有益的作用。但这种国际秩序也是在大国强权主导下形成的,带有明显不公正不合理的弊端,存有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受控制受剥削的依附地位。经过发展中国家的持续抗争,国际秩序有所改观,但其弊端并未根本消除,仍严重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所以,必须继续推进国际秩序的变革,使之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是维护国际秩序并致力于对其改革完善的重要力量。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反对单边主义行径,强调在以联合国为核心、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框架内,实现国际公平正义,重点在于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中国一直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和地位,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所出维和经费为世界第二位。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 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决定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建设8000 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4]。中国加入了一系列重要国际机构,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已缔结24000 多项双边条约,加入近500 项多边条约,始终认真履行条约义务。中国也与其他国家一起创设了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优化了国际组织结构。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在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国际治理规则的谈判和制定工作,为改善国际秩序作出重要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最重要支柱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他感谢中方长期以来对联合国事业的大力支持和在多边机构中发挥的重要作用[5]。
(三)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面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都在想方设法恢复经济活力,但成效不佳。要突破世界经济发展困境,必须加强各国协同联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合作共赢发展的新路。
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新活力,经济实力不断攀升。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31.95 万亿元,位列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再上新台阶。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至82.7 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6]。中国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希望各国人民都有好的发展机遇和成就,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为促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其中,这是中国迄今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最重要公共产品。中国还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议设立丝路基金,推动创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为诸多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投融资服务。可见,中国为促进世界经济提供了有益方案,打造了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了共同发展新动力,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都带来积极提振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为发展中国家传送了成功经验。中国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的总布局,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7]。
(四)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世界向何处去?人类应怎么办?成为各国政要和民众都在思考和追问的紧要话题。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想“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或打算只顾自身利益而单打独斗,都是没有出路、没有好结果的。各国人民应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齐心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中国为破解世界难题、创造人类美好未来奉送了中国智慧。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就为世界发展描绘了美好前景,指明了行动方略,呼吁各国要携手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举办了一系列高端峰会,将中国智慧转化为各国共商共识的世界议题。2014年5月在上海举办了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简称“亚信峰会”);同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16年9月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11月底至12月初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2018年6月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这一系列中国主场外交的开展,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关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共同安全的主张,勾画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新蓝图新愿景,为推进各国务实合作,加强发展战略对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发挥了重要促导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确立了明晰的目标。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在中共十九大召开之际发来贺电表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发自信,正在成为新型全球化的塑造者[9]。
上述几方面,都是中国国际塑造力提高的充分体现,表明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世界和平的积极建设者、全球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
二、中国国际塑造力提高的重要意义
中国国际塑造力提高的意义重大。它承载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待,关乎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伟大梦想能否实现,也关乎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宏伟事业能否更好推进。只有不断提高国际塑造力,才能使我国的国际作用更有力且有效地发挥,才能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做出更大贡献。
(一)中国国际塑造力提高,能够为我国建设发展赢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在世界愈益走向开放、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的情势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求发展,而应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密切交往,走合作共赢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10]当然,一个对我国建设发展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不是等来的,而要通过我们发挥建设性的国际塑造力去努力创建。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建设发展是有利的。但是也应看到,我们还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考验。就外部政治环境来说,有损世界和平的因素还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仍顽劣推行,地区冲突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企图“西化”“分化”中国的行径从未停止。它们动辄干涉中国内政,危害中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还不断以武力到中国家门口进行威慑恫吓,阻碍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和领海权益。它们蓄意在中国周边挑事兴乱,破坏中国与邻国的友好交往关系。就外部经济环境来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推进,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益密切,所面临的经济竞争和挑战也更加激烈。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难题,某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的“逆全球化”倾向,不断给中国发展制造麻烦,甚至开打“贸易战”,图谋遏制甚至搞垮中国。就外部文化环境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势传媒力量,竭力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传输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私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同时又大肆歪曲、贬损中国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形态,极力“妖魔化”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妥善应对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不断提高国际塑造力。
随着国际塑造力的提高,我国就有能力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就能更好地维护和增进我国的正当权益,更好地发挥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更好地在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上有强劲作为,从而继续为我国建设发展赢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好,世界便会更好;世界越来越好,这是中国更好发展所必需的外部环境。
(二)中国国际塑造力提高,能够更好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一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如何,与其所负国际责任直接相关。一个国家有能力承担较大国际责任,并勇于和善于承担应尽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就会得到众多国家的信任和支持,就会赢得更多的赞誉,国家形象就会良好。而要承担和尽到较大国际责任,就必须要有较强的国际塑造力。
一国的国家形象不是自然既成的,也不是只靠外界来塑就的,关键在于自身国际塑造力的发挥。国际塑造力既对国际社会产生塑造作用,也对自身国家形象发挥着塑造作用。国家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内外联动的过程,首先取决于一个国家想把自己打造成何种国家形象,并为之发挥应有的国际塑造力,此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国家依据某个国家国际塑造力发挥的情况,而对这个国家的国家形象认知与回应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就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明确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1]这段话既展现了中国国家形象的特质,也提出了如何更好“塑造”的要求。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塑造自己是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是必要的。首先,要把本国事情办好。中国是有着近14 亿人口的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很好承担了重大国际责任的体现。其次,应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准的国际秩序,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治理。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国际社会重要一员,始终恪尽职责,信守诺言,履行了自己应有的国际义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应当发挥积极有益的国际塑造力,这是作为负责任大国最重要最高端的表现。现有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还存在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新的智慧和创造,需要有新的担当和勇气。这都离不开必要的国际塑造力。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说:“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12]所以,中国要不断提高国际塑造力,以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以更好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三)中国国际塑造力提高,能够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还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热切期待,也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在这些方面已经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中国国际塑造力不断提高,中国为之做出的贡献将会越来越大。
“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13]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但世界和平仍面临严峻挑战,和平赤字问题凸显。有学者分析指出:美欧和部分地区大国提出的“和平方案”屡屡碰壁,原因在于,要么深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图谋,要么暗藏传播所谓“普世价值”、扩张西方文明的祸心,要么受制于内部利益失衡、治理失序或极端的意识形态,所以不仅不能有效保障和平,反而加剧了局部冲突和地缘政治博弈,带来新的安全危机[14]。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实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创设了一条维护世界和平的新路。当然,维护世界和平,除了要有正确合理的理念及方略外,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靠实力,要有国际塑造力。否则,再好的和平理念与方略也难以转化为和平的现实。因此,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要为之做出更大贡献,就要不断提高国际塑造力。
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望。现如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困境,许多国家经受到巨大压力,深感迷茫和无助。有些国家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将之看作“潘多拉的盒子”,反全球化浪潮逆流涌动。作为昔日经济全球化主要推手的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也连连使出逆全球化而动的损招,加剧了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以冷静的头脑,把准病症,开好药方。国际社会把期待的目光转向取得良好发展成就的中国,期待听到中国的主张和方案。中国不负众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向世界传递了共同发展的正能量。习近平主席2017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剖析世界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提出了破解之策,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15]。这是破解世界经济发展难题的全新理路和正确设计,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随着中国国际塑造力的更大提高和更强发挥,将更有利于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其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将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全球经济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当前,各方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既有期待、也有忧虑,期待中国表明立场和态度。……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开辟人类更加繁荣、更加安宁的美好未来。”[16]中国现在和将来都会是国际和平的压舱石、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全球治理的新动能。
三、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塑造力的必要举措
虽然中国国际塑造力在不断提高,对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大,但中国国际塑造力,相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来说,相对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来说,还是很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提高。
(一)更好壮大国家实力
打铁先需自身硬。任何国家的国际塑造力,都是以其国家实力为基础和支撑的。国家实力不强,想发挥较大国际塑造力,是做不到的。美国之所以长期对国际社会起着塑造和引领的作用,就是基于其超强的国家实力而使然的。现在美国在军事科技、军事工业、航天航空、互联网、芯片设计、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几乎所有前沿科技领域,还都占据着绝对领先的地位。中国现在虽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GDP 排名仍在第70 位上下,人类发展指数排名还在第90 位左右。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报告,近20年时间,中国与美国、欧元区、日本、印度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劳动生产率增速是最快的。但同时,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7.4%[17]。所以那种认为中国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上已超越美国的说法是难以站住脚的。中国要想提高国际塑造力,还必须下大力增强国家实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18]。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极大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会制约我国国际塑造力的发挥。还要看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考验还是复杂而严峻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防控和驾驭风险的本领,要适应国家安全环境深刻变化的需要,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好自己的正当权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不容许针对我国核心利益而滋事、生事。试想,如果连自身正当权益都不能有效维护,谁会瞧得起你,谁会愿意与你合作,并接受你的什么塑造方案?所以,更好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软实力,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塑造力的先决条件。
(二)力增国际规制议置权
国际塑造力的提高,最重要的在于国际规制议置权的增强。所谓国际规制,意指国际行为规则和国际事务规标;如果一个国家缺乏对国际规制的议置权,那是谈不上什么国际塑造力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感知到参与国际规制议置的重要,并一直在为之而努力。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基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主动作为,参与到国际规制的议置活动之中,既对现有国际规制提出建设性改善主张,又对国际规制进行创新性推动,这是中国国际塑造力提高的充分体现。
不过,我们还应看到,当今国际规制议置权主要还操控在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它们仍然控制着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在规则制定、资源配置、商品贸易等方面居于垄断地位。当美国能够掌控既有国际规制和相应国际组织时,它便积极以此为工具来钳制别国,以实现其战略利益;而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多边协议和组织中的影响力增强,美国逐渐失去了操控特权时,它就无视国际规制,撇开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独断专行。自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行径愈演愈烈,为守其所谓一己之利,频频从国际多边机制中“退群”。2017年6月1日宣布退出联合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10月12日声明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2月3日退出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制定进程,2018年5月8日宣布退出伊核协议,6月19日又宣布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美国这种逆世界发展潮流而动的行径,搅乱和破坏了正待改善的国际规制和国际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还时常遭受不公正待遇。比如美国等西方国家专横地对中国产品以“替代国”价格作为计算的基础,动辄就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所谓“反倾销”。美国还蛮横地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并将这场邪火推燃到全球范围,严重破坏有关中美关系的双边协议,也肆意践踏了世贸规则,恶化了全球经贸环境。这说明,中国的国际规制议置权还是弱的,还不足以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与合理诉求,还不足以更好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大力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9]这是优化国际规制的时代要求,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希冀,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因此,“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20]。这些能力都是国际塑造力的重要表现。我们要通过不断提高国际塑造力,使国际规制议置权得以更合理地分享,更公正地发挥作用。
(三)努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国际塑造力的重要手段和体现。在当今世界,随着国家软实力在国际交往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话语权之争也愈加激烈。中国随着国家实力增强和国际塑造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有了明显提升。但是,长期形成的国际话语权“西强中弱”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现有国际话语体系仍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和主导,它们利用其话语霸权,一方面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攻击和渗透,另一方面极力打压我国谋取国际话语权的努力,排挤我国的国际话语空间。中国还未获得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角色和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21],甚至还面临着经常被“抹黑”和“挨骂”的问题,由此给中国国际塑造力造成很大制约性影响。
所以,中国必须把提升国际话语权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2]“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23]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优势及成就,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和基本方略;还要理直气壮地讲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的贡献,讲我国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主张和公正要求,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质疑或期待。我们要致力于开启中国国际话语新时代:一要主导“涉中”议题,中国对之应当掌握基本概念的定义权、核心内容的解释权、话语标准的制定权、话语议题的主导权、话语争议的裁判权,绝不能任由西方向中国发难、以其话语逻辑来裁剪中国;二要创设世界性议题,凝练一些叫得响的标识性概念,主动引领国际话语场的讨论,让世界越来越注意倾听中国声音,关注中国建议,尊重中国方案;三要重构全球理性和世界精神,要超越西方中心论、强权政治论,代之以世界各国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理念[24]。党的十九大后,我国有近30 多个高级别对外宣介团到访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向那里的主要政党、政治组织、智库、媒体等宣介党的十九大精神,基本做到了重点国家和地区全覆盖。这样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时、正确地传播出去,以免产生曲解和误读。由此,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实践意义和时代价值,让更多政党正确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为我们党和国家争取更多理解者、认同者、同行者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扩升,我国的国际塑造力定会越来越强。
(四)致力发挥“引领时代”的作用
习近平主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25]他还说过,“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我们要继续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继续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26]。后面这两句话虽然不是专门就中国来讲的,而是在2016年10月16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大范围会议上发出的呼吁,但毫无疑问这首先体现了中国要发挥国际引领作用的定位和意志。这说明,中国已有能力发挥引领时代的作用。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趋势更加强劲,但是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由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弊端凸显,已不能有效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全球性挑战问题,不能适应时代变化进步的需要。面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进步的趋势,美国却逆势而行,仍顽持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方略,而一旦它那一套频遭反对而失灵,它便采取退出多边主义全球治理机制、奉行唯美国利益至上的单边主义行径。这表明,美国已不能有效主导全球治理、引领时代发展。当然,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地位和作用还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2017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共同会见记者时说:“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增长引领者”,应加强沟通和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27]。正愈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必然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发挥引领时代的作用,要为时代发展设计议题、规划进程、确定目标。这是中国提高国际塑造力的必要之举,也是提高国际塑造力的目的所在。
那么,中国要引领时代如何发展?朝哪里发展呢?对此,习近平主席在多次重要讲话中作了明确阐发。中国的愿望和方案是,要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成果全球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8]为此,中国呼吁,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让地球家园和谐宜居,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现时期,要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就要不断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随着时代发展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习近平主席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我们“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积极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29]。这就是说,中国要发挥好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理念引领作用,使我国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
中国发挥引领时代的作用,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期待和认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30]英国剑桥大学马丁·雅克指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31]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等人认为:“中国正在为全球治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国际社会应该欢迎中国提出的原则和倡议。”[32]美国“全球未来”研究所主席、知名未来学家詹姆斯·坎顿说:“中国将在下一轮全球经济变革中发挥引领作用,不仅促进自身经济的繁荣,而且极大地推动全球经济发展。”[3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吸引了整个世界的关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第2卷被译成多国文字,已在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1000多万册,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这也是中国发挥引领时代作用、提高国际塑造力的有力展现。
最后,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中国提高国际塑造力,绝不像有的国家诬称的那样,会对国际秩序造成破坏,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就此,习近平主席明确表示:“我想特别指出,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34]中国始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决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35]。中国国际塑造力提高的目的,始终都是为了更好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更好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还应看到,提高中国国际塑造力,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情,还需要我们以冷静的心态、务实的精神干事创业,少一些自我炫耀的喧嚷,多一些攻坚克难的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