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四+”模式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

2019-01-26张俊强龚酉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乡贤党组织基层

张俊强,龚酉

(1.冷水江市委党校,湖南 冷水江 417500;2.冷水江市城乡居民社保局,湖南 冷水江 4175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基层社会治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影响着群众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破解一个个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推动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让人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改革的实践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也都在基层。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在公共服务不均衡、贫困问题、公共安全、各类突发事件等方面,依然是影响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绊脚石。

一、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有利于把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参与性,使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运转起来。

(一)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针对性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基层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工程。为了更好地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群体发展、领域发展的不平衡,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需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从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弱项着手理清社会公共问题,寻求有效治理对策,解决社会治理绩效不佳,运用精准式的基层治理之策略,去除层层迷惑人的基层“假问题”,深入问题的本质,从群众关心的事情聚焦,着力提升基层治理针对性,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社会良序。

(二)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时效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世界影响力日益显著,人民的需求日益多元多样化。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深刻和复杂的国情,仍存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交织叠加的社会矛盾和公共问题。我国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顺应时代趋势,把握时代脉搏,立足当地实际,创新基层治理手段,防范未然有应急之策,提升治理的时效性。如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麦克风”。传统的监管、推责、遮掩等基层治理方式不再适用,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多向融合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城市社区、乡村社区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实施对于及时管控,追责问责,整治违法行为,实现社会良序,不失为源头治理的有效举措。

(三)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参与性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向人民负责”的民主新路,指出“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也说明了注重动员组织社会力量,让人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要求,并对提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打老虎”、“拍苍蝇”、“杀细菌”,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政务互联网运用,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等等,都极大净化了社会治理环境,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势在必行,必将推动公众参与,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民众于新时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治理的着力点、突破点在基层,但难点也在基层。在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基层治理党建引领弱化,治理创新发展不足,治安防控能力较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短板、软肋逐渐显现。

(一)基层党建引领弱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做好农村各项工作,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建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群众切身利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但在部分地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政治功能弱化,在认识和实践上暴露出来一些偏差,基层党组织存在虚化、弱化、边缘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虽然管理的党员人数多了,工作任务增加了,但因为经费、人员、场所等保障不配套,部分存在着“广而不强”的弱势局面;基层党组织党员管理较为松散,党员存在“挂空”现象,就是党组织关系和工作居住地不匹配现象突出,部分党员不能按时交纳党费,参加党组织生活,党性观念、党员意识薄弱;基层党员服务意识弱,与群众之间有距离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能有效发挥,不能够很好地服务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走进群众心坎里。

(二)治理创新发展滞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完善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创新。部分街道、社区、乡村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治理创新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治理思维落后,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部分地区还存在“官本位”思想,缺乏与人民群众的有效沟通,群众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治理重行政手段,缺乏有效创新,往往按照硬性的规定解决问题,多是“灭火式”治理,并没有从源头理清楚治理应该为谁的问题;治理方式单一,社会舆情监控不足,互联网思维缺乏,新媒体运用率低,不能很好汇民智、集民意,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发展的需要。

(三)防控能力相对较弱

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基层社会治理是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夯实平安建设的基础,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的重要抓手。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治安状况出现新的特点,社会治理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农村青年人的外出,村庄留守妇女、老人、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针对留守人员的网络诈骗、传销活动、侵权事件、犯罪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安定的问题,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激发基层活力,维护群众权益,保障基层稳定服务民生,优化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环境,提升基层治安防控能力势在必行。

(四)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基层治理有效的后盾力量。但从城乡发展来看,受多方面的限制,农村公共服务存在供给不足、水平较低、方式落后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人民群众关心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还不能得到充分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贫困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依然是人民群众的烦心事、心头怕,导致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三、“四+”模式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分析

针对基层治理存在的党建弱化,治理创新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层社会防控能力弱等问题,需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优化基层治理路径。

(一)“党建+”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这也表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基层社会治理只有抓好党建这个纲,社会治理才能纲举目张,提供精准服务,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任督二脉”。有的学者认为: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红线,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优势,以基层党的建设统领社会治理创新[1]。这使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工作质量和成效显著增强。有的学者认为: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创设党建示范,发挥引领性、典型性作用,将党建理念与基层工作结合,找差距、补短板、共发展,真正做到基层党建融入基层治理的各领域与全过程,以达到“以点带面,从线到面”的效果,实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百花齐放”[2]。新时代新要求,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势在必行。因此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进程中,采用“党建+基层治理”,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健全组织框架,完善基层体制机制,抓好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党于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和影响力,有利于提升群众满意度,助力服务群众解难事,筑牢基层根基,真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金钥匙”、“压舱石”。

(二)“互联网+”创新基层治理手段

当前,互联网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被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深刻影响着社会变革。如何让科技和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在纷繁复杂、头绪繁多的基层社会治理中甄别、分析、提炼、评估、反馈运用信息,“互联网+基层治理”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有的学者认为:“互联网+”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资源,提高社会治理能力被作为重要的内容,通过更多的主体采集和共享数据,让数据更为鲜活,让数据服务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为社会治理提供“智慧”支撑[3]。因此“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将会极大提高群众的参与度,使人民群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人员数量等限制,及时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让基层社会治理从“对手多”到“帮手多”,从“被动多”到“主动多”,“互联网+基层治理”平台搭建,将会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制定的响应速度,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社会治理效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新乡贤+”激发基层治理动力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老龄化、边缘化、空心化等问题的出现,使乡村治安防控能力成为了薄弱环节,基层治理更加复杂,也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难题。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对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积极发挥新乡贤的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则是强化基层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效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基层治理动力的应有之义。“新乡贤+基层治理”能够及时化解基层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作为政府治理的有效补充。有的学者认为:新乡贤具备心系家园、报效桑梓的乡土情怀与德高望重、通情睿智的优秀特质。报效桑梓的责任感,使他们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报效家乡群众,德高望重的凝聚力,使他们成为群众的道德标杆和精神榜样,通情睿智的感染,使他们通过平实浅白的语言和春风化雨的方式,涵养文明乡风、化解邻里矛盾、促进乡村和谐,这确保了其主动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可能性与有效性[4]。因此重视乡贤力量,积极引入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现代化事业上来,呼吁乡贤回乡,积极引导新乡贤广泛参与现代乡村治理,恰为解决现代基层治理之困找到了有力抓手。

(四)“社会组织+”扩展基层治理活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能够提供特色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对化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互助,帮扶困难群众,关爱留守群体,整合社会资源,打造群防群治、共创共建、共担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组织+基层治理”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群众多元治理共同体,激发基层治理活力。有的学者认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在于累积社会资本,动员社会资源,促成社会合作;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有效弥补政府失灵;在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牵线搭桥,助推社会危机化解机制[5]。有的学者研究指出:社会组织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草根性”特征,其发端于民众的自愿性集体行为,扎根于基层群众中,因而社会组织更容易接近群众,更容易获得群众认可,更容易觉察基层社会的发展动向[6]。所以在社会治安防控、社会长治久安、塑造公民法律意识,激发基层活力等方面,社会组织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乡贤党组织基层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基层在线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