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

2019-01-26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德育

赵 晖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开展现状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总结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大力推行“课程思政”改革,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各高校根据课程思政的改革要求,相继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如上海各高校建立了由高校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武汉大学组建了“课程思政”改革指导委员会,其他部门如教务处、人事处、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等各司其职,积极配合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形成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误区。一些专业教师不想让思想政治教育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认为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会占用大量专业学习时间,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假、大、空”,对大学生发展其实没多大作用;一些教师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也是无用的。

2.机制上的不足。受就业压力、晋升压力的影响,高校一直将专业课教学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而教师则将科学研究、职称晋升当作主要任务。高校的课程任务书和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更加侧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对于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则没有明确的框架设计、实施战略和考核方式,缺乏可操作性。

3.思政内容上的弱势。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由于在技术上的优势,其文化思想也对我国的思想阵地产生了强烈冲击,使得西方的文化思想、学术思想大行其道,甚至部分教师、学生的思想也表现出明显的西方化倾向,而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在教学中难有体现,课程思政也更加无从谈起。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原则

1.以整体课程体系为依托。课程思政建设并非某一或某几个课程的问题,而必须发挥高校课程体系的合力。每一门专业学科背后都渗透着该学科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品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正是通过不同学科的精神品格教育所练就和实现的,而并非思想政治课一门课程的功劳。高校思政教育只有发挥不同课程的协同、共进效应,形成课程体系合力,才能培养出德智兼修的高素质人才。

2.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育关乎知识、技能、素养等多个维度,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当属德育,可以说,立德树人是高校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也必须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认真研究和搞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系列问题,将人的成长和发展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向,从而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二)策略

1.打造全面思政体系。一是广泛发动广大专任教师,使他们在思想认识和行动步伐上保持高度一致,知道“课程思政”不是增开一门课程,而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种新常态,是思政教育与高等教育各环节、各方面充分融合的结果。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切实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二是全面渗透各科教学,做到全面覆盖、显隐结合。特别是对专业课教学而言,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导巧妙融合和统一到一起,达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效果。

2.挖掘体系育人元素。必须结合不同课程的性质、特征,针对性地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真正将高校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体系有机融合到一起,使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其他各类课程的隐性教育相互协同,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其中,传统思政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应当积极发挥示范价值,从整体上带动思政教学改革,夯实思政教育基础。其他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包括各类通识课程,也应注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贯彻人文关怀,培养其科学精神,在科学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升华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专业课教学而言,则应立足学科优势,认真总结和提炼课程中隐含的价值范式,用专业的话语体系进行讲解和阐述,使之成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实现专业教学的学术性与价值指引的德育性有机统一。

3.创新课程思政方法。一是立足不同课程所承载的德育功能,总结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科学进行教学设计,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融入其中,在专业教学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指引和价值指导作用。二是结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实现从灌输到渗透的教学模式转变。要尊重大学生的求知和学习需求,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因人制宜、“术道结合”,灵活地引进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认同思政教育的有关内容,增强课程思政的教育说服力。三是善于借鉴成功案例与优秀经验,比如从学科发展史或学科名人的奋斗历程中发现人文素材与教育内容,并选取合适的教学时机,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取向的渗透和传递。

4.优化效果考核评价。一是尽快建立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重点加强对学生人格、品性的考察,使教学不单单是一种知识传播活动,也逐渐突出对人性的培养和发展。二是注重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倘若教师能够以身作则,认真讲课,在专业教学的同时穿插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使学生学有所获,那么学生的反馈必然是积极的、正向的。此外,要研究制定与课程思政相匹配的考核奖惩机制,将考评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薪酬、评优评先等相挂钩,切实提高各科教师对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其开展思政教育的热情和动力。

5.加强师资团队建设。一是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活动,转变广大专任教师的思想意识,提高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努力增强教师的理论自信和价值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对核心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知道如何立足学科特点,将思政教育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价值教育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三、结语

文章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及开展现状为出发点,从打造全面思政体系、挖掘体系育人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方法、优化效果考核评价、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几个方面提出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旨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实现“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