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看五大发展理念

2019-01-26孙振宁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理念思想

孙振宁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用以解决当前深层次发展难题的思想结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五大发展理念高度体现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发展性、整体性、开放性、人本性等哲学智慧。透过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对我们深刻理解并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客观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客观需要

我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在品质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即在运用的过程中要不断结合现实,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以保持其生机与活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的:原理的实际应用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的理论总结中,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融入到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在应对发展新要求与解决发展新问题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因此,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成果,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增加了更为饱满的具体内容,其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抓住全球化与高科技发展的机遇,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尚不稳定,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上多个国家的经济呈现衰退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这必然也波及到部分发展中国家。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客观上存在经济结构失调、生态环境恶化及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使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大了难度。在对世界格局的分析中,需要有应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新发展理念产生。其次,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迫切要求。[2]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不确定风险和因素日益凸显,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经济增长进入由之前的高速转变为中高速的新常态局面,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虽然改变的是发展速度,但实际发展动力发生了改变,亟需有能够引领社会快速稳步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总的来看,我国的改革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推进愈发艰难。因而必须摒弃旧的发展理念,转变以往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有追求发展速度和效益并行的新发展理念来指导,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于是,五大发展理念紧跟时代向前的步伐而“诞生”。

二、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论之基

马克思把社会称作“社会有机体”,是因为社会像人类身体一样会有产生、发展再到自我更新的新陈代谢。五大发展理念的产生与践行是为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与减少改革的“攻坚区”阻力,真正依靠人民创造新时代的发展“奇迹”。

(一)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价值追求一致

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强调的是社会的发展成果最终要通过人的共享来实现,通过共享发展成果使社会全体成员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进而在共享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因此,人民是建设者也是享有者。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阐释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人民是推动社会变革与前进的动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目标。为了推动社会有机体的进步与发展,全心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中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树立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五大发展理念的一条红线,也是五大发展理念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可见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在价值追求上是一致的。

(二)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一致

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秘密、阐述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必然时,这样形容社会有机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P32-33)。在社会有机体中,当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状况时,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必然会阻碍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前进。因而必须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不平凡的成就,但仍面临着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要解决生产力发展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则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解决。目前我国上层建筑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政治法律制度不健全、思想观念落后、国民素质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阻碍了社会有机体前进的步伐。因此,为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可以说,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

三、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探视五大发展理念

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为哲学依据看五大发展理念,要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放在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中,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在新形势下对这一理论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应用。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强调社会发展的创新性,创新发展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认为:社会是一个处于不断生成、变化、发展和衰亡中的有机体,它具有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自我更新、自主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5]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类似,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整体都具有过程性、运动性和发展性,即社会有机体可以不断地完成由低到高、由不成熟走向完善的不断创新和前进的过程。可以说,发展是社会有机体成长与前进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对于发展来说是第一动力,突出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跨入世界大国行列,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前进的上升阶段。但经济发展实际上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科技成果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科技创新能力对比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较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强国,但并不是一个质量强国;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虽然发展速度有所改变,但实质上改变的是发展动力。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发展的全面性、均衡性、公平性;必须实现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低水平劳动力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既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也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在我国发展实践中的生动应用。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协调发展能促进社会有机体有序前进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指出:社会首先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是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同时他们也是社会有机体内部的子系统,是相对微观的有机体。[6]保持和维护社会有机体这个系统整体的运作不是各个要素的叠加和简单依存,而是通过多种要素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来保证整个社会机能的正常运转。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现象,例如: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之间的失衡,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失衡,城乡结构失衡及区域发展不协调等。因此,在今后社会发展中,必须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以保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当前需要做好三个协调方面的工作:区域协调发展。比如在推动东部发展的同时兼顾中西部,实现基础物质资源、科技创新人才等分配的均衡;城乡协调发展。注重打造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通过打通交通枢纽、加强特色地方景点的宣传力度等,拉动农村地方经济的增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当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对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相对慢些,物质文明建设的加快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文明建设与之相适应。协调发展最好的状态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达成统一。因而中国共产党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等,着力加大精神文明建设。

(三)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强调自然界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自然界虽不是人的身体,但人要依赖自然界才能存活。自然环境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但自然环境的状况从长远角度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是因为人类为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都要从大自然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等。另一方面,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也在影响着自然界。如果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为谋己益而不遵循客观规律,任意妄为破坏自然,自然界将会失去生态平衡,很难提供造福人类的自然资源。因而,人类与自然界要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就要求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秉承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社会有机体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使自然界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代价,生态环境方面承载了诸多压力。多数工业和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造成能源、淡水、耕地等资源的严重浪费,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时候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推进资源节约,注重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既不损害当代人利益,也不损坏后代人的利益,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长远发展提供了恒久保障。

(四)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强调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开放性,开放发展理念促进社会有机体和谐发展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认为:社会有机体内部的各个系统、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即马克思所说的:“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4](P102)对于整个世界历史的整体来说,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无法脱离周边的世界而存在,他们之间的发展存在着纵横交错的联系和制约,并且由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着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等差异使得世界历史这个有机的统一体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一个民族或国家发生的大事件都会影响到其他地方,由此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价值观的交流与对话。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下,开放发展的理念是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广泛交流与合作的先进理念。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融入到世界经济浪潮中。学习借鉴他国建设、发展的有效经验,并参与制定、改进各种国际规章制度,巩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实现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社会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为思考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可以说,开放发展的理念在当代中国的应用激活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中发展的动态性、多样化、开放性的思想。

(五)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强调人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主体性作用,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指出: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需求,同时也在推动社会有机体的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社会发展的全部成果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理念的目标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进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习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7]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从解决我国发展中共享性不足、受益不平衡的现实问题出发,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而提出并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在改革中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广泛集中群众智慧、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如此,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地实现共享发展。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核心要义。

四、结语

五大发展理念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为理论基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彰显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新飞跃,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认识发展领域的新思维。把握好、践行好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指导下的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明确了新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及发展着力点,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挥棒”。我们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正确理解、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而真正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需要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强大哲学武器。

猜你喜欢

马克思理念思想
马克思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思想与“剑”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思想是什么”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