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逻辑与展望
——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视角

2019-01-26韩心灵裴晓鹏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公有制所有制制度

韩心灵 裴晓鹏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22)

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法律确定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对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与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密不可分。回顾和总结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和演变逻辑,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和逻辑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至1952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了当时我国存在的五种基本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1949年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恢复生产,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国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同时保存一般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不废除富农经济。1952年,国营经济成分占19.1%,资本主义经济比重为69%,个体经济比重为71.8%,合作经济占1.5%。[1]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当时我国生产力极其落后的状况相适应,既发挥了国营经济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其他经济成分的生产积极性。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已达历史最高水平,迅速恢复了旧中国遭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国营工业产值在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营业额占全国商业营业额的60%,国营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表现了明显的优势。[2]

2.过渡时期(1953年至1956年):多种经济成分转向单一公有制。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计划用10年至15年时间完成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渡时期我们党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民族资本采用和平赎买方式,将它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创造了从临时农业互助社,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1956年与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占比增加到32.2%,合作社经济占比提高到53.4%,资本主义经济接近于零;在工业总产值中,社会主义工业为从56%上升为67.5%,资本主义工业从17.1%下降接近零。我国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所有制结构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单一公有制结构转变。但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和缺点,比如,原计划10年至15年的过渡时期大幅缩短为三年,“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时期遗留了一些问题。”[3]但是,从总体来说,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至1978年):单一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实施,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发展形势令人振奋。但是,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出现失误。一方面,我们党将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僵化理解,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加按劳分配;另一方面,错误地判断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例如,在1958年提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路径。”[5]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实践中脱离我国生产力发展十分落后的状况,违背经济客观规律,大刮“共产风”,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所有制结构上,追求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割资本主义尾巴”,消灭了作为发展补充的私有经济和个体经济;在资源配置上,实行政府指令性计划,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在收入分配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到1978年,我国国营经济占比为56%,集体经济占比为43%,其他经济成分接近于零,所有制结构表现为单一的公有制。

(二)单一公有制的运行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克服前的历史时期。”[6]1956年至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公有制的优势,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尽管中间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的重大曲折经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仍然显示了巨大优越性。

第一,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通过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释放了被旧社会严重束缚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时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4倍。第二,建立起了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建立了156个大型工业项目,钢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石油基本实现自给,交通、水利、电力、邮电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工农业要求,一些重要领域如“两弹一星”的研制走在了世界前列。第三,消灭了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了社会公平,根除了旧中国劳动者受严重剥削的现象,人民的教育医疗水平显著改善,人均寿命大幅提高。

尽管如此,我国生产力十分落后且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状况,要求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主观地消灭个体经济和私有经济,实行单一公有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营经济依靠指令性计划生产,管理上政企不分,企业对内没有自主权,对外没有竞争压力;国营经济所有权虚化,委托代理问题严重,国营经济效率低下;不重视物质激励,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缺失;国营经济重化工业倾向严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缺少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主要工农业产品长期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总之,单一公有制导致国民经济缺少活力和效率,我国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文化大革命”,将国民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三)单一公有制结构的演变逻辑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选择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背景。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相关论述。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党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准备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经典作家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基础上,勾画出未来社会的某些关键特征,一般将其描述为“自由人联合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有计划的管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消灭“三大差别”等。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未来社会应该实行公有制。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共产党人最终目的就是消灭私有制。列宁在《四月纲领》中系统地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具体路线,在经济方面实行国有化,“实施土地国有化、把一切银行和资本家的辛迪加收归国有或至少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立即加以监督等等措施,绝不是实施社会主义。应当绝对坚持实现这些措施,并尽量用革命方法来实现。”[7]我们党既然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中必然会遵循他们的理论,将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

然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实行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有严格前提条件的,未来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自然过渡而来的,而不是在生产力落后国家,通过暴力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后就立刻实行单一公有制。事实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相关论述作了僵化理解,没有搞清实行单一公有制的前提条件,主观上认为实行单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条件,在此思想主导下必然会人为拔高生产关系。

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的直接借鉴对象。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将大部分土地、工业、金融、交通等国有化,得以统一地、有计划地组织全国经济。1929年,苏联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一是确定农业集体化方针,二是大规模的工业化运动。到1936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生产资料总额中的占比达98.7%,其中工业达99.95%,农业达96.3%。至此,苏联宣布已经建成社会主义。[8]同年底,苏联以宪法的名义确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所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制、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所有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为主要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应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在短短十几年时间依靠内部积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开展经济建设,集中全国各种资源,把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工业强国,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成就举世公认,苏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9]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成功经验的示范,加上苏联模式的弊端当时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借鉴苏联模式是顺理成章。

3.希冀短时期内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愿望需要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支撑。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国家是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和农业经济,手工劳动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76.8%,这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我国长期落后挨打给我们党最大启示就是:必须实现国家富强,尽可能在短时期内积累雄厚的物质条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赶超。要实现这种美好的发展愿望,需要一整套与之匹配的制度,把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有利于将当时分散的、有限的生产资料集中起来;通过计划体制,让国家掌握这些生产资料,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成我们需要的重大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攻克关键性技术等。很显然,如果允许千万个私有经济和个体经济存在,无疑将分散宝贵的发展资源。事实上,在这套制度的保障下,我国在短时期内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掌握了关键的军事技术,为改革开放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示出来。

二、改革开放以来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及逻辑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

1.初步形成期(1978年至1997年):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为补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破除“左”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准确界定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坚决调整纠正以前的错误思想观念和方针政策。在所有制关系上,认真总结在所有制关系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了单一公有制对我国生产力的羁绊。

从两个层面对单一所有制进行改革:一是拓展所有制实现形式,二是调整所有制结构。拓展所有制实现形式,率先从农村集体所有制开始,农村土地实行包产到户、多劳多得,结束了农民集体出工、平均分配的格局;国有企业首先试点“放权让利”“承包制”,然后实行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成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返城知青为了就业谋出路,自发地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了引进资金和技术,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地引进外资,成立“三资”企业。

在群众自发的所有制实践创新基础上,国家不失时机地出台政策追认其合法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党的十二大指出:“只有多种经济形式的合理配置和发展,才能繁荣城乡经济,方便人民生活”。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四大指出:“以公有制包括全面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次明确提出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此后,历次党代会都沿用这种表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形成。

2.逐步完善期(1997年至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两个毫不动摇”。1998年,改革开放走过了20年,各项制度创新释放的发展活力开始衰减,国家发展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出口产生很大影响;国内商品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重大转变。市场环境深刻变化,国有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降,国家启动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抓住关键大中型国有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革,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对数量众多的国有中小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承包、租赁、拍卖、破产等形式,转变隶属关系,优化所有制结构,使所有制结构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推动垄断行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发展,引入竞争机制,倒逼国有企业走上市场化发展道路。这样,国家发展政策呈现“两条腿走路”态势:一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国有企业;一方面鼓励非公经济发展,提高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这是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逻辑展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十九大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与十六大一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理直气壮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些表述标志党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水平。

(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运行效果

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第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GDP年均增长超过9%,总量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16%,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以上。第二,我国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到2020年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第三,在全球的竞争力水平大幅提高,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137个经济体竞争力排名,中国名次从2001年的39名提高至2018年的第27位。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高,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和创造力大幅增长。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企业为120家,其中内地国有企业83家、民企20家,总数接近排名第一的美国(126家)。第四,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经济高质量增长能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转向第三产业拉动为主,由主要靠投资驱动转向以消费驱动为主。国家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一大批关键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演变逻辑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对单一公有制的重大调整,我们党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主动调整所有制结构,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是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依据。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属性。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决定所有制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否则,就不能称为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1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为主体就是“普照的光”,它支配着其他所有制。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经济形式都应该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因此,需要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包括私有制。“私有制的存在,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不够高的结果。”[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决定不能立刻消灭私有制,而是要利用私有制发展生产力,最终才能达到消灭私有制的目的。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回答能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问题时指出:“不,不能,……,只有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13]

2.社会主义本质特性要求实施“两个毫不动摇”政策。一手抓公有制经济,一手抓非公有制经济,两手都要硬。长期以来,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本质,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制度综合,这仅仅是从表面上肤浅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导致我们过度追求形式上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我们党从传统所有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再追求单纯的公有制,而是辩证看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14]因此,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15]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16]这充分肯定了民营企业的历史作用。因此,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它们的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开放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市场经济要求千千万万具备产权清晰、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客观上要求打破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使不同经济主体在市场上自由公平竞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意识到当前的世界体系是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体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较长时期内是共同发展、取长补短的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竞争充分、激励有效的特点,有利于充分激发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具有较强活力。我国要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关运行体制机制,包括私有产权、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发展生产力。

4.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以及全面私有化的后果提供的反面教材,促使我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苏东剧变后,在西方国家的指导下,采用“休克疗法”,盲目放弃公有制、全面私有化,几十年建成的国有经济一夜间化为乌有,成为私有资本的盘中餐,国有经济雄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荡然无存。事实证明,全面私有化,导致了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或低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综合实力不断下降;单一公有制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而完全私有化,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会导致亡党亡国。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坚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三、新时代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就是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17]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矛盾新问题,基本经济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有制演变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新时代我国所有制调整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等领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科技创新、人均收入水平、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仍然很不充分。因此,要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必须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使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适应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共同富裕。

(二)要坚决纠正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各种错误认识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取代高速度增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调整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种所有制优势,激发发展活力,保障不同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类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的相互融合,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这几年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一些人对我国所有制结构优化调整认识有偏差,发表一些错误的言论,产生了不良影响。一些人将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将国有企业的正常兼并收购行为指责为“国进民退”,一些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等等错误的言论,导致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坚决澄清这些错误认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18]国有经济、民营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都是我们自己人,它们是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关系,不是零和博弈关系,在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中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理直气壮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以公有制为主体,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国有经济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壮大综合国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19]毋容置疑,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但与国际先进的跨国公司相比,国有企业仍存在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国有企业产能过剩严重,出现所谓的“僵尸企业”。新时代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但是,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弱化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要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经营困难问题

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党中央及时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增强了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税费高、社保负担重等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民营企业应练好内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主动转型发展、提高经营水平,增强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公有制所有制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某些单位的制度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发改委:鼓励非公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