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计量学研究可视化分析
2019-01-25龚佳剑
龚佳剑 孟 群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北京 100069)
补充计量学(altmetrics)又称替代计量学、选择计量学,是一种基于社会媒体、网络的新型评价方法,通过测量研究成果受到的网络关注程度,进而全面、快速地反映科研成果的影响力。Altmetrics是“alternative metrics”的缩写,最早是作为Twitter中的一个标签出现的。2010年, Priem J、Taraborelli D、 Groth P和 Neylon C在互联网上建立Altmetrics网站标志了altmetrics的正式诞生[1]。
近年来,补充计量学在国内外被广泛关注,补充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以及相关工具也在被越来越多地进行讨论和研究。
1 研究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补充计量学”为研究对象,选择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作为数据源,从CNKI中检索相应的题录进行分析,检索表达式为主题为“补充计量学”+“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选择计量学”,选择时间段为2008年至2018年,经过对文献类型和文献内容进行筛选,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94篇,将这些文献题录内容全部下载下来进行相关分析。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这些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利用CiteSpace软件作为计量分析的可视化工具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显示并输出。CiteSpace软件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的工具[2]。笔者利用CiteSpace软件来分析并展示补充计量学相关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作者聚类、作者合作网络等情况,从中发现相关研究的高产出机构、高产作者、机构/作者合作情况、研究领域变化情况、研究热点方向等。
2 补充计量学研究分析
2.1 基本统计数据
根据文献发表的时间信息,绘制年度发文量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补充计量学相关研究年度发文量Fig.1 Annual output of altmetrics articles
由图中可以看出,中文补充计量学研究文献从2012年开始出现,2013、2014年增长比较缓慢,从2015年开始,文献量呈迅速增长的趋势。说明补充计量学研究还属于比较新兴的领域,并且相关研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态势。
2.2 机构分析
同时,对所有作者所在机构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从统计数据可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排在前两位,仅仅武汉大学一家单位就贡献了合计35篇研究文献,远远高于其他机构[3-7]。而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以医学专科机构的身份排在第三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也贡献了较多的研究。
2.3 机构合作分析
把所有的题录信息导入CiteSpace工具中,选择对“institution”字段进行分析,可以绘制出机构合作网络图,如图2所示。
图2 补充计量学研究机构合作分析Fig.2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 visualization of altmetrics
从机构合作网络图谱上可以看出,研究贡献和合作最多的是武汉大学的两个内部机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信息管理学院,二者形成了1号合作群体;2号合作群体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组成;3号合作群体由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和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组成;4号合作群体由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和北京大学组成。可以看出,国内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是很紧密,通过阅览原文可以看出,出现的少数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一般是由于某个特定的研究课题而组成。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比较显著地独立出现,说明该机构独立研究发表相关文献的数量较多。
2.4 作者分析
再对相关的研究作者进行统计,按照发文量排列,如表2所示。
可以看到,刘春丽(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赵蓉英(武汉大学)两位作者的发文数明显高于其他作者,两位作者分别代表了所在机构的研究地位。余厚强(武汉大学)作为邱均平(武汉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两人在补充计量这个研究领域合作发表了较多数量的研究文献。
2.5 作者合作分析
同样在CiteSpace中,对“author”字段进行分析,可以绘制出作者合作网络图,如图3所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有几个较为明显和紧密的合作关系,1号合作群体以武汉大学的赵蓉英为比较明显的中心;2号合作群体由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季淑娟、王瑜、李国俊等组成,各节点比较平均,作者中心度基本一致;3号合作群体由武汉大学的邱俊平研究员和余厚强博士组成;4号合作群体由兰州大学图书馆的胡文静、王睿和郭玮组成;5号合作群体由南开大学的王晴和刘丽敏组成;6号合作群体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管理学院的向菲和孟伟花组成。通过阅读原文可以发现,1、3号合作群体由研究生导师(赵蓉英、邱俊平)带着研究生组成,因此两个合作群体中会出现一个较明显的中心节点。而2、4、5、6号合作群体则主要是因为特定的研究课题而组成,因此合作群体中的各节点中心度比较平均,合作强度也低且平均。需要注意的是,来自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刘春丽一个人贡献了较多的研究文献(表现为节点半径较大),比较独立地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
图3 补充计量学研究作者合作图Fig.3 Cooperation network visualization of altmetrics researchers
2.6 主题分析
对所有题录的研究主题进行逐年分析,可以列出如表3所示的补充计量学研究主题年度分布表。
从表3可以看出,从2013年开始,中文补充计量学研究开始出现较多的研究方向。较早(2013年和2014年)的研究文献更多地是介绍补充计量学(替代计量学)的概念和溯源,以及探讨补充计量学(替代计量学)的出现对学术影响力评价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变革[6-7]。随后(2015年)出现了在机构知识库建设、科学评价、科研评价和文献计量中应用补充计量学理论和技术的尝试,并且出现了补充计量学应用于图书馆的尝试和探索,同时还出现了对国外一些补充计量学工具进行介绍和讨论的研究文献[8]。再后(2016年)出现了对“替代计量学”这一学术概念的阐述和介绍,并出现了替代计量学方法和指标评价机构知识库的学术影响力的相关研究[9-10]。最近(2017年)则出现了补充计量学指标(altmetrics指标)的相关介绍,国外已经有研究人员尝试用补充计量学指标来测度以学术社交网络为媒介的学术活动的影响力[11-16]。
2.7 主题聚类分析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所有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系统自动生成5个聚类:影响力评价、学术交流、科学评价、相关性分析和社交网络(图4)。对这几个主题聚类分析如下:①科研评价:包括补充计量指标、相关性分析、学术影响力、科研竞争力、评价体系、期刊影响因子、开放获取、学术社交网络、科研评价、学术交流、学术成果评价等方面。② 补充计量:包括影响力评价、社会科学、引用计量、数据出版、发展趋势论文影响力、引用计量指标、在线影响力、引用数据等方面。③学术影响力:包括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补充计量指标、科研竞争力、mendeley 平台、相关性分析、文献计量、文献级别计量、数据级别计量等方面。④科学交流:包括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在线社交网络、科学交流、科研人员、科学评价、信用、知识服务、学术社交网络等方面。⑤热点论文:包括比较分析、引用计量指标、热点论文、引用计量等方面。
2.8 主题时间趋势分析
利用CiteSpace的timeline view功能可以直观地观察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5所示。
图4 补充计量学研究主题聚类Fig.4 Keyword clusters of altmetrics
图5 研究主题随时间变化趋势Fig.5 Timeline of altmetrics
可以看到,在影响力评价方面,相关的研究主题从国内最早的研究出现开始就一直存在(由于幅面原因无法显示全部时间线),从较早的热点论文发现、比较研究开放科学到现在则偏重学术社交网络的影响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在借助补充计量学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评估研究方面,相关研究从2013年才开始出现,但是一直持续进行研究,现在偏重科学评估的相关性分析等研究。学术影响力研究方面,从2013年左右开始出现补充计量指标、论文层面计量和学术影响力等相关研究,现在则偏重评估系统和学术影响力相关研究。在科学交流研究方面,相关研究只延续了较短的时间,从早期关注社交媒体在补充计量中的作用,以及开放存取对补充计量的影响,到开放科学、科学交流以及机构知识库对于补充计量学的应用。
3 结语
本文对CNKI全文数据库中补充计量学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和可视化分析,从总体研究情况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①国内对补充计量学的研究发展较快,尤其是近几年上升速度很快,但是总量不是很大,每年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小。②研究机构较为集中,理论研究方面,武汉大学、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机构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研究群体。而同时,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表现一般,合作数量很少。研究人员也相对较为集中在上述机构内,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较为有限,多数研究都局限在机构内和小的研究小团队内部。应该注意的是,也有少数作者(如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刘春丽)单独进行研究,并产生了数量较为显著的科研成果。③从研究内容看,国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介绍国外的研究理论和工具等,从研究内容可以看到,国外无论是从理论体系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有相当的成果出现,而国内则较多聚焦于对他人理论成果的学习、借鉴和探索性的实证研究上。④从研究内容的时间变化看,近年较多地集中在利用补充计量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学术社交网络影响力评价、基于补充计量学的学术评价体系研究、补充计量学相关性分析等方面。
总之,补充计量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国内对于补充计量学的研究也有相当的成果。建议国内学者进一步加强机构间的合作交流,同时加强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建立,以期共同推动补充计量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