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义制造 阔步向前

2019-01-25文丨李佳旭

遵义 2019年4期
关键词:遵义市军民航天

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李佳旭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各领域提供技术装备战略性产业,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强大引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遵义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聚力装备制造等“七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主导产业引领、轻重工业协同、门类规模统筹、质量效益提升的工业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西部现代化工业强市。

老牌基地的新活力

二十世界六七十年代,国家“大三线建设”为遵义市装备制造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成为国家航天工业重要基地。

随着近年来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政策的推进,不少原来的军工企业抓住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在“千企改造”的浪潮中站稳了脚跟。位于遵义市的贵州航天特种车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公司紧紧围绕“军民融合”理念以及新能源汽车理念,实现了企业自身的二次创业。

贵州航天特种车有限责任公司于1970年建成投产,40多年来,该公司以“军品为基业,民品为主业”,坚持走“军民融合、军地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特别是进入“十三五”以来,加大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民用产品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先后完成了8款新能源纯电动厢式运输车、售货车、环卫车等车型的试制,并成功取得国家工信部公告目录,并以此为契机,通过资质扩展。

近年来,遵义市着力于传统装备产业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遵义市装备制造产业得到平稳快速发展,形成了以航天十院、中航集团贵州工业公司在遵企业、长征系列企业、贵州海尔电器公司的家用电冰箱及其配套企业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十三五”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第一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进入“十三五”以来,遵义市装备制造业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展现出了一个老牌军工基地的底气和活力:2016年,遵义市装备制造累计实现产值459亿元,同比增长55%;2017年,装备制造累计实现产值554.8亿元,同比增长21%;2018年截至10月底,装备制造累计实现产值268.9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34.4亿元,同比增长23.3%,铁路、航空航天及船舶设备业制造完成24.9亿元,同比增长4%……

经过40余年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遵义市优势产业和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主导产业,具有军民结合、产业集聚、特点突出等比较优势,在全省占有重要的地位,重点行业、重点产品也在全国具有了较强竞争优势。

引领发展的新动力

走进位于汇川区高坪工业园区的贵州遵义驰宇精密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枪械零部件产品、航空设备零部件产品摆满展示台,工人们正在智能机床前,对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精密度调整。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生产航空发动机专用零部件、航天地面控制结构件、兵工机械零部件等国防武器装备配套产品。”该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介绍道。作为全省首家从事军工生产的民营企业,贵州遵义驰宇精密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凭借出色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攻坚能力,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先后荣获“贵州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贵州省创新型企业”及“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以高坪机电制造工业园为基础扩容增量,加快新蒲航天高科技产业园、绥阳特色装备产业园、播州区特种汽车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遵义军民融合示范产业园区,推进军民融合企业“退城进园”工作,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机电)产业、工业基础配套件产业”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发展,是遵义市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为推进产业转型发展,遵义市优先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对贵州钢绳、财富之舟、中航电梯、航天精工等企业实施“一企一策”,“一项一策”,指导企业实施“千企改造”工程,编制转型升级方案,明确了发展思路和方向。

在推进产业健康发展上,遵义也强化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审批上,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开辟“绿色通道”服务平台,提供代办服务,实现一站式审批。在资金支持上,加大标准厂房建设和代建厂房力度,通过相关政策降低企业项目建设成本,推动项目投产达产。与此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帮助航天精工、中航电梯争取获省专项资金,帮助乌江机电等企业7个项目列入省发改委“三年滚动投资计划”。

为推进产业快速发展,遵义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以智能终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抓龙头、铸链条、强配套,新兴产业实现“集聚化”发展,拓展了产业幅、延长了产业链,成为遵义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优质产业的新势力

“航天新力公司将不可能完成的事变成了可能。”2018年,位于汇川区航天工业园内的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制出了全球第一套“向场超导磁体重力支撑GS部件”,经国际组织专家验收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而新力铸锻公司也被正式认定为我国制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项目(“人造小太阳”)核心部件的首家生产企业。

多年来,贵州航天新力铸锻有限责任公司始终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每年投资1500万元,用于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生产高难度、高精度成品零部件,不断加强军工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创新应用。如今,该公司已逐步从铸锻件粗加工生产企业发展成为国内首家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每隔几周就会有外国专家来到新力公司,交流制造技术和经验。

“现在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磁体支撑PF5、PF2上下夹板生产已基本完成,准备包装运往法国。”对于自己公司的产品,该公司机械制造部负责人信心满满。这并不是遵义市尖端科技产品的第一次对外亮相,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国产大飞机和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遵义市一些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跻身国际国内先进行列,“遵义制造”早就蜚声海内外。

在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下步工作中,遵义将确保现有企业产能发挥,实现正常生产、盘活存量,促进航天成功汽车、肯福来泵业、航天特车、九鼎车辆公司等企业投产达产;促进建项目工作进度,推动钢绳股份公司、天义电器等退城进园项目加快进度,促进精星航天、乌江机电、凯星液力等项目加快建设,确保财富之舟二期,弘鑫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强化服务推动招商项目落地,加大投入,完善水、电、路、交通等配套实施,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

遵义市装备制造业已经绘就新的蓝图:到2020年,力争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其中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到140亿元;到2025年,力争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700亿元,其中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建成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遵义工业、大有可为,装备制造、阔步向前。

猜你喜欢

遵义市军民航天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九小学四(4)龙思泉中队
逐梦航天日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