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建立“文化自信”的思考
2019-01-25鲁佳慧
鲁佳慧
(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20世纪后半叶至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人类由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步进入信息时代。音乐作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在各个领域的联系也愈加密切,从而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并朝着多元文化的趋势发展。习近平主席说过:“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2]。
一、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明的充裕必然导致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资源多元化,知识传播媒介多样化,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迎来了一个发展新时代。面对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化,为中国民族音乐提供了一个走向世界的舞台,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音乐教育在其中必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机遇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拉近了全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距离,在中国,即使从未走出国门,也能足不出户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音乐文化。当文化冲破国界、民族、地域的限制,逐渐朝着文化大融合的方向发展,多元文化的理念由此而生,这是一个顺应时代的文化发展趋势[3]。
1.知识资源多元化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样,民族音乐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史,辽阔的国土疆域,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造就了种类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中国同世界经济文化往来的丝绸之路,众多外来乐器以及音乐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且“入乡随俗”,在与中国音乐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过程中被本土化,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部分[4]。自周代礼乐制度以来,音乐教育开始被国家所重视,“礼乐”成为“士”及以上就阶层的必修课,新文化运动以来,音乐成为全民的必修课。
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式与内容决定了教育对象在音乐上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发达的互联网,便捷的信息传播,可以作为我们发展和传播优秀民族音乐的重要武器。知识资源的共享对于国内音乐教育而言,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不同地区受各种条件限制无法良好地落实课堂音乐教育目标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一系列电化教学手段,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自由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我们有幸接触到来自世界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人民也能通过互联网接触和了解到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这一点很好的降低了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难度和成本。我们可以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乐器,记谱法,律学体系,音乐思想和音乐作品,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引入世界文化潮流中[5]。
2.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化
信息时代数字化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依赖于书本知识的教学条件,对于音乐教育来说是一步巨大的跨越,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媒体教学的加入为学校音乐教育架起了一座实践性更强的平台。同时,信息获取的便利也使得音乐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必完全依赖于书本教材的时间局限性。
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不仅为国内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也为中国民族音乐在全世界的传播搭建起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世界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再是某一种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中心论”,而是逐渐走向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平等发展的多元文化趋势,这是人类走向全球化的发展需求,也是各民族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共同愿望。
(二)挑战
马克思主义原理强调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每个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生活节奏也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而加快,同物质生活的不断更新换代一样,来自中国以及全世界的流行音乐元素瞬息万变,新事物的兴起必定伴随着旧事物的衰败,稍不留神,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随之而来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沿用西方音乐教学体系至今,加之“文革”时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导致民族音乐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一些被淡化的现象。2016年由吴天明指导的剧情类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主角尤天明学习唢呐的历程,通过剧情发展映射出唢呐从被人们所敬重的礼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逐渐失去了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的过程。这也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面临被淡化危机的一个缩影。
另一方面,我们的民族音乐如何在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怎样才能做到屹立于世界众多音乐文化中不倒,并且得到不断地发展?这是对整个民族的考验,也是民族音乐教育所担负的重要使命。早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就揭示“适者生存”的生存道理,这个“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则同样适用于文化层面[6]。人类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文明不断地更替的漫长过程,一种文化一旦不能跟上所在时代的需求,就会走向没落甚至消亡。这是一个残酷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就如同王朝的更替,真理被推翻,最终只能写入历史。
因此,当今时代,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该如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就成了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人来文明向多元文化的趋势发展,为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宝贵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信息时代为中国广大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也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音乐教育更加公平:也为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带来的选择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导致国人对外来文化的追捧和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淡忘:民族音乐在信息时代面前怎样得到良好的发展,是民族音乐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要想建立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就一定要把握住机遇,积极面对挑战。
二、关于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建立“文化自信”的方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也逐渐被加以重视,若要真正做到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观念,认清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其次是怎样建立民族音乐的“自信”:建立一个怎样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来实现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音乐观念
自上个世纪末“后现代”主义与多元文化理念在全世界普及,国内掀起了反思近代以来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包括音乐理念,音乐知识,教学内容等等。传统音乐文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当下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存在着严重的“欧洲中心论”现象。一些学者指出我们学习五线谱,学习十二平均律,学习的和声曲式甚至是学校课堂使用的音乐教学法,皆是来自西方音乐体系,这是对我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轻视,会导致我们最终失去民族音乐文化,失去民族音乐的“根基”[7]。也有人认为西方音乐体系是先进的,完善的,而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例如口传心授的音乐教育形式)是落后的,应当摒弃的。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树立一个怎样的音乐教育观念才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笔者有一些浅显的思考。
首先,笔者以为,如果中国传统音乐能得到广大人民思想上的重视,是一件可贵的事。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理念传播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音乐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以及众多学校的重视,同“国学热”一样,社会上也掀起了一阵有一阵学习民族乐器的热潮,这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8]。但当代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真的会使民族音乐走向没落吗?这一点笔者对一些学者提出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已经“全盘西化”导致民族音乐“边缘化”进行批判的所谓“多元文化”理念持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1.民族音乐是否真的走向“边缘化”?
当我们看到电影《百鸟朝凤》后半段,不禁对唢呐被人们所轻视而感到痛心,尤其是一个在西安街头一位老者吹奏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享用的《百鸟朝凤》,像路人乞讨的片段,暗示礼乐文明的衰败,值得所有人反思。笔者对此同样感到心酸和惋惜。
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就像每一项成功发明的背后总会经历无数次实验失败,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兴起要经历一系列艰苦的战争,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了挫折才能更快的成长……所以,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看似在走向衰落,看似走向“边缘化”,实际上正是它在经历着这个时代所给予它的考验,来自世界的考验。四季有更替,有潮起也有潮落,我们既然发现了民族音乐所遇到的“困难”,就要及时帮助它,度过这个难关。民族音乐伴随着中国几千年,它的内涵已经远远不止音响的艺术,而是承载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底蕴。我们的民族音乐只是在探索更切合这个时代的方式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2.民族音乐的传承需要“扬弃”。
“扬弃”,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来说,同其他文化一样,就是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舍弃落后的部分音乐文化。笔者的理解是对于扬弃的见解是:对于我们国家众多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例如乐律,民族乐器,乐舞,音乐思想等等)给予重视和传承,并使之走向世界,不断发展。而对于一些不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音乐文化(例如乐籍制度),尽管它曾在中国民族音乐特定的某一段历史时期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已经不适用于当下时代的发展。因此,暂且予以完好的保存,载入史册,供后人了解和研究。
3.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海纳百川”
自张骞出使西域大同丝绸之路以来,来自西方的音乐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也被传入其他民族。中西方音乐在相互碰撞中互相交融,相互借鉴,衍生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外来乐器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宫廷乐队形式,也丰富了广大民众的音乐生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中也有众多朝代同今天的“崇洋媚外”思想一样,掀起“胡食”、“胡乐”、“胡俗”的潮流,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并没有消亡,而是不断随着时代得到发展,至今成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经济一样,需要面向世界,才能屹立于世界,清末闭关锁国就是最贴切的例子。在多元文化趋势下,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树立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音乐教育就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固步自封。我们不仅要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优势,例如我们的戏曲文化,民歌文化,承载着几千年民族精神美德的礼乐文化等等;也要看到来自世界各民族不同于我们的优秀音乐文化,例如五线谱记谱法,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完备的作曲理论体系。平等地看待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尊重彼此存在的差异,虚心借鉴对方的长处以达到自身的提高,才是民族音乐文化长久稳定的生存之道,不仅是对于民族音乐,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做到这一点。
(二)在不同民族音乐文化对比中建立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自信”
“比较音乐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音乐进行研究,并从中发现与音乐有关的规律的隶属于音乐学科的一个门类。从音乐的文化背景中,研究音乐的发展趋势,推动了世界音乐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同民族音乐教育相结合,能够启发受教育者对音乐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探讨,从而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
再例如中国自西周“礼乐制度”以来,音乐一直发挥着“礼”的社会功能,音乐的传承一直沿袭着“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音乐的演奏注重情怀,也就是演奏者内心的情怀。而在西方国家,自古希腊罗马时代以来,音乐多为“神”而作,音乐服务于上帝,中世纪之后才逐渐为“人”服务。在音乐传承方面,与中国古代民族音乐有所不同的是,西方音乐注重对音乐创作以及演奏形式建立统一的标准。就像西方记谱法中对音高,节奏,音响等一系列音乐元素都有严格的标记,而中国古代的乐谱中常常只标记演奏的音的位置,其他的因素则取决于演奏者本身对音乐的理解。这两种音乐理念也反映出中国同西方国家思维与行为上的差异。
不仅是中西音乐方文化的比较性学习,对于世界各民族文化,都可以以比较音乐学的眼光去了解,去学习,通过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清晰民族音乐认识,真正建立起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
我们要保持理性,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绝不是面对其他民族音乐文化时的居高临下,更不是一味地固步自封,排斥一切外来音乐文化。文化自信要求民族音乐教育把握住时代的潮流,将民族音乐与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有机结合,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音乐教育中,培养出能够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受教育者[10]。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世界的多元文化趋势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建立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也是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伟大考验。无论作为民族音乐的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我们都有义务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树立正确科学的民族音乐观念,把握时代发展的规律,放眼世界,将来自全世界的优秀音乐元素同中国民族音乐有机结合,不断为民族音乐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民族音乐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方能真正建立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