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中廉政思想探析

2019-01-25徐日彤

知与行 2019年6期
关键词:私心道德经道德修养

王 萍,徐日彤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30)

一、本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天网”行动再度出击是党的十九大之后,监察法实施、国家监委成立后的首次撒网。从2015年开始,“天网”行动已经开始了五年,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逃必追、一追到底的坚定信念。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1]。

廉政文化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根本保证,政府官员廉洁从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廉政的重要性,部分领导干部抵御不住诱惑就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群众利益之上,以权谋私,腐败堕落,这样的领导干部会影响政府部门形象,一旦人民群众对政府不信任了,将会影响到我们国家的发展。所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极其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廉政文化对我们有着特别重要的教育作用。《道德经》作为老子的重要著作,其中的廉政文化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应该积极学习《道德经》中的廉政智慧,对于我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政府官员廉洁执政是我们国家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价值。中华民族几千年能够一直凝聚在一起就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独特文化的支撑,政府官员的廉政思想作风作为一种无形中的文化,在团结人民群众的同时,必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其次,《道德经》中的廉政智慧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少私寡欲,减少自己的私心和贪欲,不以自我为中心。要从自己的内在实际出发产生欲求,不要过度地追求财富。不贵难得之祸,一定要追求人性的完美和真正的人生价值,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即使有很大的功劳,也不要认为所有的成绩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正是有了这种修养,人们才更加不会忘记你的付出和功劳。知足常足,懂得知足,并且经常处于满足之中。但是这种满足是要不断进取的,在抵御一切诱惑的前提下,要有为人民谋取更多幸福的心态,为了人民幸福不断努力。无为而治,要以“有为”为目的,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而竭尽所能。再次,《道德经》的廉政思想对当代的启示在于:戒除贪欲是政府官员廉洁执政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约束是政府官员廉洁执政的关键;在精神境界上,提高自己道德修养是政府官员廉洁执政的核心。总而言之,如果政府官员能够以勤俭节约为快乐,做到戒除贪欲,廉洁执政,那么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人民群众的生活会更加幸福。

二、《道德经》中的廉政智慧

老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廉政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里面。这部著作虽然很少有廉洁、廉政这样的文字出现,但蕴含丰富的廉政文化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重名利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道德经》第十九章提到的内容,意思是把自然朴素的本质表现出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减少自己的私心,节制自己的欲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老子认为,理想的政治家在面对外在诱惑时,要做到“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林语堂说“‘腹’指内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觉世界”。老子让人放弃追逐物欲的外在自我,持守内在自我的虚、静状态,这也是人生的本然状态。众人纵情声色、名利,而我独甘守淡泊,与道为养。老子给“寡欲”找到了哲学上的依据:“大道”。 老子说:“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三十四章》)这里的“不辞”是种担当,而“不有”“不为主”则是“寡欲”的境界;有功而不居功,以此来消解主政者的占有欲与支配欲。贪赃枉法,从个人层面上来讲是毁身,从家庭层面上来讲是毁家,从国家和军队层面上来讲是毁国毁军,历来为国法军纪和道德舆论所不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是《道德经》第三章的内容,就是说如果不对于有才华的人有那么多的恭维,人民就不会去争抢这个头衔;如果对于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那么看重,那就不会有人想要去偷窃这样珍贵的东西,更不会有偷窃者出现;当对于名利不再看重时,贪污腐败也就不会再出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人民怎样能生活得更加幸福,而不是自身会得到多少财富。

(1)少私寡欲 。对于执政者来说,“少私寡欲”是必须要做到的。一旦不能处理好自己的私心和欲望,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所以正确处理自己的私心和欲望是解决腐败问题之根本,也是《道德经》中教给我们的廉政智慧。

人从有了自己意识的那一刻开始,私心就会出现在他的意识当中。一个执政者,虽然是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但也是一个正常人,只要是正常人都会有自己的私心,只要这样的私心不会损害到国家、社会、人民的正当利益,我们老百姓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可以肯定的是,有很多的执政者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无私奉献的,他们愿意这样做,但是我们不能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执政者、要求每一个人。老子《道德经》中提到的少私就是要承认人性中的私心,在自己可以承认私心、面对私心、正视私心的基础上,不断减少自己的私心、不断克制自己的私心,为了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不断努力奋斗。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官员过度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亲人谋取利益,通过关系帮朋友安排工作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私心,这样的行为是不能被社会认可的。

《道德经》第九章中“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黄金美玉堆满室内,没有办法能守护它。如果不能守住的话富贵而骄,富贵从而骄傲地自遗其咎,自毁掉前程而自食其果。欲望是罪恶的源头,寡欲是预防与远离灾祸的最佳方案。《道德经》第十二章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色”“五音”“五味”“无度畋猎”“难得之货”这些东西无时不在诱惑人们,而不加节制地追求会导致“目盲”“耳聋”“口爽”“心狂”“行妨”等不良结果。老子呼吁人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抱朴即为守真,寡欲则可乐生。质朴、寡欲是老子提倡的一种理想人生状态。“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这是《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的知止思想。初始时的制度必须要有所名分,有了名正言顺的章法之后,也要懂得适可而止,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就不会有陷于危险的境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告诉我们,只要是人就会有自己的私心,有私心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们要做的不是让私心不存在,而是要通过努力不断地使私心变少,才能有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2)不贵难得之货 。贪官追求的是那些物质上的东西,可能是财富,可能是头衔,那些都是身外之物,是我们出生时带不来,离开时也带不走的东西。对于人民,要让人民吃饱穿暖,不去争夺一些外在的名利,拥有健康的体魄,谦虚谨慎、安居乐业。《道德经》中的思想告诉我们,为人一定要追求人性的完美和真正的人生价值,而不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作为政府官员,就是要通过努力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当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国家蓬勃发展之时,政府官员的人生价值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即使没有富贵的生活或者他人的恭维,人民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就是政府官员最大的财富。仔细想想,当你得到一个很高的头衔,周围人对你的恭维和夸奖都是真心实意的吗?当你拥有了财富, 不断地想要拥有更多的财富时,你就真正感到快乐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你追求的都是物质上的富足,而这种追求一旦变成贪欲,后果不堪设想。真正的富足是精神上的富足,就像《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对于珍贵的东西不那么看重时,就不会有人想去偷窃它,所以,当政府官员不再看重物质条件时,也就不会去追逐名利,更不会走到腐败的境地。

2.不居功名

(1)知足常足。在利益面前,知足常足是非常具体地要求我们做出的一种姿态。对于满足,经常会出现两种状态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是永远觉得不满足,不管得到什么都会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更好的或者别人得到的都比自己的好;另一种是总是觉得很满足,自己一直处在于一种满足的状态中,也就是我们说的“常足”的状态。做到清正廉洁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做到清正廉洁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知足常足的心态。有知足常足的心态是好的,但要注意不要走向极端,不要因为知足而变得不思进取。知足常足是一种既要知足,又要为了人民谋幸福而不断进取,在思想上,要同时具备知足和不知足的状态。知足常足首先要我们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将现在得到的东西和以前没有得到时候的状态做一个正面的比较,通过比较产生一种满足感,并且这种满足感是持久的。而这种比较并不是无休止的,和别人进行无休止的比较会慢慢陷入不知足当中去。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状态是,通过知足获得快乐,但是为人民谋幸福,也要不知足的心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幸福、更多的快乐的生活。

领导干部做到“寡欲”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要做到知足常足,但做到这些是不足够的,我们需要衍生出一种文化,知足常足的文化。当我们生活的社会有这样的文化时,社会会更加和谐,人民也会更加幸福。倡导知足常足的文化理念在廉政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需要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当社会的需要不断增加的时候,社会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也在不断增长,此时如果人人都想着先去满足自己的需要,是非常不利于社会和谐的。领导干部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容易先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说领导干部首先不要去想着满足自己,懂得知足常足,通过努力去营造知足常足的文化背景,为了人民幸福不断地进取。

(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很多官员的确对于工作认真负责,为了人民付出很多的努力,这样的官员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如果他们能够虚心面对自己的成绩,不把自己的付出看得那么重要,那么他们一定会在工作中大有作为,并且愿意奉献自己的一生为人民的幸福不断努力。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官员认为自己是所有成绩的创造者,认为自己有很大的功劳,当贪欲出现的时候,他们觉得贪一点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自己做出了很大贡献,这就是贪官普遍的想法。“生而不为,为而不恃”,就是即使你创造了很多的成绩,也不应认为这些成绩都是自己创造的,即使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也不要过分地夸耀自己,正因为你的这种修养,你的所有功绩都不会被人遗忘。做人要谦虚谨慎,做官更是要面对成绩不自满,对于一切名利不能看得太重。“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是《道德经》第九章的内容,告诉我们待人处事要知道适可而止,不要因为自己有了一些财富和名声就骄傲自满,财富本身不是灾祸,当一个人面对财富展现出的贪欲才是真正的灾祸。当一个人因为财富变得喜欢夸耀自己的功绩、变得傲慢时,就给自己留下了祸患。所以,政府官员一定要正确面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虽然做了很多,取得很多功绩,但是不能把功绩据为己有,不骄傲、不自满,功成名就也低调做人、踏实做事,人们绝对不会忘记你的付出和努力。

(3)甘于居下。“上善若水”是《道德经》第八章的内容,老子认为水是天下最大的善性,水能够滋养世间的万物,造福百姓,但是从来没有争夺过任何的名和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让万物得到它的利益,但是从来不和万物发生冲突,所以水是最接近于道的。水能够“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能“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于下。老子想要通过水的滋养万物、包容一切来告诉后人要像水一样清廉、谦虚、自律,避高趋下。如果说一个人像水一样,那就是对于他最好的称赞了,特别是对于诱惑无处不在的今天,政府官员更应该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面对四面八方的诱惑,能够坚守住自己清正廉洁之心。作为一名官员,一定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绝对不做违反原则的事情;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直接说“不”,不给自己做违规事情的可能;要有为人、为官的豁达和谦逊,做到像水一样清廉、透明。作为一名政府官员,一定要公平、公正、不自私,不为取得任何的功绩而骄傲自满,像水一样滋养万物却从不争任何名利。

3.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也是老子的政治核心。“无为”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建立在“为”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想境界,第二种是不妄为。在当代社会,“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尤其重要的,怎样做到不妄为是我们最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腐败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官员的妄为,有时候一件事情可能很小,要通过很多部门的审批,但是因为可能有人为干涉,导致一些掌握权力的人滋生腐败现象出现的几率变得更大。当领导干部的权力过大的时候,很可能使其妄为,从中获利,最终导致腐败。

(1)“无为”。首先,“无为”和消极的无所作为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不妄为的意思。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最终达到对于社会和人民有益。其次,“无为”最终会变成“无不为”,如果随意妄为的话,是绝对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老子“无为”政治是基于对社会自治的认同,老子相信群众能够自我治理。老子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对社会自治能力充满信心。但这里老子所谓的社会自治,不等于无政府主义,它只是要求政府少干预、少贪欲,给人民自治的合理空间,或者我们可以说老子的社会自治是建立在其有限政府思想框架下的。

(2)“有为”

“无为”的目标是达到“无不治”“无所不为”的效能建设。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老子的“无为”实质是主张以极小的行政成本来换取极高的行政效果,也就是老子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为了实现政府的高效运作,老子提出了一些施政的具体思路。如果要做到不妄为,那么就要“有为”。领导干部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利用最少的资源将人民的利益最大化,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且领导干部还要在工作中给下属很多的指导,有些时候,领导干部就是下属学习的榜样。对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人来说,每天就是做好领导分配下来的工作,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如果他们能够把提升自己的能力看得很重要的话,就可以让下属学习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做到“有为”,从而就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能够更加突出政府官员服务者的身份。

(3)依法治国。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规章制度,依照制度办事可以让社会有一定的秩序。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反腐的法律制度,对反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有权力部门官员的日常工作,法律制度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约束,使他们不会随意使用自己的权利去为自己或者亲人谋取利益,也不会导致官员权利的无限扩张。制定法律制度是政府工作的进一步升华,让政府官员从一些琐事之中脱离出来,一切按照规章制度来落实。政府“无为而治”体现在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程度上,制度能够很好地起到约束作用,可以使社会向更加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道德经》中廉政思想的重要意义

《道德经》在廉政建设和治国理政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闪耀出许多思想的精华,具有跨时空的意义,不因历史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汲取《道德经》中廉政思想,丰富我们反腐倡廉思想,对于我们廉政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正确处理私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就是这种没有止境的欲望导致了腐败的出现。当一些政府官员为自己获得的一些私利而沾沾自喜时,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踏出了道德的边缘,而后也要为自己错误的行为“买单”。老子告诫人们产生欲求一定要从自己内在实际出发,懂得分辨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不要只是去追求无限的身外之物。

《道德经》中提到的“少私寡欲”就是希望政府官员减少自己的私心,降低自己的欲望。人性中产生私欲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正确处理私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就可能会伤害到他人,过分追求自己的私欲最终会伤人伤己。正确处理私欲就是老子思想中的少私寡欲,能做到少私寡欲,将自己的私欲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即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而奋斗。老子呼吁主政者要关注百姓生存状态,对民慈爱。他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二十七章》)主政者要对百姓冷暖感同身受,做到“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不压,是以不厌”。(《七十二章》)

2.自我清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自我清廉的重要性 。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应该是政府官员具备的素质,有了很好的成绩不要张扬,谦虚、低调地做人,更不要去嫉妒别人通过努力得到的成绩,因为任何的成绩都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去获得,这个世界上没有捷径可以走。一个人当私欲产生的时候,心里也一定会有自律出现,这时候如果自律能够打败私欲,那么就可以拥有淡泊名利的胸怀,结果就能做到自我清廉,就一定值得祖国和人民信任。自我清廉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最了解,能够坚定地保持自我清廉的人,是政府官员的最好人选。

(2)在实际中加强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是指一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学习、磨炼,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自我塑造的过程,是个人道德修养能力培养的过程。道德修养是可以净化人的精神境界的,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对政府官员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道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绝对不能触碰,坚决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就能够很好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3)自我清廉在社会中的作用。反腐不是一个我们去歌颂廉洁的方式,想要从根本上反腐就要从自身做起,自我清廉在此时就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在当代社会,廉洁是政府官员应该做到的,但是执行起来特别困难。如何做到让人民群众相信自己,首先自己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清正廉洁,要有打败内心私欲的勇气,才能够让他人相信自己,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作为政府官员,就是要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不断努力,当自己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出现在眼前时,自我清廉的人会严于律己,为了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幸福不断努力,所以说自我清廉在社会和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道德经》中廉政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道德经》在历经沧桑之后得以保存下来,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治国思想,其中的廉政思想内涵也极为丰富,至今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当代进行廉政文化建设有着非常深刻的启示。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般众生是不断地在追名逐利,而老子他就提出一个问题来:“名与身孰亲”。你的名声、虚名跟你的生命,哪一个对你重要呢?是生命重要,还是这些虚名比较重要?所以,老子就告诉我们,一般人都是一直想要出人头地、想要出名。问题是,这些名,你是真正实至名归,还是说你只是要名而已。“身与货孰多”,你的生命比较贵重,还是那些金银财宝比较重要?老子对于世间这些做出一个结论,“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那些很喜欢世间名利的人,一定要付出很大、很大的代价。“多藏必厚亡”,在名、利,尤其是财物方面,什么国宝、珍宝,一直希望越来越多。如果这样的话,你的生命很快就会丧失掉!虽厚也是死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知足的话,那么就可以常乐,而不会遭受很多的侮辱。人到无求品自高嘛!如果能够知道满足,适可而止,这样的话,你不会一直在无穷地去追逐那些钱财。这里不是说钱不好,而是我们要善于运用它。我们要把人生的目的、意义找出来,然后再善于运用这些钱,而不是把它当做目的。所以,能够“知足”就“不辱”。“知止不殆”,那就可以长久。因为你有这种生命意义、生命方向,你的生命意义就可以发挥出来,它就可以长久。

1.戒掉贪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提到了这个内容,一个普通人如果产生贪欲,就会做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情;一个政府官员如果产生贪欲,清廉做官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情节严重还会触犯法律,把自己推到不可挽回的境地。从古至今,很多的祸患都是由贪欲引起的。政府官员一定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骗而做出让自己悔恨终生的事情。官员一旦腐败,不仅败坏了社会良好的风气,也会让人民群众大失所望,对政府失去了原本该有的信任感。所以,戒掉贪欲,可以让政府官员提高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滋生清正廉洁的思想。

在贪欲刚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应该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就是这样错误的想法让自己从占一点点小便宜开始迷失自己。与此同时,自律也是人本身就具备的。如果在贪欲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能够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且用自律的能力去抵抗住它的诱惑,时刻敲响警钟,保持高度的警惕,坚守自己廉洁心,让它刚一出现就消失于无形之中,那么清正廉洁的观念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2.自我约束

其实,很多腐败的政府官员,他们在工作初期都是非常认真、艰苦奋斗的,在各自的领域里,恪尽职守,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人生的追求。但是自我约束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的,他们就是渐渐减少了对自己的约束,放松了对自己严格的要求,不再时刻告诫自己应该保持廉洁的操守,没有遏制住自己对眼前利益的渴望,最终让自己变成贪官,做出有损国家和人民的事情,也让自己和亲人悔恨终生。《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提到了“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就是说受到奖励和受到批评都会感到很惊恐,这就是荣辱观念太重的原因,政府官员如果把名利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那就会不顾一切地追逐名利,最终导致腐败,官员就应该宠辱不惊、低调谦虚,勇于对自己的约束。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约束对于所有的官员都是十分重要的。反腐不是用嘴说说就可以的,需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约束开始,要在内心坚持廉洁的操守,在思想中认识到自律的重要性,从本质上了解腐败会让自己悔恨终生。

廉洁最开始是一种思想观念,慢慢要变成自己必须坚持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让廉洁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就不会有贪小便宜的念头出现,自然而然也就不会去做贪婪腐败的事情了。《道德经》第十六章中提到了“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要按规矩来,不能破坏自然规则,不能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不能为了自己的私欲去牺牲人民的幸福。一个懂得自我约束的人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牺牲别人的利益,自然不会拿公家的一针一线,廉洁的自我操守会让他受益终生。

3.道德修养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和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内心的贪欲如果一直在左右自己的内心,腐败之事很可能依然会出现,那时候就为时已晚。道德修养能够净化人的精神境界,在人的恶念萌芽之时就让它消失于无形中,不会出现无法挽回的结果。也可以说,道德修养比法律法规更根本一些。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通过强制的手段制约人的行为,道德修养是通过精神层面的净化来对人进行提升,所以道德修养要比法律法规发挥的效果更长远一些。

《道德经》第八章中提到了“上善若水”,就是说像水一样的善就是最上等的善,那么最好的道德修养也就是像水一样的道德修养。自己的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水的谦虚、大度和从容都是政府官员要学习的,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的准则是应该遵循的,水的大度和清廉是官员必须做到的,为了成为一名有道德修养的官员而不断努力。并且,通过教育引导官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政府官员道德修养也是保证廉政的关键所在。

总之,通过对《道德经》中廉政思想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廉政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依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少私寡欲、知足常足还是无为而治,都能够体现老子廉政思想的无私精神。在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积极借鉴《道德经》中的廉政思想,政府官员能做到清正廉洁,整个社会就更加和谐,人民就更加幸福。广大政府官员要做到审视自己的内心状态,懂得正确处理私欲的方式;经常进行自我批判,看看自己是否有过分的欲求,要用自然朴素之心去代替想要进行欲求的行为;用知足常足的心态,努力成为更加严于律己、恪尽职守的人。在当代社会,将廉政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官员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道德修养,使之懂得自我约束,让廉洁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断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私心道德经道德修养
道德经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敬业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大公无私
文化三维
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