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汉谏大夫

2019-01-25

南都学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夫皇帝

涂 盛 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2488)

西汉统治者鉴于秦亡的历史教训之一在于刚愎拒谏,故非常重视谏言,且广开言路,群下也是闻风而谏。西汉处封建社会初期,官制设置与后世朝代比相对疏阔,尤其关于谏诤职掌的归属,并非简单归属于谏官,其他中央及地方官吏皆可向皇帝进言,甚至民间的声音也能够直达天听。如缇萦上书文帝言肉刑弊端,文帝为之反思并废除肉刑;武帝时期戾太子弄兵,群臣畏惧结舌不敢言其冤,壶关三老上书武帝直言其事,武帝为之开悟。在此时,谏官范围也比较广泛,诸大夫(包括光禄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等)、侍中、常侍、给事中、散骑、博士均有谏诤的职掌。其中谏大夫属于专职的谏官,专掌谏诤。

鉴于西汉时期谏官范围相对广泛,目前学界研究西汉谏官的内容相对较多,然而具体到谏大夫,尚未有单独研究谏大夫的著作或者论文,多数是在研究秦汉谏官、秦汉谏诤或者秦汉官制略有涉及。赵映诚《谏官与谏官制度》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谏官制度的专著。作者旁征博引,阐述了谏官制度发展脉络,论述各朝谏官的设立和谏官制度,关于西汉谏大夫的研究散见于各篇当中。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是目前最全面的研究谏议制度的专著。书中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谏议制度进行了比较翔实的研究。有关谏大夫的内容,可窥见于第二章“秦汉时期的谏议制度”中。安作璋、熊铁基先生在《秦汉官制史稿》罗列了光禄勋的属官包括谏大夫,但没有深入探讨,虽论述秦汉官吏的选任,但没有论述有关谏大夫的选任。直接涉及西汉谏大夫的论文目前尚未有,但其内容散见于以下诸篇论文:胡霄《“直臣”“佞臣”与西汉政治》,其中“直臣”大部分是谏臣,但此类谏臣范围比较广泛,并非将范围限定于谏大夫;赵启迪《春秋战国时期的谏诤制度》论述从原始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谏官的演变,尤其着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谏官研究;孔繁敏《论中国古代谏诤的几个问题》,主要论述古代谏诤不同时期主要历程及经验教训,其中揭示了谏诤的规律性问题;刘聪《古代谏官制度对专制皇权的制约作用》、张茂泽《中国古代谏诤观》、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都是从整体角度对古代谏议现象进行研究,在此过程当中,较少涉及谏官研究,更何况是对谏大夫的研究。

综上所述,学界前辈有关谏大夫相关内容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价值,但学界对于谏大夫的研究,总体来说比较薄弱,故谏大夫研究有很大的空间。他们论著部分内容可以作为本文的参考,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作为本文的借鉴。本文拟从谏大夫的沿革、设置、选任、职掌、兼官、转变等方面,对谏大夫做一个相对全面的研究。

一、西汉前谏官发展沿革

谏官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舜帝,舜帝时期有“纳言”一职。“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1]277纳言主要职责是“上言下达”“下言上达”。“下言上达”即与舜帝进言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可能对“上”的过失进行劝谏,从某种程度讲,纳言是谏官的雏形。

商朝已经设有“司过之士”。《吕氏春秋·自知》载:“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2]647《吕氏春秋》认为,人主很多情况下不能自知己之错误,但人主之错误又事关国家存亡安危,所以人主“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司过之士,顾名思义,即掌管人主过错的官员。故在商代,对人主的过错,司过之士可以向人主提出意见。可见,“司过之士”已初具谏官的职掌。

周朝设立“保氏”一职。“保氏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保氏掌谏王恶。”[1]1504《周礼注疏》卷十四对“地官保氏”的注释:“保者是保安之义,故使王谨慎其身而归于道;谏者以礼义正之文王,王有恶则谏之,故云掌谏王恶。”[1]1575可见,周“保氏”针对王“恶”而谏之,使王回归正确之道。但保氏只是兼职的谏官,除“掌谏王恶”外,保氏还要“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3]1010。

春秋战国时期,多国设立专职的谏官,这些谏官有的冠以“谏”字之名,有的则不是,但职责均是掌谏君恶,此时虽有专职谏官,但谏诤制度尚未确立。

齐国设有“大谏”之职。何为“大谏”?《管子·小匡》姜涛注:“大谏,谏官。”[4]186左言东《先秦职官表》云:“大谏,谏臣,掌谏国君。”[5]288管仲对大谏的解释为“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6]428。齐国的中央官制是在相的下面设立五个行政部门,具体有“大田”“大行”“大谏”“大司马”“大理”。鲍叔牙早年与管仲交好,后管仲辅佐公子纠,而鲍叔牙辅佐小白。小白即位后为齐桓公,本欲任命鲍叔牙为相,但鲍叔牙劝齐桓公任命仇敌管仲为相,而鲍叔牙却担任大谏,可见大谏的重要地位。

楚国设立“箴尹”之职。何为“箴尹”?“楚有箴尹之官,谏臣也。”[7]683左言东《先秦职官表》云:“箴尹,掌谏议。”[5]332

郑国设有“司直”之职。何为“司直”?左言东《先秦职官表》云:“司直,掌谏国君。”[5]249

赵国设有“司过”之职。何为“司过”?左言东《先秦职官表》云:“司过,掌谏议。”[5]373《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少,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8]180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在官制上以秦官制为基础参酌六国官制,创建秦朝一代的官制,初步建立谏诤制度,设立专职的谏官,即谏大夫。“秦置谏大夫,掌论议,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虽如此,秦朝并没有发挥谏诤制度的作用,而是把谏言当做“妖言”“诽谤”对待,谏大夫也如同虚设。

二、西汉时期谏大夫的设置

汉朝初立,“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9]36,形成布衣将相之局,刘邦、萧何等君臣治国水平不如秦始皇、李斯等君臣。即使至文景时期,所用大臣主要是与高祖打天下的一帮功臣或功臣之后,他们水平有限。另外,天下经秦末战乱和楚汉相争而疲惫不堪,急需休养生息,故汉初实行黄老“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国策,主张因循而不主张变革,此策对于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并未完全按照秦朝建章立制,往往根据实际情况斟酌损益,故汉初制度疏阔,“汉之初兴,承继大乱,兵不及戢,法度草创,略依秦制”[10]3555。综上两点,汉初极少兴革之事。而儒家好言兴革之事,名儒贾谊向文帝上言要求兴革修文治时,但文帝“廉让未皇也”。“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廉让未皇也。”[11]2225

武帝前及武帝早期,黄老思想大行其道,黄老人士受到重用。儒学与儒士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才华横溢的贾谊郁郁而终,“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11]2265。名儒陆贾虽有出使南越、平定诸吕之功,官位也止于大夫。儒学思想也没有得到上层的认可,统治思想为黄老思想。而谏大夫任用的对象为“名儒宿德”,既然儒学与儒士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为其“量身定做”的官位“谏大夫”就没有设置。

“在无为而治的国策下,产生以下三个后果。(一)农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政府对农民控制较松,许多农民为逃避赋税而脱离户籍,成为‘亡人’。(二)导致一些皇室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大商人的势力膨胀,有的甚至‘无人君礼’。(三)匈奴势力一天天扩大,直接关系西汉政权的生死存亡。所以西汉王朝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加强专制。”[12]303加强专制首要之事是转变治国思路,武帝所做的即是用儒学代替黄老之学作为统治思想。为什么儒家能够在百家拔得头筹?一方面,儒学本身含有加强中央集权所有的思想因素,如天道观、大一统思想;另一方面,儒学经过董仲舒等人的添附改造,使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完整理论。

武帝时期大规模修文治,“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11]212。言文治兴革之事,儒家比较在行,诸家皆无法与其相比。综上两点原因,武帝时期儒学和儒士受到重视,“名儒宿德”之官位有必要设置,故谏大夫应运而设。《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11]727其职责主要是“掌议论以及诏令所使”。

谏大夫属郎中令(光禄勋)属官。“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11]727“郎中令实为皇帝的顾问参议、宿卫侍从以及传达招待等官员的总首领,或者说是宫内的总管。由于光禄勋总领宫内一切,所以属官多,机构庞大。”[13]107-108谏大夫掌议论,为皇帝的顾问参议,故将其隶属于郎中令。

三、西汉时期谏大夫的选任

汉承秦制,选官制度在秦制上有所继承和创新。“汉代,选官制度有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荐举、考试、任子、纳赀等方式。”[13]800具体到谏大夫的选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包括察举、皇帝征聘、大臣举荐、正常官吏升迁及皇帝直接除拜。

(一)察举

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与文学(通常指经学)、明经、明法等,汉代察举大致不出四科”[13]804,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10]3559西汉谏大夫选任目标是“名儒硕德”,具体到谏大夫的察举,为四科中第一科“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盖宽饶“明经”、何武“治《易》”、孔光“经学尤明”、楼护“学经传”,均为“明儒硕德”[13]804。故盖宽饶被举方正、太仆王音举何武贤良方正、光禄勋匡衡举孔光方正、平阿侯王谭举楼护方正。谏大夫作为“比八百石”的官员,在皇帝周围从容议论,虽秩禄不高,但前景广阔,虽“无员”,但不轻授。往往在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方正之后,天子有可能要进行策试,所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天子亲览其策,而第其高下[13]827。如盖宽饶“对策高第”、何武“征对策”,经过天子策试后方为谏大夫。孔光、楼护是否经过天子的策试,史无明载,只能付之阙如。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11]3243

(何)武诣博士受业,治《易》。……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征对策,拜为谏大夫。[11]3482

(孔光)经学尤明,年未二十,举为议郎。光禄勋匡衡举光方正,为谏大夫。[11]3353

(楼护)学经传,为京兆吏数年,甚得名誉。……平阿侯举护方正,为谏大夫。[11]3707

(二)皇帝征聘

皇帝有时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13]819。从中可见,征聘对象要求为“有名望品学兼优”,而谏大夫任职要求是“明儒硕德”,两者要求类似,谏大夫任职资格符合征聘的对象要求,故皇帝往往征聘某人为谏大夫。西汉对谏大夫的征聘多数是针对去职的官员(因为在职官员可以通过正常的升迁途径),少数情况是针对在职的官员。这些官员初仕时,儒学功底非常深厚,如“召信臣以明经甲科为郎”“贡禹以明经洁行征为博士”“鲍宣好学明经为县乡啬夫”“孙宝以明经为郡吏”。

官员去职原因很多,如请辞而免、权力斗争而免、有病免、坐免(坐灾害免、坐滥刑免、坐选举不实免等)、乞骸骨而免等。由于各种原因,如新皇继位、大的灾异、大的人事变动、他人举荐等,汉廷往往要起用去职的官员。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一定直接授予“有印绶”实职,而往往授予谏大夫这种“无员”的散官,作为中间过渡考察阶段,根据其后的表现再决定是否予以升迁。

召信臣为零陵太守之后,病归;贡禹为河南令后,因职事为府官所责而主动去官;鲍宣迁豫州牧后被丞相司直郭钦奏免;孙宝为京兆尹三年,因淳于长败而坐免官。上述官员都是在去职后,皇帝征其为谏大夫。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举高第,迁上蔡长。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为谏大夫。[11]3641

贡禹字少翁,琅邪人也。以明经洁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遂去官。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11]3069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好学明经,为县乡啬夫…迁豫州牧。岁余,丞相司直郭钦奏……宣坐免。归家数月,复征为谏大夫。[11]3086

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宝为京兆尹三岁,京师称之。会淳于长败,宝与萧育等皆坐免官。……哀帝即位,征宝为谏大夫。[11]3257

有时候皇帝征聘谏大夫是针对在职的官员,如魏相担任扬州刺史两年后,皇帝征其为谏大夫,但此种情形甚少。

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学《易》……复有诏守茂陵令,迁杨州刺史。考案郡国守相,多所贬退。……居部二岁,征为谏大夫。[11]3134

(三)大臣举荐

察举实际上是一种由下向上的推荐,大臣举荐也是一种由下向上的推荐。其差别在于,“察举是由上向下规定科目、人数以及被举者的条件等”[13]816。而大臣举荐是大臣觉察某人有某能,直接向皇帝推荐,这种推荐可以是应皇帝之邀,或者大臣主动向皇帝推荐,没有科目、人数、被举者条件限制。皇帝可以随时要求大臣举荐,大臣也可以随时向皇帝举荐,但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里。

车骑将军王舜称赞云敞收葬其师吴章之义举,向皇帝举荐其为“中郎谏大夫”;车骑将军许嘉因甘延寿“善骑射、材力高”而向皇帝举荐其为“郎中谏大夫”;光禄勋匡衡向皇帝举荐王骏有“专对材”,故皇帝迁其为谏大夫;鲍宣作为大司空何武的西曹掾,何武非常敬重之,并向皇帝推荐为谏大夫。

云敞字幼孺,平陵人也。师事同县吴章,章治《尚书经》为博士。……敞时为大司徒掾,自劾吴章弟子,收抱章尸归,棺敛葬之,京师称焉。车骑将军王舜高其志节,比之栾布,表奏以为掾,荐为中郎谏大夫。[11]2928

甘延寿字君况,北地郁郅人也。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投石拔距绝于等伦。尝超逾羽林亭楼,由是迁为郎。试弁,为期门。以材力爱幸。稍迁至辽东太守,免官。车骑将军许嘉荐延寿为郎中谏大夫,使西域都护骑都尉。[11]3007

(王)骏以孝廉为郎。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光禄勋匡衡亦举骏有专对材,迁谏大夫,使责淮阳宪王。[11]3066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大司马、卫将军王商辟宣,荐为议郎,后以病去。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甚敬重焉,荐宣为谏大夫,迁豫州牧。[11]3086

(四)正常官吏升迁

“一般来说,考课为‘最’、为‘高第’者,均能得到升迁。或因考课为最,或以积劳为功,皆循序而升,对于有特异才能或者功劳显著者,则往往实行超迁。”[13]896-897

低级官吏可以以功劳而升迁至谏大夫。杜延年“以校尉将南阳士击益州”,杜缓“以校尉从蒲类将军击匈奴”,皆有军功。校尉为比六百石官员,战斗归来“还为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可见秩有提升,且谏大夫常伴君前,比校尉更有发展前途。

延年字幼公,亦明法律。昭帝初立,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延年三公子,吏材有余,补军司空。始元四年,益州蛮夷反,延年以校尉将南阳士击益州,还,为谏大夫。[11]2662

(杜)缓少为郎,本始中以校尉从蒲类将军击匈奴,还为谏大夫。[11]2666

另外,谏大夫亦可由低级官员“循序而升”。博士可以升迁至谏大夫,“博士入平尚书,出部刺史、诸侯相,次转谏大夫”[14]129。薛广德即由博士升迁为谏大夫。议郎亦可升迁至谏大夫。议郎秩比六百石,选议郎多为明经文学之士,职掌议论和诏令所使,与谏大夫类似。如要升迁,则起码升迁至比八百石的秩,加上职位类似,则议郎升为谏大夫实属循序而升。孙宝、班斿即由议郎升迁为谏大夫。

薛广德字长卿,沛郡相人也。以《鲁诗》教授楚国,龚胜、舍师事焉。萧望之为御史大夫,除广德为属,数与论议,器之,荐广德经行宜充本朝。为博士,论石渠,迁谏大夫。[11]3047

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忠闻之,甚惭,上书荐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大夫。[11]3257

(班)斿博学有俊材,左将军丹举贤良方正,以对策为议郎,迁谏大夫(迁除)。[11]4203

(五)皇帝直接除拜

封建时代,皇帝为最高主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父天母地,为天下主”[14]174。集大权于一身,掌握国家最高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权,以及群臣吏民生杀予夺的权力,自然也包括用人权。皇帝权力虽大,却制约甚少,杜周“专以人主意指为狱”,认为“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11]2659。在用人上,皇帝经常凭个人喜怒爱好而用人,群下往往为了升迁而迎合皇帝。故太史公发出“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的感慨,指出当官最应与皇帝“遇合”。皇帝在接触低级官吏过程当中,如果该官吏应对合乎皇帝心意或者皇帝觉得其有才能,皇帝就可直接将其由低级的官位擢为谏大夫,也就是说皇帝直接除拜谏大夫。

终军曾因上书言事合武帝之意,被拜为谒者给事中。武帝时,匈奴为汉朝劲敌,汉初经常侵扰汉朝边疆,杀戮边疆吏民,抢夺边疆财产。武帝前,汉朝采取和亲政策,但匈奴对汉朝边疆的骚扰始终不断。到武帝时,国富兵强,对匈奴采取大张旗鼓的讨伐政策。终军主动请缨要求出使匈奴,出发前将“画匈奴单于吉凶之状”告之武帝,武帝奇之,直接将终军由谒者给事中擢为谏大夫。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11]2814-2820

蔡千秋为郎官时,受到宣帝召见,宣帝面见时讲《谷梁》,宣帝善之,故将其由郎擢为谏大夫给事中。刘辅作为宗室,在担任襄贲令时,上书成帝言得失,得到成帝的召见,成帝对其才华非常欣赏,将其由襄贲令擢为谏大夫。

时(蔡)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谷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11]3618

刘辅,河间宗室人也。举孝廉,为襄贲令。上书言得失,召见,上美其材,擢为谏大夫。[11]3251

武帝擢终军为谏大夫、宣帝擢蔡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成帝擢刘辅为谏大夫;虽出于皇帝个人除拜,但终归因被擢人有才干,皇帝才予以提拔。但哀帝“立拜光两兄子为谏大夫常侍”,完全出于宠爱幸臣董贤的个人喜怒。孔光本明哲保身之辈,深知哀帝欲其尊宠董贤,故当董贤拜访时“送迎甚谨,不敢以宾客钧敌之礼”,哀帝闻之高兴,“立拜光两兄子为谏大夫常侍”,体现出某种情形下皇帝除拜谏大夫的随意性。

四、西汉时期谏大夫的职掌

许慎《说文解字》:“谏,证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云:“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也。”《白虎通》记曰:“谏者,间也,更也,是非相间,革更其行也。”故谏就是指劝谏他人,更正其失误。谏大夫长伴君前,大夫前面冠以“谏”,说明这种议论主要是劝谏皇帝,匡正得失。这些劝谏包括方方面面,主要有进言君主日常个人生活、进言朝廷军国大事、进言君主和朝廷的赏罚等。这种进言可以是谏大夫根据自己的职掌“掌议论”而主动进言,或者根据皇帝的要求进言。另外,谏大夫还有衍生职掌,既然谏大夫可以向皇帝进言得失,且这种进言得失没有范围限制,自然皇帝的用人也在言得失范围内,某官好坏、皇帝用人是否得当谏大夫亦可言及,故衍生出举荐人才的职掌,但人才选用与否,最终还在皇帝的决策。另外,皇帝为九五至尊,掌握最高权力,言出法随,掌握最多的财富和庞大的后宫,其位为世人所垂涎,有觊觎之心者甚众。谏大夫言得失,对周围发生危害统治秩序或对皇帝不利的情况,也可向皇帝汇报,这就是“上变事”。

除掌议论外,还有“诏令所使”的职掌,谏大夫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有时要接受皇帝的临时差遣,行使皇帝授予的职权。皇帝的差遣往往多种多样,包括巡视、出使、参与廷议等。巡视或出使的任务可能是综合多项任务,也有可能是单项任务,出行的地点有可能是某个地方、某几个地方,甚至全国范围。由于临时差遣不定,故谏大夫的职掌根据差遣任务不同也就变得具体而广泛。谏大夫有时按照皇帝的要求参与廷议,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等高级官员一起议论,单独或者共同形成意见,上奏皇帝,供皇帝决策使用。

(一)言君主得失

谏大夫作为言官,主要职责是进谏皇帝,匡正得失。皇帝的得失包括方方面面,有公有私,有大有小,并无一定规律,所以谏大夫的进言也没有规律,目前从史料能够看到有以下内容。

1.谏节俭奉公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古者宫室有制’……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令太仆减食谷马,水衡减食肉兽,省宜春、下苑以与贫民,又罢角抵诸戏及齐三服官。”[11]3069-3073贡禹按照元帝的“虚己问以政事”进言,要求皇帝的私生活简朴有制,元帝从之。

2.谏立后

“刘辅……擢为谏大夫。会成帝欲立赵婕妤为皇后,先下诏封婕妤父临为列侯。辅上书言:‘……今乃触情纵欲,倾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惑莫大焉……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自念得以同姓拔擢,尸禄不忠,污辱谏争之官,不敢不尽死,唯陛下深察。’书奏,上使侍御史收缚辅,系掖庭秘狱,群臣莫知其故。”[11]3252谏大夫刘辅认为赵婕妤为“卑贱之女”,不应母仪天下而被立为皇后,向皇帝进言劝阻,却因言取祸,皇帝将其逮捕。

3.谏封爵

“其夏,黄雾四塞终日。天子(成帝)以问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对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也,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非高祖之约,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11]4017成帝封外戚为侯,天象产生异常,成帝主动向谏大夫、博士等问询,谏大夫进言是由于违背高祖之约,无功而封外戚为侯所导致,劝谏成帝撤销外戚封侯。

4.谏刑罚

“(宣帝)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书中二千石。时,执金吾议,以为宽饶指意欲求禅,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愍伤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11]3247盖宽饶因言触犯宣帝,宣帝下其书廷议,谏大夫郑昌劝皇帝放过盖宽饶,而皇帝不听,将盖宽饶下狱。

5.谏立太子

“毋将隆字君房……迁谏大夫。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填万方。’其后上竟立定陶王为太子,隆迁翼州牧、颍川太守。”[11]3264成帝末年,没有继嗣,毋将隆劝成帝征弟之子定陶王来京师,以备太子人选。

6.谏兴礼制

“至宣帝时,琅邪王吉为谏大夫,又上疏言:‘……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凿,各取一切。是以诈伪萌生,刑罚无极,质朴日消,恩爱浸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非空言也。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上不纳其言,吉以病去。”[11]1033王吉认为吏治败坏,风俗日下,皆因没有礼制的缘故,要求皇帝与大臣“述旧礼,明王制”以达到风俗日淳,国家大治。

7.谏勿宠幸外戚、幸臣

“(鲍宣)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常上书谏争,其言少文多实。是时,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封爵亲属,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丁、傅子弟并进,董贤贵幸,宣以谏大夫从其后,上书谏。”[11]3087丁、傅因外戚而进,董贤因宠幸而进,都是无功无德而居大位,故鲍宣上书谏言,劝皇帝不要宠幸外戚、幸臣,并请退其位。

(二)言君主得失之衍生职掌

1.举荐人才

谏大夫举荐人才,有多种形式,有应皇帝之举人才诏而举荐人才。张勃担任散骑、谏大夫时,应元帝要求举茂才之诏,举太官献丞陈汤。

(张勃)为散骑、谏大夫。元帝初即位,诏列侯举茂材,勃举太官献丞陈汤。汤有罪,勃坐削户二百,会薨,故赐谥曰缪侯。后汤立功西域,世以勃为知人。[11]2654

可在主动进言过程当中举荐人才。彭宣作为名臣,曾经向哀帝进言不要任用“丁、傅”外戚,得罪权贵,被哀帝罢免。谏大夫鲍宣多次向皇帝举荐鲍宣,尤其在发生日食时,彭宣以言灾异的方式,再度向皇帝举荐,最后哀帝召鲍宣为光禄大夫。黄霸担任丞相长史时,在议武帝宗庙事时,因赞同夏侯胜的意见,而此意见与诏书意旨相左,故黄霸与夏侯胜因非议诏书而大不敬被下狱。狱中,黄霸从夏侯胜受《尚书》,在狱中相处时,夏侯胜深知黄霸之能,出狱后向皇帝举荐黄霸,皇帝擢霸为扬州刺史。

(彭)宣罢数岁,谏大夫鲍宣数荐宣。会元寿元年正月朔日蚀,鲍宣复言,上乃召宣为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封长平侯。[11]3052

会宣帝即位……(黄霸)守丞相长史,坐公卿大议廷中知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大不敬,霸阿从不举劾,皆下廷尉,系狱当死。霸因从胜受《尚书》狱中……胜出,复为谏大夫,令左冯翊宋畸举霸贤良。胜又口荐霸于上,上擢霸为扬州刺史。[11]3629

亦可在皇帝引见过程当中举荐人才。龚胜在何武、阎崇举荐下,哀帝征其为谏大夫,在皇帝引见过程中,龚胜向皇帝举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皇帝均同意予以征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龚)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引见,胜荐龚舍及亢父宁寿、济阴侯嘉,有诏皆征……龚舍、侯嘉至,皆为谏大夫,宁寿称疾不至。[3]3080

2.上变事

变事主要是指国内突然发生重大事情,严重危害统治秩序或者皇帝之位,需要紧急处理,百官吏民可以直接向皇帝进呈公文报告,即上变事。谏大夫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对于危害统治秩序或者皇帝之位的紧急事件,往往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所谓“以闻”。左将军上官桀父子等与盖主、燕王谋,将诛杀大将军霍光,废昭帝,并立燕王为皇帝。此邪谋由谏大夫延年向皇帝和霍光汇报,阴谋篡位之人均伏法。

左将军安阳侯桀、票骑将军桑乐侯安、御史大夫桑弘羊皆数以邪枉干辅政,大将军不听,而怀怨望,与燕王通谋,置驿往来相约结。燕王遣寿西长、孙纵之等赂遗长公主、丁外人、谒者杜延年、大将军长史公孙遗等,交通私书,共谋令长公主置酒,伏兵杀大将军光,征立燕王为天子,大逆毋道。故稻田使者燕仓先发觉,以告大司农敞,敞告谏大夫延年,延年以闻。[11]226-227

延年以校尉将南阳士击益州,还,为谏大夫。左将军上官桀父子与盖主、燕王谋为逆乱。假稻田使者燕仓知其谋,以告大司农杨敞。敝惶惧,移病,以语延年。延年以闻,桀等伏辜。[11]2662

(三)诏令所使

1.执行皇帝的私人任务

皇家私事甚多,这种派遣的内容广泛。如事神仙、制神药以求皇帝延年益寿,兴土木以供皇帝巡幸,伺候皇室家庭人员等。

“宣帝时,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于是遣谏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11]1250宣帝选谏大夫王褒求益州之神。

“擢褒为谏大夫。其后太子体不安,苦忽忽善忘,不乐。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11]2829太子身体差,心情不好,派谏大夫伺候太子,诵读文章以娱太子,调节其心情和身体。

2.执行专项公务

这些专项任务各有不同,有的只是办理一项专门的事项,有的是多项事项。奉命而出,事毕还朝。

“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谕王、王太后入朝,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决。”[11]3854武帝派谏大夫终军出使南粤,劝说南粤王、王太后入朝。

“鸿嘉元年春二月,方春生长时,临遣谏大夫理等举三辅、三河、弘农冤狱。”[4]315成帝派谏大夫理等在三辅、三河、弘农平反冤狱。

“秋,关东大水,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壶口、五阮关者,勿苛留。遣谏大夫博士分行视。”[11]313成帝派谏大夫、博士巡视因关东大水而出现的流民。

“莽惶惧不能食,昼夜抱孺子告祷郊庙,放《大诰》作策,遣谏大夫桓谭等班于天下,谕以摄位当反政孺子之意。”[11]4087王莽派谏大夫桓谭等宣谕天下,说明并无夺刘氏天下的野心,终究会将皇位传给孺子。

“遣谏大夫行三辅,举籍吏民,以元寿二年仓卒时横赋敛者,偿其直。”[11]349平帝(实际是王莽)派谏大夫巡行三辅,因朝廷在元寿二年仓促之间多敛收民间的财产,谏大夫代表朝廷赔偿吏民的损失。

“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莽白太后,使九卿策赠以太师、博山侯印绶,赐乘舆、秘器、金钱、杂帛。少府供张,谏大夫持节与谒者二人使护丧事,博士护行礼。”[11]3364对于名臣孔光的去世,谏大夫持节代表天子护丧,以视对名臣的优恤。

以上事项都是单项,也有办理多项事务的。如元帝诏曰:“朕承先帝之休烈,夙夜栗栗,惧不克任。间者阴阳不调,五行失序,百姓饥馑。惟蒸庶之失业,临遣谏大夫博士赏等二十一人循行天下、存问耆老鳏寡孤独乏困失职之人,举茂材特立之士。”[11]295谏大夫与博士既代表皇帝巡视天下,存问耆老鳏寡孤独乏困失职之人,并且还要发现和举荐人才,这是一项综合的任务。

(四)参与廷议

在汉代,凡遇到重大问题,君主都会下廷议,以求集思广益。“集议:又称‘杂议’‘廷议’‘朝议’,是汉代帝王把需要决策的军政要事交给百官公卿讨论,让百官充分发表自己政治见解的政治参与活动。汉代依所议内容、范围、场所以及历史阶段的不同,可分为廷议、朝议、中外朝议、二府议、三府议、有司议和专题会议等类型。汉代凡是立君、立储、宗庙、祭祀、典礼、分封、爵赏、法制、边事、大臣罪狱等一切军国大政几乎都是集议的内容,参议人员,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集思广益,为皇帝决策提供依据。”[15]汉代廷议范围比较广泛,但谏大夫作为中层官员,并不一定能够参与所有的廷议,目前能从史料看到谏大夫参与的廷议有议宗庙、议刑罚。

1.议宗庙

“至元帝时,贡禹奏言:‘古者天子七庙,今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及郡国庙不应古礼,宜正定。’天子是其议,未及施行而禹卒。永光四年,乃下诏先议罢郡国庙,曰:‘……其与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谏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以为,皇考庙上序于昭穆,非正礼,宜毁。”[11]3119贡禹曾上议要求毁掉孝惠、孝景庙及各郡国庙,元帝下诏群臣包括谏大夫廷议,谏大夫尹更始等参与议论,并领衔发表意见认为“皇考庙宜毁”。

2.议刑罚

“上知傅太后素常怨喜,疑博、玄承指,即召玄诣尚书问状……制曰:‘将军、中二千石、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右将军蟜望等四十四人以为:‘如宣等言,可许。’谏大夫龚胜等十四人以为:‘《春秋》之义,奸以事君,常刑不舍……傅晏本造计谋,职为乱阶,宜与博、玄同罪,罪皆不道。’”[11]3407-3408丞相朱博、御史大夫赵玄受哀帝祖母傅太后指使奏免傅喜,哀帝疑其有奸,下其事廷议,谏大夫龚胜参与议论,并领衔发表意见,认为傅晏当同罪。

五、西汉时期谏大夫兼官

谏大夫作为“无印绶”的散官,秩禄比八百石,职掌“议论”,并无实际政治上的职权。但如果谏大夫有其他兼官,就有具体职掌,这些职掌来自所兼之官。何为谏大夫兼官?指“官员除担任谏大夫外,还同时担任其他官职”。谏大夫兼官形式有“使”“行”“守”“加官”等。谏大夫作为皇帝身边的亲随虽级别相对较低,但谏大夫兼官秩禄一般高于谏大夫本身,且权任亦比谏大夫大,体现皇帝对其的重视。谏大夫兼官根据史籍记载有如下情形。

(一)西域都护

《汉书·百官公卿表》:“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11]738《汉书·甘延寿传》:“车骑将军许嘉荐延寿为郎中,谏大夫,使西域都护、骑都尉。”[11]3007“使”乃行使之意,指以低级官吏行使高级官吏的职权,与“行”不同,“行”只是暂时代理,时间较短,而“使”则为实际行使,时间可能较长。甘延寿以谏大夫行使西域都护、骑都尉的职权,成为比两千石的高级官员,且职掌由议论变成使护西域36国,由无下属,变成属下有“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

(二)京辅都尉、京兆尹

《汉书·王尊传》:“会南山群盗傰宗等数百人为吏民害,拜故弘农太守傅刚为校尉,将迹射士千人逐捕,岁余不能禽……于是凤荐尊,征为谏大夫,守京辅都尉,行京兆尹事。”[11]3233《汉书·平帝纪》注引如淳注:“诸官吏初除,皆试守一岁乃为真,食全俸。”所谓行,乃官缺未补,暂时由他官摄行之意。两汉时有以低级官吏摄行高一级官吏职务者[13]369。王尊为谏大夫,试守京辅都尉,京辅都尉两千石,而实际行使京兆尹的职权。京辅都尉、京兆尹的秩禄、权任均远高于谏大夫。

(三)郎中户将

《汉书·盖宽饶传》:“盖宽饶,以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行郎中户将事。”[5]3243郎中户将乃比千石的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有车、户、骑三将”颜师古注引如淳曰:“《汉仪注》:郎中令主郎中,左右车将主左右车郎,左右户将主左右户郎也。”以谏大夫的低级官吏行使郎中户将相对高级官吏的职权。

(四)加官

“加官本为本职以外的虚衔。汉代,凡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皆可加官,所加有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等官;又大夫、博士、议郎也可加官,所加多为给事中。”[13]865“《汉书·百官公卿表》: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谏大夫为大夫中一种,加官主要是给事中。谏大夫加给事中后,一方面,可以出入禁中,侍从皇帝左右,影响皇帝决策,在汉代政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给事中本身也有职掌,《汉旧仪》载:诸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事。在西汉中后期,尚书台为实际行政中心,处理天下众事,谏大夫加给事中则有具体职掌,掌平尚书事而有实权。可见,谏大夫加官,虽秩禄未增,但权任相对单纯担任谏大夫要加重。

谏大夫加官给事中在史籍中相对比较常见,如夏侯胜、蔡千秋、刘更生均为谏大夫并加官给事中。

至四年夏,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动……因大赦。(夏侯)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11]7158

《汉书·儒林传》:“沛蔡千秋少君……为学最笃。宣帝即位……时千秋为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谷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11]3618

会初立《谷梁春秋》,征(刘)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复拜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11]1929

比较少见的情况是谏大夫加官“散骑”或者“常侍”。“自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散骑并乘舆后,中常侍得入禁中,皆无员。汉因之,并加官。散骑有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16]1433散骑或者常侍均为加官,可随伺皇帝左右,散骑“并乘舆后”、常侍“得入禁中”,影响皇帝,权力很大。根据史籍记载,张勃为“散骑、谏大夫”;孔光兄子为“谏大夫、常侍”。

(张)延寿已历位九卿……薨,谥曰爱侯。子勃嗣。为散骑、谏大夫。[11]2654

光雅恭谨,知上欲尊宠贤,及闻贤当来也……不敢以宾客均敌之礼。贤归,上闻之喜,立拜光两兄子为谏大夫、常侍。[11]3738

六、谏大夫到谏议大夫的转变

到东汉,谏大夫在官制中被改为谏议大夫,何时而改?何人改之?学界通常认为光武帝中兴之后,将谏大夫改成谏议大夫,换句话说,即光武帝创设谏议大夫之职。此种记载,在史学典籍中不胜枚举。

秦置谏大夫,属郎中令,无常员,多至数十人,掌议论。汉初不置。至武帝始因秦置之,无常员,皆名儒宿德为之,光武增‘议’字,为谏议大夫,置三十人。[17]331

武帝元狩五年置谏大夫,世祖中兴,以为谏议大夫。[18]1692

武帝元狩五年,置谏大夫为光禄大夫,世祖中兴,以为谏议大夫。[14]13

(一)王莽新朝谏大夫职掌有变化并设立谏议祭酒

“王莽代汉,到东汉的建立虽然不过短短十多年的时间,但其间的制度变化却十分曲折复杂,制度史和政治史的交互影响异彩纷呈。”[19]84两汉之间的制度变化十分复杂,具体到由谏大夫到谏议大夫的转变过程,笔者认为,绝非简单由光武帝创设谏议大夫从而实现其转变了事。

谏大夫在王莽代汉前,仍旧保持西汉的职掌。王莽代汉后,谏大夫的职掌发生了变化。王莽登基之初即建国元年,对前朝的宗室官员进行了安置,即“诸刘为郡守者皆徙为谏大夫。”

王莽将诸刘徙为谏大夫后,谏大夫职掌发生根本的变化,前已论,谏大夫的职掌主要在于对君主进谏得失。诸刘为谏大夫后,如果仍旧保持谏大夫谏诤职掌,这些诸刘大夫可能会利用谏大夫的谏诤职能在王莽耳边发表亡国之恨或者对新朝之怨。王莽不可能让诸刘“作为亡国之徒”整天在自己周围“聒噪”,故谏大夫就此丧失了其谏诤的职能。王莽托古改制,对西汉官制也进行了改革,针对臣下对君上的谏诤,王莽另起炉灶,设立谏议祭酒。“建国三年,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谏议、《六经》祭酒各一人,凡九祭酒,秩上卿。”[6]4126何为“谏议”,《通考》韦孟达言:“谏议者以正直之言启悟天子,应用公直之士,通才謇正,有补益于朝者。”[16]1436由此体现了谏诤皇帝的职能。多一个“议”字,说明谏议祭酒除掌谏诤外,又增加了商议国政的职能。

(二)更始政权创设谏议大夫并由东汉继设

王莽改制失败后,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和割据政权纷纷而起。其建制又如何呢?“西汉末年的反莽起兵是以复汉为旗号的,所以建制是以汉制为蓝本,但是其继承方式却各有所本,驳杂不一,并非一脉相承。西汉末年反莽起兵的首难队伍是绿林与赤眉,考其所建政制却很复杂,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不少内容还与王莽制度有直接的渊源。”[19]84

绿林军的建制以汉制为蓝本,不少内容与王莽制度有直接的渊源。笔者从此点出发,认为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并实现国家形式上统一后,参酌西汉谏大夫和王莽设置的“谏议祭酒”,从而创设谏议大夫。

郑兴游说更始,劝更始西都长安,据西安旧都。更始听从了郑兴的意见,并且拜其为谏议大夫,安集关西及朔方、凉、益三州。

更始诸将皆山东人,咸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更始曰:“朕西决矣。”拜兴为谏议大夫,使安集关西及朔方、凉、益三州。[10]1217

更始征郭丹为谏议大夫,主要是代表更始安集南阳。

更始立,征(郭)丹为谏议大夫,持节出关,安集南阳。[20]

更始二年,三公举丹贤能,征为谏议大夫,持节使归南阳,安集受降。[10]940

郭丹为更始谏议大夫,使南阳,安集受降。[21]534

除更始集团设立谏议大夫外,地方割据势力王郎集团也设置了谏议大夫,王郎起事时间按照《资治通鉴》记载为更始元年十二月,“十二月,林等率车骑数百晨入邯郸城,止于王宫,立郎为天子;分遣将帅徇下幽、冀,移檄州郡,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望风响应”[18]1256。时间在绿林军建立政权之后,可以判断王郎集团谏议大夫之设置亦在绿林军后。王郎集团作为光武在河北的劲敌,起事初期,曾导致光武狼狈逃奔。后在光武与更始所派遣尚书令谢躬等配合下,才将王郎击败。败后,王郎派其谏议大夫杜威向光武投降。

王郎遣谏议大夫杜威持节诣军门,上遣棨戟迎,延请入军。威称说实成帝遗体子舆也。上曰:“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复得,况诈子舆乎!”[21]274

郎数出战不利,乃使其谏议大夫杜威持节请降。威雅称郎实成帝遣体。光武曰:“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10]493

以上史料可以说明,在光武帝设谏议大夫之前,更始集团、王郎集团均设立了谏议大夫,证明并非是光武帝创设谏议大夫之职。 “西汉末年反莽起兵的首难队伍是绿林与赤眉,考其所建政制却很复杂,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不少内容还与王莽制度有直接的渊源,部分内容对东汉制度形成也有影响。”[19]84笔者认为,光武集团脱胎于绿林,光武即位之初,仿照绿林建制,设立了谏议大夫的职位,其所授予的对象与西汉一样,皆为“名儒宿德”。

七、小结

武帝时放弃汉初“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且大修文治,将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重用儒士,承秦制设立“谏大夫”,并积极发挥其作用。其选任方式有察举、臣下推荐、皇帝征聘、皇帝直接除拜、正常官吏升迁。首要职责是职掌议论,这种议论主要言君主得失,并衍生职掌为举荐人才、上变事等。其次为诏令所使,包括承担议政、出使、巡视等公私之务。谏大夫亦可兼官,兼官的方式有“使”“行”“守”“加官”等,其中加官主要为“给事中”,其次为“散骑”“常侍”。西汉谏大夫到东汉谏议大夫的转变经历了一个过程,先是王莽剥夺谏大夫的谏诤功能,后设立谏议祭酒专掌谏诤。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和各割据政权纷起,绿林更始集团参酌汉制和王莽制设立谏议大夫一职,东汉光武集团从绿林而来,依绿林制设立谏议大夫,非光武直接设立谏议大夫。

猜你喜欢

大夫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皇帝怎么吃
进步太快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间接性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