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视域中的当代陶艺发展现状及创作取向
2019-01-25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陶艺在传统文化和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下萌生。随着观念开放和陶艺材料及工艺革新的不断探索,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经过近四十年发展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并由实用器转向当代艺术的纯艺术方向发展。陶艺家们以开放的视觉语言进行实验性陶艺创作,反映当代现实社会、体现自我情感、表达价值观念的创作取向是陶艺创作的当代特征。
中国当代陶艺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西风东渐的文化融合给陶艺带来了新鲜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形式及观念,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当代陶艺以多样化的姿态向世界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面貌。
中国的当代陶艺虽受当代艺术影响,但是有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根基,辉煌璀璨的传统陶艺曾通过丝绸之路,远赴西亚、欧洲各国家,以致影响了西方国家的日常审美和陶瓷发展。中国传统陶瓷工艺与当代文化、艺术结合后不断转型,通过在文化互鉴中彰显中国当代陶艺的时代魅力,生动体现了从业者在材料与工艺、造型语言与创作观念等方面的探索,陶艺创作不断向纯艺术化发展。这些变化在近些年的陶艺展览中得以体现,反之,展览也不断检视中国当代陶艺创作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
一、当代陶艺的发展轨迹
中国当代陶艺的产生和发展滞后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欧美国家及东亚地区,直到“85美术新潮”影响下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陶艺才在西风渐进的艺术背景下得以萌芽。当时从事当代陶艺创作的艺术家人数不多,各种条件有限,很多艺术家奔波于全国产区的工厂车间,比如江苏宜兴、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等。当时的陶瓷艺术创作观念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但是,传统工艺美术创作理念、传统工艺依然羁绊着陶艺创作,加之理论界的关注和导向程度不够,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当代陶艺依然带着传统陶艺的印记和地域化的陶瓷风貌。
直至90年代后期, 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师生介入当代陶艺创作,给传统陶艺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也促使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1997年10月,广州美术馆举办了“感受泥性——当代陶艺邀请展”和之后的“超越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家学术邀请展”(1999年)“演绎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家学术邀请展”(2000年)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当代陶艺展览。从展示的作品来看,作品不断融合当代艺术的理念,当代陶艺纯艺术化的倾向较为明显。1998年11月,“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在中国美术学院展厅举办,甄选不同风格、不同地区、不同工艺的当代陶瓷艺术作品,全面反映了当代陶艺的发展。该展览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当代陶艺学术前沿,旨在弘扬民族文化、复兴古老的陶瓷艺术,并推进我国当代陶艺文化教育与陶艺创作的发展。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至今已举办了十一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成为反映中国当代陶艺历史变迁的国内重要学术展览。
进入21世纪初,中国当代陶艺创作不断发力,也更趋国际化。一方面,陶艺界重要的艺术家及教育家展现出学术带头人的实力,各高校也纷纷设立陶艺专业培养新生代力量;另一方面,由于大众媒体的兴起和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加强,中国当代陶艺在材料、工艺以及艺术语言的认知更加深入。这些特点都体现在陶艺学术展览中,例如2004年5月在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中心举办的“景德镇建镇千年国际陶艺交流展”,邀请了三十多个国家的陶艺家参加并分享论坛;2006年10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首届国际陶瓷教育交流年会”,吸引了国内四十多所院校的两百多名师生参加展览,学术交流、现场制作动态分享气氛活跃。
今天,全球性的陶瓷展览越来越多,艺术家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在中国陶艺界开展各种活动,这些展览交流为中国的陶艺家展现了西方艺术观念及表达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三维雕刻也为创作提供了便利,这些因素给中国的陶艺带来了多元化影响。例如:自2011年11月起山东艺术学院承办的“界·尚 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以双年展的方式构建了跨界、实验的学术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共邀请了三十多所艺术院校四百多位艺术家参展,在业界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2018年4月22日,“大道成器——国际当代陶艺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广邀海内外当代陶艺家,呈现了陶艺创作的丰富与多元、广大与精微的艺术风格。2019年4月19日的“Sundaymorning——a Taste of Ceramics国际陶艺展”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开幕,展览策展人金文伟在思考当代陶艺未来和东西方差异的基础上,以观察、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呈现文化差异的认知与阐释。
二、中国当代陶艺创作取向
中国当代陶艺以中华文化和传统工艺为基础,同时接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既然经济文化全球化是当代陶艺产生的诱因,那么全球化对民族化的影响应当是研究中国当代陶艺发展的重要视角。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陶瓷艺术的民族性特征与国际艺术风格产生了一定的融合。中国当代陶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国家文化机构和媒体的支持。自2009年开始,全国美展设立陶瓷艺术独立展区,其当代陶艺的地位不断得到认同,在传统陶瓷大国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透过近40年展览中的陶艺作品看,中国当代陶艺创作在陶艺材料和工艺技术、表达语言与艺术观念上一直在努力探索,并不断得到社会认可,形成今天独立的艺术门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陶艺材料及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
陶艺材料是陶艺创作的物质载体。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由于交通上的局限致使陶瓷材料相对固定,工艺区域性特质鲜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陶瓷审美格局。而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全球化的推进,地域材料对陶艺作品的影响相对减弱,但陶艺创作对材料的依赖依旧存在。从陶瓷史和不同地域的工艺来看,工艺材料和工艺技术一直是研究的对象,有些匠人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其原因是因为材料和工艺影响着陶瓷作品的效果。
中国地大物博,地域化的材料十分丰富。就陶艺制作材料而言,陶土和釉料矿物质的成分不同,陶艺材料的属性各异,这也决定了不同窑口陶瓷艺术的各异特征。历史上的著名五大官窑和八大民窑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域材料对窑口陶瓷艺术风格的影响。从近年来的学术展览来看,当代陶艺作品中的陶泥料和釉料及装饰材料有所更新,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就泥料而言,在各地区泥料的基础上,按照艺术家作品的创作需要,或采用中温陶泥或高温瓷泥,或加入熟料,或做成绞泥,或掺入化学原料和色剂等。烧制是陶艺创作从土胚转变成陶器的必经阶段,但是过程并非由泥变成陶那么简单。陶艺制作过程中,即使是相同的泥料,经过不同条件的烧制,成品的肌理变化迥异。对陶艺家而言,把握材料性质和工艺技能是其必备的基本技能。
材料的利用、技术的使用都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认识自然并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材料和技术都能决定作品的最终效果,“在当代陶艺中,技术获得独立的价值。所谓独立价值,是指当代陶艺的技术不仅仅是构建陶艺造型形式的手段,而且‘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符号意义使其成为陶艺观念的元语言,直接参与当代陶艺的观念表达”。所以,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一直在材料和技术上不断探索。
(二)陶艺造型语言的创新与多元化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工艺美术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属性,实用与审美自始至终地贯穿于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传统陶艺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功能需求,需要有较为严格的工艺性和明确的技术分工,并形成一定的程式化。“程式化是一种文化成熟的体现,代表了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也是这种文化独特身份的标志,但是程式化的沿袭又往往产生自足、保守的惰性。”工业革命以后,机械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生产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的主要制作方式。伴随着地域内人文环境和工艺技术条件的变化,当代陶艺的艺术风格必将改变,即传统陶艺品在造型上的程式化必然会被打破。
当代陶艺从实用走向纯艺术化的大趋势,给陶艺家带来充分的创作空间,陶艺的视觉语言越来越丰富。在当代陶艺中,创作手段更为宽泛,陶艺家可以从泥料的选择、成型、施釉、烧制过程中积极实验与探索造型语言。当代陶艺日渐摒弃程式化的审美标准及理念,追求宽容偶然的自然效果,从以往追求陶瓷器形态、釉质的规整、完美,到利用“缺陷”。如传统审美中青瓷注重追求类冰似玉的效果,烧制过程中不允许缩釉、吸烟、掉渣等,而当代陶艺就没有盲目遵从这些传统规范,而是对其灵活运用,扩展并丰富了当代陶艺的视觉语言。陶艺创作的过程很容易被人忽略掉,但很多节点蕴含着许多不可预见的可能。比如在陶烧制过程中的断裂或者开裂,在常人看来是瑕疵,但很多陶艺家通过“裂”的缺憾来表达对“过程”的理解。陶艺家白明的作品《参禅:形式与过程》(图1),随意卷起的泥片所形成的自然肌理形态给人们带来丰富的可视性和神秘感,流线的韵律和团块的扭转似乎寓示着某种逃离现实喧嚣和躁动的情感,表露出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参禅意识。许多当代陶艺作品不去追求传统的唯美釉质的感觉,而是以创作者观念的表达为主。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范式,代之以抽象表现主义的点、线、面,或者宽容偶然的艺术形式。
图1 白明《参禅:形式与过程》
综合材料的运用也是当代陶艺的一个显著特征,并为陶艺创作拓展了各种可能。综合材料介入当代陶艺,使当代陶艺的造型语言产生了新的形式,超越了单纯陶瓷材料来创作的限制,展现出当代陶艺语言的多重可能性。当代陶艺创作借助综合材料,如金属、玻璃、木材等,使陶瓷作品的视觉语言更加宽泛。第三届“界 · 尚 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中宁晓莉的首饰《舞——陶瓷纯银项圈》用青瓷材料与银材料巧妙结合,展现多种材料结合的视觉魅力。易雪的《易雪》是瓷与木材的结合,似冬雪的白瓷挂于枯枝,两者相得益彰,材料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升华。其它还有陶瓷材料与不锈钢、琉璃、铜的结合,这些作品所体现出的艺术性,彰显了材料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格,不但耐人寻味,还拓展了当代陶艺的艺术语言。综合材料运用于现代陶艺是一种全新的创作观念,更是现代审美的观念,也反映了当代陶艺家们丰富的创造力。材质的拓展,使陶艺创作的空间更加宽广和自由,也成为当代陶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总之,中国当代陶艺在传统陶艺和国际陶艺的双重影响下,经过三十多年的试验性探索,陶艺造型语言正逐步走向成熟,其创作更加注重材质、工艺与当代陶艺造型语言的完美结合。
图2 《城市精灵》 李志宏 紫砂 2018年
(三)寄予当代精神与观念
陶艺在产生之初虽以实用为目的,但同样蕴含文化方面的观念意识,而非纯物质化的器物。同样,中国当代陶艺从产生之初就伴随着强烈的观念意识。从20世纪80年代以颠覆传统工艺技艺为核心的思维模式,就开始了探索性、实验性的当代陶艺创作。这些创作强调个性的表达,注重表达创作者的观念和价值,淡化传统上一直备受看重的实用性。
陶土材料经火焰的洗礼,变成日常器用之物,再到纯观念的艺术品,观念在器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种观念既是对传统的延续,也是陶艺家对历史、文化和现实理性思考的结果。根植于中国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的链接,中国当代陶艺着力构建当代艺术的本土价值,展现当代观念的异质性,完成了自身的现代性建构和后续发展模式。虽然受到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影响,但中国当代陶艺有着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质,对当代文化艺术的思考,体现了中国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母体文化有着无可限量的潜能,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可以说它是中国当代陶艺理念转变的本质元素,是当代陶艺获得发展的基石。对此远宏教授认为,中国当代陶艺从传统文化中探寻民族的根,不是对传统母体的直线性的继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求舍,传承中的扬弃。“中国实验陶艺的喧嚣程度不低于中国当代主流文化任何一次的‘长征’,它在中国当代文化旗帜下,由原创的‘劣根性’快步进入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无根性’的这个极端位置和当代国际化的背景中,成为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陶艺概念。”
当代陶艺创作突破经典陶瓷美的原则,当代陶艺家以形与质为表达媒介,在不断地参与中发现、强化、升华与自己情感和个性相吻合的特征。在这方面,许多优秀陶艺家作出了很好的典范,陶艺家远宏打破传统器的审美范式,用高白的片状陶瓷制作成书法折页,探索了当代陶艺作为媒介的多种可能性,也思考了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中的体现。作品《城市精灵》(图2)本意是反讽城市繁华表象下的非自由、不快乐的反向众生之相。因而,中国当代陶艺的实践强化了它的价值批判性,任何作品都必须有着明确的文化架构根基和强烈的文化指向性,否则都无法超越历史价值而独自建构一种观念。
总之,中国当代陶艺家有着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对材料和技术的探索,还赋予材料和技术以独立价值,使其直接参与当代陶艺的观念表达。当代陶艺从实用走向纯艺术化,给陶艺家带来充分想象的空间,并以多样化的视觉语言来创作。艺术家通过直接参与创作的各个环节,不断实现个体精神价值与当代的艺术精神,彰显个性的表达与创作者的观念和价值。
注释:
[1] 刘颖睿、詹嘉.当代陶艺技术之辩[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5):152.
[2] 姜坤鹏.当代玉雕艺术创作及评价导向探讨[J].艺术评论,2018(11):168.
[3] 吴斌.当代陶艺的地域性探讨[J].艺术评论,2011(8):87.
[4] 姜波.荆棘与架构——进入后现代的中国当代实验陶艺[J].美术观察,20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