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当下的推介、宣传与保护
——以九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的组织、策划工作为例

2019-01-25

艺术评论 2019年7期
关键词:组织者音乐节乐队

[内容提要]智化寺音乐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在国内,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非遗音乐文化圈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音乐文化节充分利用首都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学术资源及地理优势,以非遗音乐展演为主体,以专家指导为抓手,以传递非遗精神为目标,在十几年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一套高效实用的办节经验。通过活动平台与政府、专业院校、媒体以及非遗乐队等建立社会关系,不仅让智化寺京音乐,也让前来参演各支队伍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社会活动显著增加。简要回顾历届音乐文化节从发起、策划、组织至实施的全过程,旨在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在当下对推介、宣传和保护音乐类非遗项目取得的经验,探索一种新的思路与新的实践。

2019年6月8日,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在北京市东城区智化寺第二进院,“运河遗响”——第九届智化寺音乐节正在进行,江南丝竹、苏州评弹、沧州木板大鼓、通州运河号子……舞台上的节目精彩纷呈,舞台下观众掌声经久不息。智化寺音乐(文化)节已举办过九届,梳理历届音乐文化节的发起、策划、组织、实施的全过程,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总结对音乐类非遗项目的推介、宣传与保护工作的经验,同时发掘、探索这一类型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和新实践。

一、活动背景

图1 第九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现场

不过,不为音乐界所熟知的是,智化寺还有另一个身份:这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四进院落堪称北京地区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明史》中用“穷极土木”四个字来形容它建筑的精巧。智化寺的主人是明英宗宠信的太监王振,然而入清后失去朝廷优渥政策的智化寺几乎没有被修缮过,因此1931年“营造学社”的刘敦桢先生来到智化寺时,殿宇已破败不堪,尽管如此,当他对智化寺如来殿进行详细测绘后认定,这座古建筑保留着明早期乃至宋晚期的一些做法,乃全国罕见的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实例。刘敦桢先生此举对于智化寺的意义,与杨、查二位先生对于智化寺京音乐研究的意义,异曲同工。1961年,智化寺与故宫、长城等古迹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小寺院,双料国宝,这在全国应是不多的。更为特别的是,这里自1992年起成立了博物馆,全名“北京文博交流馆”,一方面负责智化寺和智化寺京音乐两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另一方面还协助北京市文物局承担一部分北京地区博物馆行业交流的工作。

作为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智化寺京音乐的项目保护单位,北京文博交流馆积极发挥其开展非遗展示活动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个胡同深处鲜为人知的古乐,馆方不仅组织传承人在馆内每天对观众定时展演,而且主动创造展示机会。2006年10月,馆方以庆祝智化寺京音乐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为契机举办了首届智化寺音乐节,活动形式以开幕式、各地非遗音乐展演、专家论坛等组成。之后的八届音乐节,基本沿用这种以非遗音乐展示为主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深化内容。音乐节期间,观众可以以极低的票价(或免费),走进优雅的古建筑内,坐在树荫下欣赏传统音乐会,聆听音乐专家讲述。这样的音乐节形态不同于音乐厅内高雅的古典音乐节,或火爆的户外流行音乐节,它的活动场地小、受众相对少、持续时间短,但着眼的是全国范围的非遗音乐。活动不仅受到音乐专业院校师生、各地非遗音乐传承人的持续关注,踊跃报名观看的普通民众也越来越多。这样一个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艺术性与传承性的音乐文化活动,如何在博物馆这种文化空间中实现?

二、历届活动内容及形式回顾

随着音乐节的逐年举办,活动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总体看来主要包括非遗音乐展演、论坛、讲座和文化活动等几类。

(一)非遗音乐展演

非遗音乐展演是音乐节的重头戏。组织者根据每届的主题对参演乐队进行挑选。九届参演的非遗乐队共有38支,此外还有数支现代民乐团和个人参演。展演一般持续2天,选择的日期是9月中秋节前夕或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的周末时间,一方面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节日的活动,另一方面考虑是因为演出场地为室外,北京在这两个月份相对少雨。为了让到场观众集中欣赏到更多的乐种,以每半天为单位,安排3—5支乐队进行展演,每个乐队有大约半个小时的展示时间,可以展示不同风格的乐曲,主持方式从前几届的主持人报幕逐渐转变为专家导聆。专项经费较充裕时举办夜场音乐会,在灯光映照的华美古建筑前,所有当届参演乐队同台献艺,将活动推向高潮。由于场地所限,每场展演可接待观众约100人。

(二)交流研讨会

为了促进专家与邀请的各支乐队更深入的交流,音乐文化节还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的方式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讨论议题,对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中的一些根本性、长远性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研讨。相关议题主要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智化寺京音乐在当代如何扩大传承和传播、智化寺京音乐与京津冀笙管乐的关系等。

历届智化寺音乐(文化)节展演乐队一览

图2 手绘京剧脸谱现场体验

研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建言献策,交流成效显著。第一届的研讨会上,泉州南音乐团介绍了南音的发展情况,南音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进入当地中小学课堂,开展南音演唱比赛,后来在艺校、师范学校开设有南音专业,2006年泉州市有超过500个南音社团在活动。这样的发展局面让当时在场的其他非遗项目代表羡慕不已。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的代表称,乐社的老龄化问题严重,亟待年轻人加入。第七届时,中央音乐学院袁静芳教授等专家提出长远目标,希望智化寺京音乐牵头整合京津冀笙管乐,将来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在场的京津冀笙管乐队异常兴奋。

(三)文化活动

在音乐节期间,组织者还安排了丰富的配套文化活动供观众参与。由音乐专家主讲的文化讲座增强了整个活动的学术氛围。比如中央音乐学院吴晓萍老师主讲的《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等。讲座内容与展演内容有直接的相关性,有助于观众深入理解展演乐队的文化内涵。介绍各乐队的展览图板是每届必备的,整齐地摆放在庭院一隅,展示了各项目历史、现状、特色、代表性的乐谱和乐器照片等;组织者设置了互动活动专区,如试奏云锣、笙等乐器、毛笔手抄工尺谱、拓印工尺谱、手绘京剧脸谱(图2)、填写“古乐寄语”挂在院内小树上等,这些互动活动的观众的参与度很高;此外还有书法笔会、非遗手工艺展示等文化活动,供观众在观看展演之余观看。这些文化活动让观众的体验更加立体,增强了宣传效果。

三、组织实施过程

图3 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在现场导聆

北京文博交流馆作为一座公益性国有博物馆和两项重要文化遗产的守护者,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自身的义务和责任。九届以来,活动的“初心”没有变化,以展示非遗音乐为核心内容,基本在围绕“展示非遗、全民共享、扩大影响、共谋发展”的主旨下策划具体活动。每届活动集中准备的时间约两个月,明确主题是所有工作的第一步。在内容的策划上,组织者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和北京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契机,意在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一点实际的事情。

“京津冀古乐交流”这个主题连续组织了四年,之前组织者虽认识到京津冀笙管乐有相类似的乐器、曲谱、曲牌等共同特征,但却不知其所以然,为此前去请教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项阳研究员。没想到他欣然接受了活动策划的任务,将自己关于京津冀笙管乐的研究成果分享给组织者,并亲自参与乐队实地考察和推荐。第五届的展演是首次尝试专家导聆(图3),项阳研究员给观众讲述京津冀笙管乐同宗同源的关系,梳理出明清时期由北京辐射传播出去,各自与当地民俗活动结合过程中从宫廷、地方官府中的礼乐至民间礼俗用乐的发展脉络。他还请几支乐队在舞台上韵唱了同一个曲牌的工尺谱,旋律框架基本一致但风格不同,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京津冀笙管乐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家的指导让音乐节的学术性陡然提升,这让组织者尝到了“甜头”。第五届之后的音乐节都沿用这个模式,请专家从策划指导、推荐乐队到展演导聆全程参与。河北大学的齐易教授积极帮助很多冀中笙管乐队录像和整理文字材料,在他的推动下,更多的冀中笙管乐队来到智化寺,迈出了进京演出的第一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高舒副研究员协助策划了第九届的大运河沿线非遗音乐主题活动,在“运河遗响”音乐会上,她的导聆饱含音乐学人对传统音乐的深情。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孙茂利博士在求学期间就开始参与智化寺音乐节的组织,多次跟随组织者一起赴京津冀各乐社采录,帮助整理资料、录音录像,并担任展演导聆。学者们从头到尾的参与既让活动顶层设计有了整体性,又让观众在听“热闹”的同时也能听到一些“门道”,这也成为了活动的一大亮点。

对于乐队的挑选方式,除了接受专家推荐外,还依靠属地非遗主管部门以及同行推荐。当然还要看乐队的具体条件,传承情况、队伍完整情况、演奏水平以及参加公益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的情况,都是组织者要考量的。

乐队初定后,接下来要进行一系列具体实施工作,包括活动举办批文申请、安全预案、预算细化、向当地非遗主管部门发送邀请函;与各乐队确定展演场次和曲目、签订展演协议,请乐队提供图文资料(或到现场拍摄采集)并编写图文展板,预定舞台灯光音响设备和装饰;设计主视觉展板、海报、节目单等。活动临近时,开始预约观众,邀请出席领导和专家,向媒体发布消息和新闻稿。活动期间,馆内工作人员全部参与活动,按照接待、安全、展演、后勤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工,保障活动顺利举办。这一系列繁琐的组织工作,在第九届之前全部由馆方工作人员完成,从零开始逐渐积累和摸索出一套清晰的操作模式,只是苦于人手实在太少,不仅加班加点,而且容易出错和遗漏。第九届时尝试将乐队人员接待、视觉设计、舞台设备、节目彩排等具体工作交给文化公司协办,组织者则负责安排预算评审、邀请组织乐队、内容整理、邀请和接待嘉宾观众以及媒体宣传工作,通过这样的分工调整,第九届音乐文化节的活动组织更为有序,整体效果得以提升。

展演活动结束后,进行宣传跟进;将精美的活动照片、编辑后的展演视频发送给各乐队;及时总结活动的收获和不足,汇总来自社会各界的反馈,以便下次改进。

四、传递非遗理念

王文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向观众传递音乐类非遗项目的美与精神,是组织者的初衷。然而,这样的传递并不是仅靠演奏就能实现的。观众在参加这项活动之前,对传统音乐的想象或许是优美动人、赏心悦目的。当看到舞台上演员样貌质朴,身着并不华丽的演出服装,演奏着喧闹甚至有些乏味的音乐,观众的心里可能会充满迷惑。特别是智化寺音乐节主推的以笙管乐为主的京津冀地区的仪式音乐,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如何在带有浓烈“乡土”气息的非遗音乐与城市观众之间搭起桥梁,拉近时空与观念的距离,引导观众从中有所收获,这是组织者在音乐节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实践的。总结起来主要是把非遗音乐的这几个理念通过展演、讲述、文化活动等方式传递给观众:音乐的审美艺术性、音乐本体的复杂性、传承人严苛执着的传艺精神、为后继有人而做出的努力等。这是为什么从第四届开始,组织者在活动名称中加上了“文化”二字,恰是意在突出体现非遗音乐背后的人、事、物、象等内容。

京津冀地区的笙管乐的很多乐曲在速度布局上遵循“散—慢—中—快—散”的特点。因此需要在演奏之前就先给观众打好“预防针”,告诉他们散板很慢,需要静心欣赏,这种庄重大气的速度特征与唐代大曲音乐的形态规律特征是一致的。同时,也不要认为中国的传统器乐是“齐奏”,应是“合奏”,要在欣赏器乐的合奏过程中去寻找各乐器“和而不同”“你追我赶”的趣味。第五届音乐节时,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南乐会用“翻七调”的技术演奏了七遍《琵琶令》,使在场观众直观感受了传统音乐复杂的宫调体系在民间的鲜活传承。同样来自霸州的南头村音乐会给观众分享了他们的传承故事:老一辈的樊广印师傅为了不让会里代代相传的旧谱本失传,从1970年开始,他从建筑工地拾回水泥袋牛皮纸,擦净裁好压平并装订成册,不顾家人反对,用了15年时间将二百余首工尺谱整理抄写了下来。可贵的是,他沿用了成龙配套的七调记谱方式,成为了同类音乐会社的孤例。1995年去世时,他嘱咐后人一定要将音乐传下去。河北省保定市端村音乐会带来一群孩子参加第六届音乐节,孩子们憋足了劲一板一眼地吹奏乐器的模样让观众看到了非遗音乐的未来,这样的传承成果来自该村音乐会田炳辉师傅坚持不懈的努力。几年前音乐会的传承青黄不接,他看中了村里的孩子们,于是在家中办起免费培训班,每周定时给他们授课和排练,让古曲传至新一代。每个乐队都有自己动人的传承故事,把这些故事挖掘并讲述出来,就能很好地与观众产生共情,带他们去感受音乐传承的温度。

五、组织单位的收获

智化寺音乐(文化)节不仅是一场非遗音乐盛宴,对于组织单位自身而言,这更是一年一度最集中的公关活动。因为这是一次与管理部门、专业院校、各类媒体以及民间乐队沟通交流并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上级主管部门、非遗主管部门、辖区管理部门的领导同时到场,通过参加活动可以了解作为一个基层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所做的工作,他们对好的方面作出肯定,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指导意见,活动后可能还会提供一些如参加展演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信息和机会。

音乐专业院校、研究所的资深专家教授们关注的则是现在的智化寺京音乐在音乐本体、传承方式、社会功能方面继承得如何,是否还保留着上一代原有的风貌。通过几年来的持续观察,智化寺京音乐的保护现状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他们对以胡庆学师傅为代表的这批传承人给予了鼓励,管理单位对于提出的指导意见则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了落实。年轻的音乐学者则带着好奇心而来,在交往中他们与管理单位和传承人打成一片,不同程度地撰写了智化寺京音乐相关的研究文章。

结识各类媒体也是活动的一大收获,从电视台、电台、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到各类自媒体,在音乐节活动期间密集宣传。虽无法统计受众数量,最直观的效果是每次音乐节活动后的两周时间,来智化寺参观的观众数量明显增多,并且自举办音乐节以来,参观智化寺的观众人数是连年上升的。在日常展演时段,准时守候在展演区等待智化寺京音乐展演的观众越来越多,传承人在观众的注目下,越来越有自信和传承动力。

与参演乐社的交流是最密切的,通过音乐节与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人建立联系以后,他们经常切磋业务、交流信息,比如分享乐器的订做渠道、维修方法,还相互借鉴保护经验。最直接的成果是:管理单位举办了“智化寺京音乐高级研修班”,从京津冀笙管乐各乐社吸收了一批中青年乐师为学员,由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人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培训。在第九届的音乐文化节中,他们在台上展示了学习成果《金五山》套曲,奏出了笙管乐的恢弘气势。

可以说,数届音乐节的举办迅速扩大了智化寺京音乐的“朋友圈”。这些社会关系对智化寺京音乐的宣传和提升作用是巨大的,让智化寺京音乐实现了文化价值的增值。事实上,这些收获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组织者一开始就设想到的,可谓是超出预期的惊喜。当然,参演乐队通过音乐节活动,也同样获得了类似的“福利”,各非遗音乐项目在这个平台上共同成长、携手发展,实现了活动举办的初心。

六、不足与改进

从组织策划者的角度看,其实每届活动都有不足和遗憾:组织协调走过一些弯路、舞台呈现不够专业、学术活动内容太少、活动时间过短……在现有的条件下,怎样实现更好的效果,是组织者未来还要继续探索的。在形式上,一方面利用好自身的古建博物馆环境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设法改进展示和互动方式。小小的院落容纳的观众极其有限,如果把活动内容延伸到线上进行展示,那将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幅增加受众数量,这一点从第九届初试网络直播已经能够感受到了。在内容上,尝试策划更加贴近观众生活方式、知识结构和审美心理的活动,主题可以选择更为专业性、专题性的系列活动;在组织上,适当与文旅企业合作,让策划和运作更为专业化。

结语

智化寺音乐文化节是智化寺京音乐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北京市文博交流馆主动组织策划的以展示国内非遗音乐为内容的博物馆文化活动,在国内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非遗音乐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组织者利用首都的文化资源和地理优势,以非遗音乐展演为主体,以专家指导为抓手,以传递非遗精神为目标,在十几年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高效实用的办节经验。通过活动平台与管理部门、专业院校、媒体以及非遗乐队等建立社会关系,让智化寺京音乐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社会活动显著增加。活动成功的秘诀就是保持初心,坚持不懈地持续做下去,最终努力让智化寺京音乐这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活文物”真正地“活起来”。

注释: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

猜你喜欢

组织者音乐节乐队
花的乐队
音乐节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导演
庭审话语中法官“介入”的人际意义
巴西 音乐节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乐队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