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对诊断<不合并明显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性分析
2019-01-24范祥会
范祥会
(山东省烟台海港医院 山东 烟台 26400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也是其基础的病理改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很有可能会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1]。因此及时发现和准确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改善其预后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应用价值,本研究特进行如下回顾性分析,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10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受检者的诊断和随访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均有完整的诊断和随访资料,均不合并明显狭窄。107例受检者中共包括男性56例、女性51例,年龄42~88岁,平均(75.4±5.9)岁,均合并有一种或者多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
1.2 方法
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GE L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探查,探头频率为8~12MHz,首先提醒患者选取仰卧位,将头部转向检查的对侧以便充分暴露一侧的颈部,从锁骨上窝水平胸锁乳突肌的部位开始进行横切,逐渐向上然后缓慢旋转探头对前后位和后前位纵切探查,顺序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观察其管径、管腔、管壁、血流和频谱情况,本文取颈总动脉血流参数进行计算。
随访:所有患者均随访,若发现颈动脉内膜粗糙,局部隆起,或有斑块形成者则认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否则认为未发生。
1.3 观察指标
统计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准确性,并对比随访结果中发生者和未发生者多普勒超声检查参数,其中准确率=(真阳性数+真阴性数)/总例数×100.00%;多普勒超声检查参数包括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末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内膜中层厚度(IMT)。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8.0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分别借助t、检验计量(±s)和计数(%)资料,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
随访结果显示,本组受检者中共有63例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44例未发生,发生率为58.88%(63/107);其发生者中有一例在短期随访时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初次诊断准确率为99.06%(106/107)。
2.2 发生者和未发生者多普勒超声检查相关参数对比
详情如表。
表 发生者和未发生者多普勒超声检查相关参数对比(±s)
表 发生者和未发生者多普勒超声检查相关参数对比(±s)
发生者 62 14.2±2.0 67.2±10.1 1.7±0.4 0.8±0.1 1.5±0.3未发生者 44 17.6±2.3 78.6±11.2 1.5±0.2 0.7±0.1 1.0±0.2发生者 1 17.6±2.3 78.6±11.2 1.5±0.2 0.7±0.1 1.2±0.2 t值 8.148 5.505 3.083 5.106 9.716 P值 0.000 0.000 0.003 0.000 0.000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脑梗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均存在紧密的关系。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有核磁共振成像、病理学检查、多普勒超声等,核磁共振费用较高,病理学检查具有创伤,故此2种诊断方法受限明显。
本研究结果发现,多普勒超声对不合并明显狭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准确率为99.06%,发生者EDV、PSV普遍低于未发生者(P<0.05),前者PI、RI普遍高于后者(P<0.05),前者IMT均高于后者(P<0.05),提示在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诊断中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充分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及严重程度,且诊断准确率较高。多普勒超声能够直观、清晰显示内中膜是否增厚,是否有斑块形成以及其数量、大小、有无闭塞等,并且还可为临床医生判断颈动脉血流情况提供充足的依据,指导临床治疗。虽然有时因内中膜增厚不明显、范围较小且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而较难诊断,但多普勒超声检查仍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案。据宁亚薇等人研究显示[3],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诊断粥样硬化不仅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也较高,证实该方法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此外,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操作方便,患者配合度高,且费用能够被绝大多数患者接受。因此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的价值均较高。
综上,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准确率较高,且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详细的信息和指导,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及应用的价值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