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营造”思想和手段对保障性住房住区规划设计的启示
——以南京马家店保障性住房住区规划设计为例

2019-01-24杨海

建材与装饰 2018年49期
关键词:住区保障性规划设计

杨海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2)

1 引言

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一种福利,一般租金和价格较低,因而这类住房的土地成本和建造成本也相对有限,这造成了保障性住房、包括保障性住房住区相对较差的区位条件和配套设施。这是国际上社会福利性质住房的普遍问题。例如,被作为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失败案例的美国圣路易斯Pruitt-Igoe住宅区。①相比较其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的失误,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规划思想和公共政策的偏差。由于当地政府仅仅将这个项目当作提供给低收入黑人居民的住所,投入的资金一再削减,住区的公共设施质量得不到保证,连邮政服务这样的基本公共服务都欠缺。公共生活质量和居住质量相继下降的恶性循环使其成为犯罪的渊薮,最终导致其被拆毁。因此,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福利性质的安置保障住房建设中,也需要思考在成本收益和社会公平的双重压力下如何避免这一状况的出现。当然,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顶层设计,但就规划设计本身来说,规划指导思想和具体的设计手段也可以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福利住房失败的直接原因并非是居住空间本身质量的低下,而是其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缺失,导致其生活不便、缺乏安全感。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构成了住区公共生活的基础,当这一基础缺失,也就无法形成有吸引力的公共生活,这既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也无法形成类似家园的归属感。因此,在规划设计上如何创作这种有吸引力的公共生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2 社区营造思想的启发

“社区营造”是近年来我国台湾地区针对居住和生活环境发展提出的一种策略。按照维基百科里的定义,社区营造是一种过程,它是指“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这一概念指向了当代城市居住中普遍缺乏的居民公共活动和集体活动,并强调通过居民自发、自行组织的参与来构建这种公共生活,从而创造基于共同生活福祉的社区。从具体手法上,社区营造强调整合“人、文、地、景、产”五大方向:“人”指的是社区居民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等;“产”指的是在地经济与产业活动的集体经营等。②社区营造的出发点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这种强调从生活、生产的整体性考虑居住生活空间建设的思想,无疑对当前保障房建设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社区营造的五个指向——“人、文、地、景、产”都和具体居住空间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可以将其借鉴并引入对于保障房住区的规划设计中。下文即以马家店保障性住房小区规划设计为例探讨“社区营造”的手法对构建有活力的社区居住环境的可能性。

3 马家店住区规划中的社区营造

马家店保障性住区的基地位于南京市雨花区,主城区以南长江以东,距离市中心新街口约11km,附近有牛首山、将军山风景区、秦淮河风光带、雨花台景区等城郊休闲风景区,隔河与软件谷创业产业园相望。基地虽然距离南京南站较近,但处于城郊,相对市中心较远,总体来说区位并不优越。基地内的宁丹路是通往主城区的干道,但不能用于设置住区的出入口。

图1 南京马家店保障房住区区位图

总的来看,这是一块较为典型的安置型保障住房用地:位于城郊地价较低、且配套设施不完备的区域。在这一状况下,规划设计考虑采用“社区营造”的部分手法构建宜居宜业且有归属感的社区。针对居民的生活状况和住区的用地条件,按照社区营造的“人、文、地、景、产”五个指向塑造社区感。

3.1 “人”——营造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提升居住品质的布局

结合基地L形的形状,和周边城市道路,将住区区分为A、B、C、D四个相对独立的组团,每个组团规模不大,且单独向城市空间开口,与城市空间紧密联系,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与生活。幼儿园的公共服务设施放置在组团外侧沿街部分,既保证日照充足、出行方便,同时可以均匀辐射4个地块,也方便了住区内部居民与外部城市居民的共享。住宅单体由北向南、自西向东采用33F+21F+18F的梯度排列,使得建筑密度适中,住宅朝向整体最佳,宅间绿地和集中绿地都得以较好的实施,城市界面形态良好,与周围建筑的高差相对和谐。

3.2 “文”——营造有社区归属感的公共服务建筑与设施

住区居民多为南京各地的征迁居民,搬入住区后,原有的社会交往网络必然被打破,也不容易形成对新住区的认同感。因此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上,除了基本的幼儿园、商业服务等基本设施外,还设置的诸如可以兼做多种用途的小型会堂、养老设施,以及社区体育、卫生、文化活动等设施,此外在户型设计上也尝试“三代居”等多种户型,从多方面着力塑造新的社区文化生活。

图2 南京马家店保障房住区规划设计生成过程①将大部分的沿街商业设置于地块的西侧,与对面的商务办公区呼应;②结合步行系统,建设一条供居民活动、休憩慢行景观带;③打造一个公建配套群四个地块,并形成节点,提升区域形象;④留出各地块的中心地带为景观提供尽可能大的开阔空间,每个地块内部均形成理想的纯步行景观中心。

3.3 “地”——营造呼应周边景观、适应地形特点的场地

影响基地外部的最主要景观是东侧的将军山和南侧的牛首山,其次是西北的秦淮河风景区。因此整个住区住宅高度的安排呈现向南、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以争取与外部的自然景观呼应。而西北侧部分的33层高层,则在保证总体东南的朝向下,争取到了最多面向秦淮河景区的户数。整个用地有东高西低的特点,东西走向道路落差较大。因此,在规划则适当减少在东西走向道路开口,形成居住的便利性。

图3 南京马家店保障房住区规划设计鸟瞰图

3.4 “景”——营造符合社区交往需要、具有自然可持续性的住区景观空间

图4 南京马家店保障房住区住宅高度的梯度变化

每个组团内部都留出地块的中心地带尽可能大的开阔空间,作为公共休闲景观。使每个组团内部均形成了理想的纯步行景观中心。四个组团的中心景观带结合步行系统,在整个住区内建设一条慢行首尾相连的景观带,供居民活动、休憩。此外,在可持续性方面,不仅使用透水地面涵养水土,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小气候;还将地下空间的屋顶绿化与地面的景观人行步道组和在一起,这样在景观最大化的同时,还大大减少开挖量,节省开发成本。

3.5 “产”——营造方便日常出行、就业的周边产业设施

由于基地周边地块尚未建成集中大规模商业,因此基地可以考虑设置部分商业设施空间,既可满足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也可以提供住区居民的一定的就业机会。在商业空间位置的选择上,考虑到基地西侧是规划的商业办公用地,且这一侧是非主道的可开口道路,因此考虑将基地商业部分与其结合形成商业街。这些商业街能够吸引人流,也有助于提升住区的商业价值。

图5 南京马家店保障性住房住区社区中心与社区生活

4 小结

随着各地“棚改”逐渐转向实物安置,福利性质的安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也将进入一个增长阶段。因此,也有可能面临各国福利住房住区普遍遭遇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质量下降、构建新社会网络困难、缺乏安全观和归属感等问题,这显然是有违设立安置保障房住区的初衷的。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福利性住房的缺陷并非仅靠规划设计手段就可以解决的。但是,结合“社区营造”思想的某些规划设计考量对缓解这类住区的空间质量和日常生活问题是有所助益的。

注释:①Pruitt-Igoe住宅区的建设目的之一是为了推动二战后美国圣路易斯市种族隔离的破解,但由于居住质量差、居住安全得不到保障,最终在1972年被拆除。往往被看成现代功能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失败。

②王本状,等.开枝散叶:台湾社区营造的捕梦网[M].台北:唐山出版社,2016,IV。

猜你喜欢

住区保障性规划设计
健全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分析及其建议
装备保障性企业财务转型建设的思考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保障性少数群体平等就业权的立法和政策研究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旧住区出入口景观改造研究——以南京锁金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