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70年青年志愿服务回顾与展望

2019-01-24谭建光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 谭建光

(广东省团校 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550)

一、研究缘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既体现了青年为满足社会文明与人民生活的需要,充满热情、充分发挥其创造力而做出的友爱奉献;又进一步促使青年在服务和奉献中获得个性完善和能力提升。新中国建立初期,为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诞生了“青年突击队”“学雷锋青年”等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群体。这些群体不仅具有无偿奉献、助人为乐的志愿服务特性,还具有社会强力推动、集体意识强烈的特点。改革开放后,受到外国及港澳义工发展的影响,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逐渐诞生“青年志愿者”、“青年公益人”等群体,将个人兴趣爱好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带动社会助人为乐的新风尚。1993年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成为新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十年来,中国志愿服务经历“从青年争先到全民参与”、“从青年创新到社会繁荣”的过程,逐渐成为广大青年同心协力建设美丽富强的新中国、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成为助力人民美好生活的有效载体,通过促进社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促进治理创新、促进文化复兴等,在社会各个领域奉献爱心、帮助他人,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为此,梳理建国70年的青年发展轨迹,也应该从青年服务社会与自我成长的视角,对志愿服务的源流和轨迹进行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在志愿服务领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一些值得关注的成果。陆士桢、张网成在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编撰的《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的“前言”中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多种原因,慈善事业中断了40年,但志愿服务却因教育人民和建设社会的需要而以义务服务的形式存活下来。”[1]陆士桢教授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一书中专门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重要阶段……此时的志愿服务性质的社会行动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大多以政治建设和道德教育为目标,二是虽然以志愿服务为标志的口号,但由于政府和党团的强力介入,在体现志愿服务自愿性方面尚不充分。”[2]谭建光教授在《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一书中分析,“自从196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学雷锋同志学习’,千百万青年投身关心社会帮助他人的服务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3]陈晓运博士的《1949年以来中国志愿服务的变迁逻辑》一文分析,“建国以来的志愿服务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动员到改革开放之后的政社互动的阶段演变,志愿服务由原来的国家化、行政化、革命化转向法治化、社会化和国际化。”[4]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研究,更是产生了许多富有影响力的成果。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主编的《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汇集了各家学术研究的观点;陆士桢教授主编的“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体系丛书”汇集了各种专门研究的著作。在“中国知网”检索“青年志愿服务”,各种期刊发表的文章有1 185篇,从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发展、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创新、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塑造、青年志愿服务文化传播等多种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取得很有启迪的观点。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特别需要以回顾和展望相结合的视野,全方位分析建国70年来青年志愿服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科学把握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为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贡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做出贡献。

二、新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溯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青年一代奋发进取提供了崭新的机会,也为青年一代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解放初期,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为老百姓争取“分田分地”、争取“翻身权利”,这其实已经包含了志愿服务的精髓。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奉献青春,也具有志愿服务的特点。所以,一些专家在研究建国以来志愿服务的时候,就从“志愿军”的源头开始,具有一定的道理。“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所以命名为志愿军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和编制,是为了表示中国不是跟美国宣战,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鲜。”[5]可以说,志愿精神存在于建国以来各种青年发展事业之中。我们结合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分析新中国青年奉献和青年服务的代表性群体,研究这一群体与志愿服务的传承和联系,可以获得较多的启迪。

(一)“青年突击队”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青年突击队”,是刚刚解放时“百废待兴”的需要,组织青年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发挥无私奉献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力的支持,包括在各种建设工地的“加班加点”,还有在企业生产中主动承担“急难重”任务,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探索种养殖新技术,等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青年突击队”发挥志愿精神,奉献热情和才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志愿奉献、勇于创造的“突击队”服务,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许多帮助,成为志愿服务的萌芽。

(二)青年义务劳动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国掀起“义务劳动”的热潮,青年成为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其特点是在学习和工作之外,奉献自己的业余时间为国家建设、家园建设贡献力量。这种从苏联引入的“义务劳动”观念,具有无偿奉献、无私劳动的志愿服务特点,但是更多地强调为了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具有较强的政治动员性和纪律约束性。在新中国建设初期,这种青年义务劳动的形式,为建设“水库”“堤坝”“梯田”“公园”“纪念场馆”等提供了极大的人力支持,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党和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青年学雷锋活动”

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阶段,雷锋同志“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故事感染了千百万青年。“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在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6]广大团员青年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内容包括方方面面,既有思想道德的学习,也有热爱工作的学习,还有热心助人的学习。其中,“学雷锋、做好事”成为全国青少年的时尚,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自己的生活快乐。回顾新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源头,可以发现青年群体蕴含着巨大的热情和创造力量,通过志愿活动为国家重点建设作贡献、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做贡献,体现自己的青春价值,成为特殊时代的先锋群体。

三、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的崛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进程,不仅促成从“政治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变,也促成从“愚昧落后”向“社会文明”的转变。这也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新条件、打下了新基础。

(一)改革开放催生青年志愿服务

改革之后,打开大门,“睁眼看世界”的青年一代,不仅仅看到外国的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也看到外国的文明礼仪和博爱助人,特别是对从欧美国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现代志愿服务产生了兴趣。一方面,伴随对外开放,从与港澳同胞交往中,了解和学习“义工精神”,催生了广州市1987年的“手拉手”志愿者热线服务,催生了深圳市1990年正式注册的“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开始推进“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志愿服务文化。另一方面,伴随改革开放进入中国的国际机构和组织,带来现代公益、志愿服务的理念和经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80年与中国政府合作,在北京建立了办事处,通过办事处介绍国际志愿者进入中国开展服务,同时招募中国志愿者到外国服务,以引起青年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和热情。1983年北京大栅栏街道在继承“学雷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志愿精神,创造了“综合包户”志愿服务;1989年天津市朝阳社区结合现代转型创办“社区志愿服务团队”。这样,中国社会的友善互助与现代世界的志愿服务有机结合,成为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诞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文明滋养青年志愿服务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避免“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问题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青年在“学雷锋”的基础上,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并大胆引进和借鉴欧美国家志愿服务的发展经验,通过组织化、持续化的关爱奉献,倡导社会的新文明、新时尚。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者行动”,1993年铁路系统率先推广青年志愿服务,1994年成立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社团。青年志愿者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成为引起全社会共鸣的、广泛传播的口号。25年来,青年志愿服务创造的众多品牌,如“扶贫接力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研究生支教志愿服务”、“阳关助残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服务”、“援外志愿服务”、“暖冬行动志愿服务”、“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等等,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这些专项服务、主题服务的发展,不仅仅在重点领域发挥扶贫助困和倡导文明的作用,而且为锤炼志愿者组织、提升志愿者素质提供了机会,通过志愿服务锻炼了青年志愿者,并使其成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人才。

(三)国家振兴发展壮大了青年志愿服务

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国家振兴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弘扬党的宗旨、传承中华文化,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提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号召,青年志愿服务纳入这一范畴,并且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民志愿服务要繁荣、青年志愿服务要亮丽”就体现出新的特色和要求。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后志愿服务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展示了广大青年的热情和周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让“一起来、更精彩”成为广大青年的自豪和骄傲。2014年启动的“中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激励了广大青年发挥聪明才智、大胆探索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新颖活泼、富有实效的服务项目。从“关爱行动”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到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环保节水志愿服务等众多领域的服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参与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文明进步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

四、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诚信建设与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7],将志愿服务纳入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的统一部署、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对青年志愿者具有重要作用,使其进一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并在志愿服务中锻炼成长、发展进步。为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引导青年志愿者把握机遇,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在爱心奉献中成长成才。

(一)党的宗旨引领青年志愿服务的方向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适应社会需要和青年需求的创新举措,是新时期青年运动的创新领域。青年志愿者和青年志愿组织应当深刻领会时代需要,切实把握党和国家的要求,将党的宗旨作为引领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努力在关爱和帮助人民群众的服务活动之中传递党的温暖、扩大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第一,青年志愿者弘扬为人民服务宗旨与友善互助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与志愿服务一脉相承的精神源泉,也是指导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创新的精神源泉。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既能够积极帮助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能够激励城乡群众发挥友爱互助精神,通过主动参与服务、主动回馈社会,营造互助发展、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这样,基层群众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既获得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也促进了群众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建设美好生活。

第二,青年志愿者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主人翁精神。志愿服务的发展,一方面配合党组织的工作,发掘和满足群众利益需求;另一方面激励群众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社会服务、自我服务的行列中,在新形势下发挥主人翁精神。青年志愿者是最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群体,总是率先配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只要充分发挥年青一代的聪明才智,让其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参与和奉献,他们就能够绽放出青春的光芒和人生的精彩。

第三,青年志愿者追求人民的美好生活与共同奋斗。十九大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当今中国的发展,青年志愿者是奋斗和奉献的突出群体,它既可以通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传播,以及关爱和帮助他人的服务行为,影响更多人共同参与美好生活的建设;也可以在服务中激发对生活的更多追求和渴望,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不断创造新生活、新前途。“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新理念,通过志愿者的传播和实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社会时尚,成为未来中国的崭新元素。

(二)青年传播志愿精神,营造社会新风尚

中国青年志愿者是文明创建、文明实践的活跃力量,在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陆士桢教授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中分析,“奉献精神是志愿服务的本质体现”、“友爱精神是现代志愿服务精神的情感特征”、“互助精神是现代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支撑”、“进步精神是现代志愿服务的巨大动力”,并认为:“在志愿服务中,奉献是指志愿者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更是现代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核心。”[8]我们在此基础上可以延伸出新的理解、新的内容。

第一,青年志愿者发挥奉献精神是一种内在动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丰富、动机多样,不满足于简单划一的付出,更注重思考奉献精神与个人动机的相互关系。所以,从人的本性、本能及其动机,考察青年志愿者奉献精神的心理基础,再逐渐提升到“向雷锋同志学习”,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做出奉献,在奉献中自豪自信、自觉成长。

第二,青年志愿者发挥友爱精神是一种情感支撑。志愿服务的友爱建立在“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基础上,并且逐渐增强“同理心”的积极作用。“同理心”特别强调不要“居高临下”、不要“怜悯施舍”,而是要在对服务对象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开展服务,共同改变生活状况。因此,新时代青年志愿者友爱精神的发扬,就是要针对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需求,建立友善、理解、亲近、信任的关爱,在关爱和互助中促进广大群众的生活改善,促进困难群众的境遇改变。

第三,青年志愿者发挥互助精神是一种生活需求。互助精神是人类存续与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在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被需要和被尊重,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美好。社区邻里守望、农村邻里互助,在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获得其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相互陪伴和支持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内心的平静、生活的踏实。

第四,青年志愿者发挥进步精神是一种群体愿望。青年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创造精神的群体,通过志愿服务为国家和民族带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动力。同时,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社会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地区、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体现青年公民的社会价值。在新时代不断充实和丰富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包含青年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也包含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更包含贴近民生、关爱群众的友善热情。这是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也是一代代人发展进步的动力。

(三)青年志愿服务传播和推广中华文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在为广大群众服务和奉献的同时,也通过国际赛会服务和国际交往服务,传播中华友好文化、传递中国友善声音。

第一,青年志愿者展示中国友善。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时候,当中华复兴逐渐成为现实的时候,也面临新的国际困惑、国际挑战。为此,青年志愿者要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的志愿服务,传递中国友善的态度,展示中国友善的形象,以“民心相交”“民心相通”为中国的国际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青年志愿者传播中国技术。青年志愿者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志愿服务,民间志愿者参与国际“无国界医生”“无国界社工”等志愿服务,为受到战争创伤、受到灾害袭击、受到瘟疫传染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专业服务,既包括救死扶伤的服务,也包括灾后生产恢复和生活改善的服务。青年志愿者对外传播生产、科技、文化、生活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为国际社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第三,青年志愿者讲述中国故事。青年志愿者通过国际赛会、论坛、沙龙的服务和交往,或者通过援外志愿服务的实践,不仅仅以热情和友善的服务赢得各国的理解和信赖,而且逐渐学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青年志愿者将传统文化、民俗故事的元素进行改造和转化,既体现中华民族的特色,也适应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接受习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各地青年志愿组织正在积极探索有效途径,配合党和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倡议,主动走向欧美国家、亚太国家、拉美国家、非洲国家,将中华传统文化、民俗风情进行传播,赢得各国人们的理解和认同,为中国国际交往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民间氛围。

第四,青年志愿者塑造中国形象。青年志愿者的国际交流与服务,为展示中国新时代友好、热情的形象做出了贡献。青年志愿者积极探索和创造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有效方式、有效途径,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作用、为世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青年志愿服务为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新时代的青年志愿服务要为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贡献。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央提出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三大攻坚战”。这些领域都需要青年志愿者参与其中、发挥作用。一方面,青年志愿者要围绕这些重点工作探索和创新,推出切合实际、富有实效的服务项目;另一方面,青年志愿者也要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针对“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探寻拓展志愿服务、满足民生需求的有效途径。这些点点滴滴、琐碎细微的志愿服务项目,由于贴近群众关注的焦点,贴近日常生活的焦点,受到社会的赞赏,获得极大的支持。青年志愿者环保生态服务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新时代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力量。

五、青年志愿服务“双主线”:助人与育人

回顾新中国70年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助人”和“育人”是并行发展的“双主线”。最重要的就是将青年服务社会,与青年在服务中成长相结合,从而达到“服务与成长”的双向效果。

(一)青年在志愿服务中坚定理想信念

青年一代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对于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了解不多、感受不深。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情形下,年轻人容易松懈斗志、耽于享受。可以通过倡导和发展志愿服务,吸引青年在服务实践中了解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及社会的发展趋势,体会国家和民众的需要。2018年,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要求文明实践基地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抓手,建立志愿服务总队并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队长。青年志愿者只要配合党和政府,推进文明实践的发展,推进志愿服务的普及,就会获得思想认识的提高,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二)青年在志愿服务中培养道德情操

青年志愿者在关爱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会获得道德的体验和充实,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从教育发展的经验看,道德情操的培养不仅仅要通过知识传播,更重要是要通过实践体验。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让青年在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帮助困难群体的时候,既能够体验服务对象的生活愿望和坚强意志,也会感觉助人的收获和愉悦;另一方面,让青年在志愿团队的交往中,感受其他志愿者的高尚道德,产生崇尚和学习的心态。优秀志愿者的成长经历给予广大青年示范和激励,引导青年在个人奋斗、生活追求的同时,也乐于助人、提升道德水平。这样,青年在志愿服务中便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习惯,逐渐成为新时代的好公民。

(三)青年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能力素质

许多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初期,只是简单地为了“奉献爱心”“扩大见识”,但是在服务实践中逐渐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增强了自己的能力:一是认知社会的能力。原来局限在小家庭、小圈子之中,对于社会和他人的认知具有狭隘性,对很多事情不理解、不清晰、不宽容。通过志愿服务与服务对象的接触、与他人的交往,对人性、人生状况有更多的了解和感受,就丰富了自己的认识水平,更能对事物做出理性认知和判断。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青年志愿者要帮助社会和他人,就必须具备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通过学习和体验分析问题、探寻路径、链接资源、倡导改变,等等,可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走向成熟。三是团队合作的能力。新一代青年大多数是在独生子女或者少子女的家庭成长,在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中缺乏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的意识。然而,参与志愿服务,服务社会、帮助他人,就需要青年志愿者之间相互支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为此,青年志愿者必须理解其他志愿者的想法,必须采取团队成员乐于接受的合作态度,必须探寻共同解决难题完成目标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志愿者学会将个体力量融入团队的力量、融入组织的力量,从而依靠集体的力量做成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四)青年在志愿服务中激励创新创造

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力量,青年志愿者是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活跃群体。要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在坚持以扶贫助困为重点的同时,面向创业就业、科技创新、文化复兴、社区建设、乡村振兴等,探索青年志愿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一要按照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目标要求,志愿者紧紧围绕群众的生活需求,不断提供多样化、有实效的服务。二要按照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国际志愿者年”提出的“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发展”的要求,青年志愿者在创造公平公正、平等发展的新社会中不断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三要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贡献聪明才智。青年志愿者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丰富和充实志愿服务的内容,在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者。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