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与分化:五四时期青年人生抉择及启示
2019-01-24张治银
■ 张治银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
从新文化运动的发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这一时期被学术界统称为五四时期。1919年5月4日,一批爱国青年走上街头,唤醒民众,向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做了不妥协的斗争,揭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序幕。正是从这层意义看,五四时期是中国青年觉醒的时期。然而,在五四后期,中国青年出现了急剧的分化。有着不同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的青年作出了不同的人生抉择,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
一、青年的觉醒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屡次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1],标志着清政府已完全沦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旧的生产关系维持不下去了,就必然要为更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试图从技术和制度层面挽救中国的危局,但未能成功。于是,革命的使命落到了五四时期青年的肩上。
1.以天下为己任
五四时期的青年继承了历史上知识分子“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传统。当旧式的改良和革命挽救不了中国危亡的时候,五四时期的青年毫不畏惧地扛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一方面,从思想上与封建意识形态作彻底的斗争。五四时期的青年办刊物,做演讲,反对封建的意识形态,开启了一场继辛亥革命之后范围更为广泛、影响更为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另一方面,从行动上彻底地反对北洋政府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当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来,青年学生不甘做亡国奴,奋起走上街头,痛殴章宗祥,火烧曹汝霖住宅。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工人的支持,北洋政府被迫罢免了卖国官员章宗祥、曹汝霖、陆宗舆,并给巴黎和会专使致电要求不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第一次彻底胜利。
正是因为五四时期青年以天下为己任,个人的成败、得失、荣辱、安危就被摆到了无关紧要的位置。五四时期的青年以“五不”闻名于世。(1)不计较个人经济得失。1919年5月4日游行的旗帜、标语等筹备费用主要来自青年学生的捐助。五四运动后期经费开支加大,青年学生上街售卖国货,为运动向前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2)不惜与家庭决裂。以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大学的学生为例,“他们大多是官僚地主子弟,很多人上学一年要花千把块银元”[2],而像顾颉刚一样“一年从家里只能拿二三百银元来上学的,就是穷学生了”[3]。他们中间的多数人放弃了优渥的家庭条件投身爱国运动,甚至不惜与家庭决裂。(3)不怕被学校开除。5月19日北京女师的学生听说参加救亡运动的学生被捕之后,掀翻了学校的校门前往声援。在民族危亡面前,个人的学业和学籍都成了微不足道的事情。(4)不怕坐牢。五四运动临近第二阶段,北京学生带着被子上街演讲,做好了蹲监狱的准备。“如果军警来捕就让他们捕;如果第一天出发的学生全数被捕,第二天就用加倍的人数出发讲演;如果再发生同样的情形,第三天再加上一倍,直到北京二万五千多名学生和广大同情学生运动的市民全数捕尽为止。”[4]由于北京监狱装不下被捕的学生,当局只好把北大三院作为临时监狱,后来又把北大理科所在区域作为临时监狱。(5)不怕牺牲。以自残和死的方式唤醒国人,是近代以来青年运动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潮流。5月3日晚北大学生会议中,谢绍敏当场撕下衣襟、咬破中指,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刘仁静当场拿出一把菜刀要自杀,被劝阻了[5]。有学者做过粗略统计,五四运动时期有郭光钦等9位青年因伤病殉国,11位青年自杀殉国[6]。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青年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五四时期的青年胸怀天下的可贵精神之所在。
2.勇于自我革命
五四时期的青年认为要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首先要不断地革新自我。毛泽东发起成立的新民学会规定:为实现“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会员应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7]。恽代英则开列了早六点以前起床、刷牙、习体育一种以上、浴、未随地便溺涕唾、未说谎、行善一事以上、无病等条目,以作互助社员及社员之友自我量化考核用;“凡照表做到者,每日记一圈于表内,以一圈为一分,故十日能完全做到者为一百分”[8]。正如李大钊所说:“人生惟一的蕲向,青年惟一的责任,在‘从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不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杀今日白首之我,并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杀来日白首之我。’”[9]五四时期的青年是自我革命的先锋。
为保持斗争的激情,五四时期的青年还创造了“五分钟”的热情一词并广为宣传。南京某校散发传单“诸君五分钟的热度过了吗,如已过了,请再续五分钟可也”[10]。为保持斗争激情,他们还编了“五分钟”歌谣:“劝同胞,齐把国家保,报仇雪耻全靠这一遭,切莫要凑热闹……学时髦,怕的是五分钟一到,依旧是瓦解水消,倒不如缄口结舌的是好,何必自解嘲。”[11]青年强调要将五分钟化为五十分钟、五万分钟,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推动了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
3.开始尝试组织起来
学生组织日渐向全国扩展。一是组建“学生救国会”。1918年5月,部分青年学生组建了“学生救国会”。同年暑假,“学生救国会”派许德珩、易克嶷分别联络了天津、济南、武汉、九江、南京、上海等地的学生团体,拜会了各地社会名流,“学生救国会”几乎成了“全国性的学生团体”[12]。二是组建学生联合会。1919年5月16日,北大学生发起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各校代表在北大三院开会时被军警围困,许德珩、黄日葵翻墙出京,到上海联络学生团体支援,推动了运动的发展。三是与工商界联合。上海学生“要求上海商界一致行动,罢市响应”[13]。天津在学生的动员下组建了以绅、商、报、学、教(宗教)五大单位为主的各界联合会。成都工商界迫于学生的压力,组建商学联合会。在学生运动的影响下,工人罢工迅速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自此“突破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14]。
组织架构日渐完善。五四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的社团,大多建立了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以国民杂志社为例,国民杂志社设评议部和干事部。评议部主要负责“议决及监察”。干事部下设总务股、编辑股、调查股和会计股,主要负责具体执行[15]。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后,公推廖书仓为临时主席,下设总务、编辑、文牍、会计等“干事六人,经理一切事务,任期半年”[16]。日趋完善的组织架构,为五四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宗旨日益向主义趋近。五四初期的社团组织宗旨,多以修炼个人品德和增进个人知识为主,如蔡元培发起的进德会,分甲乙丙三种会员,入会条件有不嫖、不赌、不纳妾、不作官、不当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等[17]。国民社主张“增进国民人格,灌输国民常识,研究学术,提倡国货”[18]。但到五四后期,主义的问题被提上社团组织的议事日程。毛泽东在1920年11月25日致罗章龙的书信中提到:“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我想我们学会,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成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9]经历五四运动,爱国青年逐步意识到主义的重要性,并提倡将主义作为社团的宗旨,这正是五四运动的一项重要成果。
4.逐步意识到人民群众强大的力量
五四时期的青年服务人民群众的主要方式是宣传和教育。其一是组织宣讲团。1919年3月北京大学邓中夏等人发起成立平民教育讲演团,每月定期演讲4次,遇重大事件或节日举行不定期演讲。讲演团首场演讲在东便门内蟠桃宫举行,分设“平民教育讲演之意义”、“家庭制度”、“勤劳与知识”、“人生之要素”等38个讲题[20]。讲演团还议决了乡村讲演八项办法,分长辛店、丰台、通县等讲演组分头进行演讲,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二是办补习学校。五四后期,邓中夏等青年学生在长辛店机车厂附近筹建了劳动补习学校,白天给工人子弟上课,晚上给工人上课。先教授“作工、劳动”等基本知识,再讲工人苦难来源于有钱人的剥削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再用一张纸与一叠纸、一个木棍与一束木棍的故事讲团结的道理[21]。工人不但学到了文化知识,还掌握了摆脱苦难的方法。青年服务群众的行动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组织准备。
青年学生原本是在书斋里做学问的,但五四时期的青年从书斋里走出来,到人民群众中去,逐步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问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22]青年学生身处人民群众之中,受群众的鼓舞,愈发愿意深入人民群众中做鼓动和服务工作,并在思想感情上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五四运动扩展到湖北后,林育南放假回家不再雇佣人,行李也是自己背了。他曾对张浩说:“我们这些人靠着父亲赚些黑心钱来念书,吃好的喝好的,过寄生虫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下等人呢!你们做工,从小处说是自食其力,从大处说,社会就非有你们不可,你们才真正是上等人呢!”[23]青年与群众打成一片,自然情感上就发生了大的变化。
二、青年的分化
五四时期是青年觉醒的时期,也是青年思想急剧分化的时期。五四运动中结成的爱国统一战线在五四后期很快分化了。一部分向左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揭开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新篇章。一部分向右转,选择了资本主义和其他种种“主义”救国的方案,甚至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
1.一部分青年选择以马克思主义救国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让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十月革命之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和《新纪元》,率先扛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1919年4月,陈独秀发表《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宣称:“十八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二十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他们极口痛骂,但是后来的历史家,都要把他们当着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24]五四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这两位曾有着复杂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化。1919年陈独秀被捕、出狱之后,在前往天津的途中即开始与李大钊酝酿在上海和北京建立党组织的事宜。此后,他们创办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到工人中发展会员;翻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出版马克思主义刊物,创建共产主义小组。团结在他们周围的一大批青年到工厂、农村去服务群众,纷纷转向马克思主义。
2.一部分青年选择以资本主义和其他种种“主义”救国
五四时期,除马克思主义外,社会上有种种思潮影响着广大青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无政府主义。以刘师培、李石曾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不要国家、不要政府、不要家庭,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取消了。基于当时青年对西方列强和北洋政府的仇恨,无政府主义者在一般意义上反对军队、警察、政府、监狱、法庭等国家机器,鼓吹绝对的自由,对当时的青年具有很大的蛊惑性。二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主张思想文化上的改良和革新。1920年9月,胡适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中说:“一切政治上鼓吹和设施、制度上的评判和革新,都应该由成年人去料理;未成年的一代人(学生时代之男女),应该有安心求学的权利”,“我们希望学生从今以后注重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25]在胡适等人的影响下,段锡朋、罗家伦、傅斯年等人赴美国留学[26],选择了资本主义和其他种种“主义”救国的方案。
三、青年分化的原因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大变革的时期,也是思想大启蒙、大解放的时期。这种由青年倡导的大变革势必会改变和影响青年的人生道路。青年原本处在人生不断选择、不断变化的特殊阶段。五四时期的青年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走到一起来,又在反对共同的敌人的过程中发生分化,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主义”的多样性
五四时期,三民主义、实验主义、资本主义、安琪那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种种“主义”在中国广泛流行,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性质决定的。一是西方在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必然要在中国推销西方的文化,以持续保持他们掠夺者的地位。清末谢瓒泰绘制的《时局图》揭示了俄、英、法、美、日、德等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惨状。西方列强盘踞中国各地,导致西方不同文化在中国不同地域之间的冲突。西方单一国家的势力不足以吞并中国,便在中国寻找代理人,这又导致出现西方文化和中国封建文化相结合的怪胎。二是封建意识形态的延续。辛亥革命后,封建帝制被推翻了,但封建统治在广大乡村依然延续着,封建意识形态依然在中国延续着。当从西方舶来的思想在中国碰壁的时候,部分知识分子便会到传统中去寻找思想依据,导致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三是留学人员的传播。晚清政府为挽救危局,曾派学生赴美国、日本、欧洲留学。这些留学生将了解到的西方思想纷纷介绍传入中国,试图用西方的思想来救中国。但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人间天堂,再次陷入迷茫。四是十月革命的启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7]俄国的巨大成功让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转而向俄国学习。现实的环境导致“主义”的多样性,加大了青年选择的难度。尤其是到五四后期马克思主义才得到广泛传播,青年群体的分化就在所难免了。
2.不同的社会实践催生不同的思想观念
五四时期的青年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必然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千差万别。一方面,不同的人际交往使然。在北京学习和开展“驱张运动”期间,毛泽东与陈独秀、李大钊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毛泽东是这样回忆陈独秀的:“我第一次同他见面是在北京,那时我在国立北京大学。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28]而对李大钊,毛泽东则说:“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儿呢!”[29]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0]毛泽东在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下转向了马克思主义,而同一时期的部分青年,却因接触人物不同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另一方面,不同的活动经历使然。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向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征集志愿人员,但大多数会员“认为学生去做工运工作无‘出息’,无前途,于己有损,于事无益”[31]。而这一时期的工人与学生也存在不少隔阂。许多贫苦工人认为“大学生是金枝玉叶,将来为官做宦,是统治工人的候补者,工人的事还是让工人自己管,莫让学生们插手为好。”为此,劳动组合书记部提出“学生生活工人化”,在学生中开展革命人生观辩论,组织学生深入工人生活,“召开工学座谈会,讨论工学联合、工人团结等问题”,“使工人感到学生不是外人,而尤其重要的是在政治思想方面多多向工人解释,对于工人心中的疑难问题耐心分析,使双方观点渐趋一致。”[32]经历密切接触群众、学习如何做群众工作的青年,自然亲近人民群众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而那些一心向着书斋里求学问的青年,因为远离了人民群众,自然是很难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
3.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五四后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那批青年,他们的认识是符合实践的。以毛泽东为例,毛泽东原本“思想还是混乱的”,“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33],也曾经和彭璜、张文亮几个人在上海“民厚南里租了几间房子,实验过互助工读团的生活。他们共同做工,共同读书,有饭同吃,有衣同穿”[34]。经过亲身实践,毛泽东察觉了工读团生活的弊端,很快放弃了这种新村式的改良主义,转而走上革命的道路。他认为当时中国的钱、人和机关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用教育的方法来实现救亡,“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35]因此,实现救亡的途径只能是“恐怖的方法”——以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
而这一时期,在一部分青年的思维中,认识与实践是分裂的。瞿秋白曾说:“我们的前辈:陈独秀同志,甚至于李汉俊先生、戴季陶先生、胡汉民先生及朱执信先生,都是中国第一批的马克思主义者。” 然而,现在戴季陶、胡汉民“早已公开的抛弃唯物史观……这难道是偶然的?”[36]戴季陶从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到后来成为国民党内“反共最早,决心最大,办法最彻底”的人,根源在于他“在理智上接受阶级斗争并致力于唤醒劳工阶级觉悟,但他感情上惧怕阶级斗争的‘惨烈’后果,他始终是一个心物二元论者”[37]。也即是说,在戴季陶那里,他认识到了真理,却并不打算去做;认识与实践不一致,将他带上了另外一条道路。正是五四时期青年在对待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思想方法上的差异,导致了青年人生抉择的分化。
四、当代启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中国人民得到了解放,标志着五四时期青年肩负的救亡任务业已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青年是否可以放弃努力、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38]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还需要广大青年为之继续奋斗。
1.坚持以党指引的方向为人生航向
青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如五四时期进步青年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引导下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当代青年也需要领路人。一方面要自觉将党的初心作为自己的初心。五四时期的进步青年放弃优渥的物质条件,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投身救亡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党的初心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党的事业需要青年一代来传承,党的初心就是青年一代的初心。青年要自觉以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多为社会作贡献,才可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另一方面要掌握担当时代使命的本领。五四时期的进步青年追随李大钊、陈独秀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厂和农村,服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辟了历史伟业。当代青年肩负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青年都更需要先进组织的引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当代青年只有追随中国共产党人的脚步,才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2.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原文。五四时期青年的人生抉择启示我们:出彩的人生应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首先,当代青年应明白为什么要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原文。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集中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原文。毛泽东正是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之后,才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39]。读原著原文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先决条件。其次,当代青年要明白马克思主义是干什么的。马克思指出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列宁讲要为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服务,毛泽东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描述。读原著原文,就能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的理论;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可能创造历史伟业。最后,要明白怎样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蕴含于原著原文之中。读原著原文,就是学习唯物辩证法,培养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的过程,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过程。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五四时期的进步青年正是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才开始去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读了原著原文,会背诵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并不代表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表现在能够运用。一方面,当代青年要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实际中去,将马克思主义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用马克思主义去号召群众,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依靠群众力量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依靠群众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剔除糟粕,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从中国的立场出发看待西方经验,合理吸收借鉴西方经验中的有益成分。另一方面,当代青年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会产生若干的感性认识。当代青年要善于对实践中积累的感性认识进行总结和提炼,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不断将理性认识放到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去检验。如此不断地反复,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准确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唯有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青年才可能在重要的历史关头作出正确的抉择。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深入群众。五四运动之所以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是因为五四时期的青年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建立了深刻的联系。受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制约,人的发展越来越局限于相对狭小的圈子。但常年固步于书斋、校园、实验室、办公室,是否能真正掌握理论?是否能生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理论和产品?当代青年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要从书斋、校园、实验室、办公室走出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理论与人民群众轰轰烈烈的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服务群众。五四时期青年的人生抉择启示我们:青年只有服务人民群众,才可能得到群众的认可。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其一,需要调查了解群众的需求。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丰富多样的。当代青年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握群众需求的主流。其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需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即将从这一代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青年,也需要趁着年轻,学会如何接过服务人民群众的接力棒,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其三,要竭尽全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青年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善于让群众接纳自己。当群众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青年要善于向群众作解释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依靠群众。五四时期青年的人生抉择启示我们:青年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可能创造丰功伟绩。依靠人民群众,表现在善于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创造性结合起来,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人民群众能够自觉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化作行动指南。依靠人民群众,表现在关键的时候总有群众挺身而出,愿意让青年依靠。当青年遇到困难,有群众出手相助。当青年有了苦闷,有群众给他疏导。当青年需要发动群众,身处群众之中的青年总是能一呼百应。
培养感情。五四时期青年的人生抉择启示我们:衡量一个青年是否拥有有价值的人生,关键在于他对人民群众的感情。(1)是否能讲群众的语言。一个青年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不会,无法与群众交流,自然也是不可能对群众有感情的。毛泽东曾批评这类人:“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40](2)是否熟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群众熟悉什么,喜欢什么,青年就要善于运用群众熟悉和喜欢的形式去与群众交流。尤其是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立志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青年,更要善于掌握网络技术,利用网络与群众交流。(3)是否有真正服务群众的行动。真正服务群众,既表现在严格要求自己、不损害群众的利益,又表现在善于带给群众实在的利益。没有真正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是不可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的,也不可能对群众产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