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从“都市公交”迈向“公交都市”

2019-01-24

运输经理世界 2018年4期
关键词:公共交通公交都市

有一种便利,叫北京公共交通。北京有轨道交通22条,里程达到608公里;北京有2.2万余辆公交车,地面公交线路886条;北京有公交专用道907公里;北京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比例达72.1%;北京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稳定在2000万人次左右;北京六环内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68.9%,其中中心城市超过99%……

在这一系列数据不断提升的背后,是北京公共交通的配套设施不断优化、服务逐步调整完善。随着大数据智能交通时代的来临,北京公共交通在倡导“公交出行、绿色出行”的大环境下,逐步构建起一个安全、快捷、舒适、环保、优质优价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北京在公共交通层面已经从‘都市公交’向‘公交都市’建设的道路上迈进,这是质的飞跃。”在大数据下的公交都市建设与发展论坛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综合运输处副处长赵震总结了北京公交都市建设经验,分享了北京公交都市建设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大数据下在公交都市建设中的应用。

大数据赋能

2.2万余辆公交车的刷卡数据、定位数据、调度数据、视频数据以及路况数据、出租车数据、轨道交通数据、天气数据、用地性质数据等相关数据,在北京公交都市创建过程中,这些数据能带来什么?“可以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赵震说。

面向政府层面,一方面可以服务公交线网优化辅助决策,另一方面可以服务于全面掌握公交运行情况。

赵震介绍,结合轨道交通、出租车等出行方式以及用地类型对公交出行的关联影响,针对不同公交线路调整类型、轨道公交线路协同性、公共交通换乘便捷性等方面,自动生成问题诊断并提出线路优化建议。可以分析出行需求OD分布,结合公共交通线网,分析公交服务盲区。

还可以通过对客运量、客流强度、运行速度、换乘距离、换乘次数等指标的监测分析,全面掌握公交运行、运力投放以及公众服务情况。通过视频图像相关技术,对异常情况及时启动预警;随时调阅视频或回溯,为应急事件处置提供线索和证据。

面向企业层面,可以促进企业运营提质增效,提升企业应急反应速度。

北京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稳定在2000万人次左右

赵震进一步分析,通过大数据获取公交客流需求分布和线网运行速度,提高新线选取、线路优化、智能调度、运力配备等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水平。通过预警和实时监测数据,实现应急人员的定位、应急事件现场情况的采集与上报、应急预案关联、应急指挥的过程监控。

面向公众层面,可以提供实时公交到站预报服务,提供公交拥挤度信息服务,提供一体化出行信息服务。

目前北京实时公交已发布示范线路878条,覆盖4万个站点和2万辆公交车,手机软件累计下载量超过370万,每天使用的人数超过10万,年累计启动1亿次,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实时显示公交车辆的拥挤度信息,为乘客选择舒适度高的车辆出行创造条件。通过结合轨道、小汽车、共享单车、停车等数据,为公众出行选择不同交通方式间一体化便捷、高效、绿色出行提供信息服务。

六大亮点诠释创建历程

2012年,北京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一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北京城市交通及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赵震分析,城市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带来交通出行特征及需求的不断变化。2012年-2017年间,北京常住人口增长101.7万,机动车保有量增长70.9万辆,交通出行需求总量增长124万人次。“北京市圆满完成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同时在公共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方便市民高效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目前北京实时公交已发布示范线路878条,覆盖4万个站点和2万辆公交车

随着公交都市创建工作不断开展和深入,北京已在从‘都市公交’向‘公交都市’迈进的道路上。赵震将其归结为两大因素: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北京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公交优先发展相关政策,从“设施用地优先、投资安排优先、路权分配优先、财税扶持优先”等方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北京交通基本形成了与城市发展相适配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和保障体系,公共交通投资比重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公共交通投资占市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预计仍会超过60%。

赵震介绍,北京公交都市创建总体分为两大阶段,即2013年-2015年为重点创建阶段,2016年-2017年为巩固提升阶段;以2012年为基点、以2017年为目标,细化确定20项考核指标值、10项参考指标值和1项特色指标值。

通过创建,北京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比例达72.1%,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稳定在2000万人次左右;高峰时段地面公交平均运营速度由2012年的每小时16公里提升至2017年的每小时18公里;公共汽电车线路网比率、公交专用道设置率、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等多项指标超过或接近批复目标值。

北京公交都市创建过程中,呈现出了诸多亮点,赵震总结为:

一是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骨干地位逐步加强。轨道线路由2012年的16条、442公里增至2017年的22条、608公里;同时充分利用国铁既有资源,建设开通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怀密线,市郊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38公里。

二是建设微循环公交。北京在建设地面公交快线网的同时,扩展支线网、微循环线路,目前共有“专”字头微循环线路92条,线路长度569公里,日客运量达18万人次。

三是打造多样化公交。北京定制公交平台于2013年开始正式上线,历经多年的发展建设,多样化公交常态化线路达337条,日运送乘客3万余人次。同时,根据市民各类多样化出行需求,开行节假日专线、高铁快巴、春运高校专线89条次,累计运送乘客25万余人次。

四是公交专用道实现飞跃式发展。北京公交都市创建期间公交专用道里程增长252公里,年均增速50.4公里,2017年达到907公里。2015年北京市首个针对公交专用道的地方标准《公交专用车道设置规范》启用。

通过公交都市创建,北京共交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五是轨道交通不断探索形成综合评估业务体系。在时间上,评估工作涵盖轨道交通前期客流预测阶段、可研及初步设计阶段、试运行及开通筹备阶段、试运营(正式运营)阶段;在空间上,评估对象既包括规划设计线路、新建线路,也包括路网所有运营线路和车站。

六是推进公交行业节能减排,促进大气治理。北京加大公交行业新能源车辆更新力度,2013年到2017年,累计完成14258辆市区、市郊公交车辆更新,市区、市郊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达到14923辆,占比达65.8%。

创建成效凸显

赵震介绍,这几年来,北京在创建“公交都市”工作中取得了五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充分发挥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公共交通对人口和就业岗位覆盖比例不断提升,六环内轨道交通站点1000米半径覆盖人口的比例达到62.3%,覆盖就业岗位数的比例达到68.5%。同时,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模式轨道交通线网,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包括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市郊铁路和地铁四个层面,郊区线如15号线、房山线等带动了周边土地开发及功能组团发展,进而带来了客流量的增长,TOD模式在郊区得到初步推进。

二是地上地下两网逐渐融合。随着轨道新线开通不断优化调整公交线网,2012年-2017年,轨道交通线路由16条增至22条,地面公交线路由779条增至886条,为适应轨道新线开通带来的出行需求变化,公交线路优化调整力度逐年加大,近3年累计优化线路517条,其中新开76条、调整299条、撤销76条、调整营业时间66条。

三是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效率不断提高,其中轨道交通各线路平均正点率99.95%以上,最小发车间隔2分钟。

公共交通出行便捷性不断提高。随着轨道新线建设因地制宜地同步规划建设步行道及过街设施、自行车存放设施、公交接驳站点及场站、小汽车驻车换乘场站等各类接驳换乘设施,实现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便捷顺畅衔接;六环内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68.9%,其中中心城区超过99%;出行信息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交都市创建期间,地面公交一卡通上线手机NFC功能并大规模推广,轨道交通实现全网二维码乘车,2017年8月,北京在6个远郊区推行公交一卡通二维码乘车,2018年4月,北京轨道交通全网实现二维码乘车,一个月内有近300万人注册成为“易通行”用户,每日扫码进出站乘客约40万人次,同时推进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工程,推动郊区客运线路的互联互通升级改造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

公共交通出行安全性不断提高。地面公交车辆完成配备乘务管理员近2万人,加快推进公交车辆、场站和终点中途站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完成10000辆运营公交车安装一键报警系统;轨道交通实行“人物同检”,2017年10月17日,北京地铁17条线路启动“人物同检”安全措施,乘车人及携带物品均在安检之列。

四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逐年提高,北京公共交通出行比例2017年底达到44%,比2005年增加14.2个百分点,公共交通主导地位形成。与此同时,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综合措施下,交通拥堵态势得到控制。

五是强化了人们对绿色出行理念的认同和肯定。高度重视公众宣传引导工作,通过新闻发布会、现场采访、专题采访、主体宣传活动、新闻媒体线上互动等多种宣传形式,倡导市民选用公交出行、绿色出行。

猜你喜欢

公共交通公交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城市轨道站点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分析
等公交
在未来,我们不需要路
穿越水上都市
二次规划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工程中的应用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