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密螺旋体病的诊治

2019-01-23武艳玲张广义

养殖与饲料 2019年1期
关键词:患羊脓性发炎

武艳玲 张广义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农牧局,河北怀安 076150

密螺旋体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过去主要在猪场流行,曾被称为“猪血痢”、“狐菌病”、“出血性结肠炎”等。近几年来,随着育肥羊场规模不断扩大、跨省调羊活动越来越频繁,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该病开始在规模育肥羊场中大肆流行,而且愈演愈烈。发病范围从新疆、内蒙、东北等地,横跨大江直达华北、华南各地,造成的损失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小反刍兽疫病流行时的程度,给各地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成为规模羊场继续发展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门槛”。

该病的大部分发病症状与羊小反刍兽疫病十分相似,所以发病初期,很多养殖户和兽医临床工作者都认为是小反刍兽疫病,但是采用注射小反刍兽疫苗的方法预防无效、采用治疗小反刍兽疫病成熟的方法治疗此病同样无效。笔者经过大量的临床检查、解剖、治疗试验和化验室检查找到了该病的发病原因、流行规律、特征性症状和解剖变化,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1 病原体

取患羊排出的黑色稀糊状粪便或绿色脓便进行镜检,看到大量带有螺旋的菌体,呈丛或呈树枝状存在,该菌体个大、并具有明显的螺纹构造,初步确定为密螺旋体病。病原体特征如图1所示。

图1 病原体特征

2 流行特点

该病一般从新羊入场后3~5 d开始发病,一开始的发病率为5%~10%,1周内上升到40%~60%。发病范围从一开始的几圈或几排羊发病,逐渐发展成全场羊感染。在自然状况下,同一圈舍内患羊数量平均每天递增10%~20%,病程3~5 d,致死率40%~50%,有的不见任何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临床观察发现,该病主要从以下3条途径进行传播:一是通过患羊口鼻接触地面粪便进行传播;二是患羊眼、口、鼻分泌物通过羊只头部相互摩擦进行传播;三是通过患羊口、鼻腔分泌物污染饲草饲料和饮水而使同槽羊感染。在本病的防治过程中,如果单纯采用大群拌药和患羊治疗的措施,而隔离和消毒措施不到位,则疫情在20~30 d内还不能彻底控制,而且已经治愈的患羊也会出现反复。

3 主要症状

图2 剖解变化

患羊体温升高到40.3~41.5℃,不吃食或食欲减少。发病初期,患羊眼红流泪,眼角部位附着大量粘性或脓性分泌物,甚至将眼睑黏连。到了发病后期,患羊口腔有大量粘性分泌物流出,常常使下颌部被毛粘湿,个别患羊出现流沫症状。患羊的口腔和舌头黏膜明显发炎肿胀、形成厚厚的“白舌苔”。该病的典型特征是患羊拉稀不止,拉出黑色、墨绿色带有粘液或脓液的稀糊状粪便。尾巴内侧常常堆积有大量脓性或粘性粪便,在冬春季节形成大量“粪疙瘩”。多数患羊肛门周围皮肤发炎粗糙、甚至形成厚厚的白色假膜。急性患羊死前腹部鼓胀,从鼻孔和肛门流出大量血液。慢性患羊胃黏膜发炎肿胀、分泌的液体增多,死后从口腔向外大量流水,死后解剖时胸腹腔积液。本病死亡迅速,病程1~3 d,往往前一天晚上吃食正常,第2天早晨即死于圈内。

4 解剖变化

解剖可见,患羊消化道黏膜整体发炎肿胀、出血。眼眶和口腔有多量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和舌头黏膜发炎肿胀、严重者形成厚厚的“白舌苔”。瘤胃、真胃、盲肠和结肠鼓胀,胃肠表面血管呈“树枝状”肿胀,胃肠内容物混有多量血液或凝血块。尾巴内侧或肛门周围有多量粘稠的黑色稀便或墨绿色腥臭的脓性粪便。肺脏浆膜表面有一处或几处血管呈“血泡状”突起,个别患羊肺脏出现弥漫性“小段状”突起,使肺脏呈现“斑驳状”。脾脏、肾脏出血,肾盂乳头化脓,腹腔中积有多量淡黄色或淡红色渗出液(图2)。

5 防治方法

5.1 防治原则

因为本病主要通过羊与羊之间的接触、舔舐地面上带菌粪便、患羊分泌物污染饲草饲料和饮水而引起发病,所以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羊、加强消毒就成为控制本病的关键措施。实践证明,发病羊场每天最少要进行4~6次巡检,只要发现羊只出现发蔫、卧地不动、口角流沫或眼角流泪、上槽不吃或咬牙症状,就要及时将患羊隔离出来,并注射药物进行治疗。发病率达到30%以上时,全群羊统一注射药物进行治疗;在对患羊进行治疗的同时,发病羊舍和同排羊舍的其它“假定健康羊”要同时拌药,连用5~7 d,进行预防性治疗;圈舍地面、患羊能够接触到的栏杆围墙、饲槽和水槽要加强消毒;患羊排出的粪便要彻底铲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5.2 具体方法

1)场地和圈舍用碘制剂、季铵盐、戊二醛等消毒液喷洒消毒,每天早、中、晚各消毒1次。3种消毒液应交替使用,每天更换1种,以防产生耐药性。

2)患羊使用“乙酰甲喹”和“黄芪多糖”注射液,1次/d、分别肌注,连用2~3 d即可。注意注射乙酰甲喹量大时,往往会使羊的胃肠蠕动减慢而引起患羊肚胀,进而死亡。所以每次注射乙酰甲喹时,必须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以促进患羊的胃肠蠕动。

3)大群羊饲料中拌服白头翁散或乙酰甲喹粉,连用5~7 d,即可有效控制本病。

4)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促进患羊体力恢复。

6 防治效果

1)实践证明,肌注乙酰甲喹、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是治疗本病的特效方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用药2~3次即可痊愈,治愈率可达90%以上。

2)隔离、消毒和大群拌药是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如果治疗及时、措施严格,一般4~5 d即可控制疫情;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防控失败,有些羊场疫情持续20 d以上仍无法控制就是这个原因。

3)卫生条件差或营养条件不好的患羊治愈后还易反复,尤其是在秋雨连绵的季节或冬春交替季节最为常见。因此,本病在治疗的同时必须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

7 小结

1)该病的病原体比一般细菌的个体大,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和生存能力非常强,能够在羊场中长久存活。而病原体特殊的螺旋结构使得其穿透能力和致病能力大大加强,因此规模养羊场只要发生此病,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

2)密螺旋体病由过去习惯于在猪场中流行,经过多年的传代进化现已适应了以羊群为宿主的寄生生活。随着规模养羊业的不断发展,羊只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加上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所以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十分重要。

猜你喜欢

患羊脓性发炎
什么是发炎?
羊传染性脓疱口炎的治疗措施分析
一例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诊治及体会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
脓性指头炎验方
扁桃体发炎怎么办
眼睛发炎
扁桃体
秋季注意防范羊焦虫病
犬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诊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