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面积与城市经济关系研究*

2019-01-23

区域经济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市辖区建成区规模

韩 立 达 史 敦 友

一、问题的提出

衡量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发展是否相匹配,在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空间需求的同时实现对城市开发边界的有效控制,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红线,是区域经济学和城市规划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地方政府在申请行政区划调整和国家在审批行政区调整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2015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有295个,包括4个直辖市及291个地级市,921个市辖区,平均每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辖区3.12个。从近30年中国行政区划调整进程看(图1),撤地设市、撤县设区和区界重组均在2001年前后达到高峰,然后行政区划调整逐渐减缓,但从201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的趋势。城市行政区划调整是在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中城市产业转型、空间扩张与结构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一种途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在经历多番博弈之后基本都选择强中心、拓空间、圈层化、集群式的中心城市发展模式。

从市辖区面积上看,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总面积达到69.30万平方千米,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10万平方千米,本文将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市辖区面积之比称为城市土地利用系数,则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利用系数为0.059。经统计发现,土地利用系数超过0.10的城市有87个,其平均GDP为2560.88亿元,土地利用系数低于0.02的城市有54个,其平均GDP仅为250.00亿元;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土地利用系数超过0.10的城市中,其城市市辖区数量为1—2个的城市比重为32.18%,同样在土地利用系数小于0.02的城市中,上述数量比重为83.33%,从这一组数据可明显看出,土地利用系数越高,城市市辖区数量越多,城市经济规模越大;反之,则相反。那么,城市市辖区面积、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具体呈现何种关系?城市区位、城市行政等级、城市规模、城市所在城市群规模对上述关系有何影响?基于城市面积与城市经济的关系考虑,当前哪些城市急待解决城市开发边界问题?本文运用中国2015年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深入进行探讨。

图1 近3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区划调整进程

二、文献评述

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974)曾提出关于市场范围对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论断,他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的程度,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即城市规模扩大能够促进城市专业化分工与城市间密切合作(骆玲和史敦友,2015),带来“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好处。在此之后,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外部性等因子几乎成为西方经济学家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石。在研究城市规模的经济性之前,要先弄清楚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理。新经济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源是教育投资、知识外溢、研究开发、劳动分工、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等等。城市是知识、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同时也是知识、技术、创新的聚散地,劳动力的集中强化了相互学习、相互模仿技能来提升个人能力,从而提高城市整体生产力(Lucas L E,1988),大量劳动力的集中也促进了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发掘,形成技术创新(Jacobs J,1969),新知识和新技术在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和区域与区域之间形成免费信息共享、产生外部性,新技术与新知识的外溢效应与外部性在提升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企业效率的过程中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Glaeser E L,1992)。

城市的确能促进经济的增长,那么城市规模和经济增长之间又处于何种关系?一般认为,城市规模与集聚经济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发展城市规模越大,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相对越强,这就越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当城市规模过大时,过度的要素集聚使得城市流通带来高昂的成本(Henderson J V,2002),反而形成集聚不经济;然而城市规模过小,城市公共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创新和知识的外溢效应也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城市应该存在一个与规模经济相匹配的理论规模(Henderson J V,2001)。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城市规模总是偏离于理论上的最优状态。如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往往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资于若干个大城市,造成大城市发展过大,小城市发展不足,过大和不足都造成城市规模不经济;加之特权阶级与部分投资者出于寻租行为考虑偏好于少数大城市(Ades A F&E L Glaeser),这种趋势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引致大量的人口、资源向大城市拥挤,造成集聚不经济。

相对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而言,部分经济学家又从城市投资效率给予分析,得出了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城市发展思路。如兰德尔·埃贝茨等(2003)指出,聚集经济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小城市可以通过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来解释,制造业企业在大城市比在小城市更富有生产力,在公共基础设施存量更多的城市更富有生产力,而大城市一般基础设施建设更为完善。Henderson(1986)以美国和巴西的城市两位数制造业截面数据为对象研究得出,在制造业领域内,通常大城市才具有更大的生产力,并且任何一个行业的资源在有更多类似活动的地方都是有效率的(外部经济所致)。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学者都对大城市的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表示认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大城市并不是绝对的经济和有效率,大城市在交通成本、环境污染等方面相对中小城市则处于不利地位,在相同投资规模下,中小城市更容易取得更有效率的增长。如Dijkstra等(2013)在对欧洲发达国家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后得出与新经济地理学相矛盾的结论,即大城市的城市化相对中小城市是低效率的,他们对此结论解释为:得益于欧洲独特的多中心城市结构、高占比的中小城市数量、改善服务相对更能促进较小城市更高的增长率,大城市的负外部性也增加了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吸引力。Roberto Camagni等(2015)对Dijkstra等关于二级城市(中小城市)研究结论的解释提出质疑,认为其关于二级城市集聚经济结论的解释过于简单,进而指出,二级城市高效的城市空间联系、紧密的空间网络化合作能力、吸引或开发新事物的能力,是这些因素提高了内部效率,抵消了中小城市外部性低的缺失。

针对中国城市而言,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国城市规模也做了较多相关研究。一方面,国内一些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大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都处于最佳规模附近,被低估的城市数量在减少,而被高估的城市数量在增加(梁婧,2015);由于撤县设区以及大城市人口集聚优势等因素影响,中国城市规模总体呈现扁平化趋势(唐为,2016),这种趋势也导致了特大城市明显过少,而少数超大城市则规模相对过大,新特大城市的培育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效率(谢小平和王贤彬,2012);同时大城市的形成存在“工资溢价”,提高了真实工资水平(踪家峰和周亮,2015),增加了就业机会,改善了社会各项福利保障(朱志胜,2016)等。另一方面,更多的学者则是从城市扩张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的,如城市蔓延致使城市不断向外蔓延,城市近郊区及边缘区的大片农田与耕地被侵占,城市建成区占市区的比重在不断减小,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李丽雅,2002),撤县设区使得中国目前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李秀彬和谈明洪,2013),造成假城市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撤县设区推动的城市扩张可能会对其县(市)经济的独立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也致使一些县域对撤县设区持抵制状态(刘俊,2013),出现以上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是行政区划调整缺乏统一标准(魏后凯和白联磊,2016),陷入行政主导而非经济主导的怪圈。

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几乎都是集中在城市、城市规模、空间集聚等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体现城市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面积,特别是城市市辖区面积和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何?基于城市面积与城市经济视角下的城市行政区划如何调整,城市边界该如何划定?基本没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同时中国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从2014年开始已呈现明显的扩张趋势,城市面积扩张似乎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城市经济的首要选择。城市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到底呈现的是一种什么关系?又该怎样利用城市土地利用系数指导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边界划定?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以2015年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为面板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1.模型构建

本文引用Cobb-Douglas函数,并取对数如下:

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引入到本文中,产出变量Y以市辖区gdp替代,劳动变量L以市辖区常住人口和人力资本存量替代,见式(2);资本变量K以固定资产投资、市辖区土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面积替代,见式(3),内生变量A以市辖区数量、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城市行政等级和城市发展潜力替代。

其中,popi为市辖区人口数量,tali为市辖区人力资本存量,invi为市辖区固定资产投资,squi为市辖区面积,urbi为市辖区建成区面积,据此可构建涵盖劳动变量、资本变量与内生变量的Cobb-Douglas回归方程,见式(4)。

其中,Mi为内生变量,本文用i城市市辖区数numi、城市区位 loci、城市规模 sizi、城市行政等级levi和城市发展潜力poti来替代,εi为随机扰动项。

2.变量说明

首先是关于人口变量。一般来讲,人口变量以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来表示,本文以市辖区常住人口和市辖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两个数据来替代。2015年中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①市辖区常住人口最低为15.30万人,最高为1943.90万人,平均数为149.08万人;市辖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最低为811人,最高为962106人,平均数为84905人。其次是关于资本变量。资本变量本文以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市辖区面积、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3个数据来替代。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外生引力,城市市辖区面积和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是城市扩张与发展的两个核心变量,城市市辖区面积可象征城市的“空间外延式”发展,而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则体现着城市的“空间内涵式”发展。最后是关于内生变量。内生变量本文选取的是市辖区数量、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城市行政等级、城市发展潜力5个变量。城市区位可以相对反映城市的发展模式,如东部城市民营经济发展,民间投资量大,而中西部则相对政府主导明显,政府投资较大;城市规模反映规模经济和效率经济,大城市实现了规模经济,但是其拥挤成本也很明显,小城市经济发展灵活,效率高,但是外部性低;城市行政等级直接反映了城市在吸引资金、人才方面的能力,直辖区、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相对比其他普通地级市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与人才;本文将处于城市群内的城市来表示城市发展潜力,如长三角或珠三角城市群内的城市相对于其他非城市群内的城市具有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因而更具有发展优势。

四、实证分析

本文将对上述5个内生变量依次进行实证检验,以探寻在市辖区数量、城市规模、城市行政等级、城市区位和城市发展潜力5个不同内生变量下城市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同时探寻与现实相矛盾的结论并给予经济学解释。

表1 数据总体特征

1.城市面积与城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从样本总体可知(见表2第1列),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呈现出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关系;针对城市市辖区面积引入了三次方回归,发现城市市辖区与城市经济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常理下部分城市主政者希望通过撤县设区扩大城市面积,进而实现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以求得城市经济增长似乎相矛盾。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结果或者说针对不同类型城市都是这种结果吗?基于这种考虑,以下部分针对不同的分类进行具体研究。

第一,从市辖区数量方面看,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至少在5%水平下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的趋势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特征;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则比较离散化②,但仍然可以发现,不论何种回归条件下,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联关系不是很明显;另外固定资产投资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关联系数都比较高(见表2第2—6列)。第二,从城市规模等级方面看,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且随着城市规模增大,其相关系数呈现递增趋势;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相关关系则不明显,仅在城市规模等级为2时,在统计116个城市人口规模数据内,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呈现二次方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小;另外,固定资产投资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关联系数随城市规模增大呈现递增趋势(见表2第7—9列)。第三,从城市行政等级方面看,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且地级以上城市的回归系数达到了1.132,即地级以上城市相对城市经济的边际效应超过了1,实现了规模经济;城市市辖区面积在lev=1时不显著相关,而在lev=2时显著负相关(见表3第10—11列);另外固定资产投资与第三产业占比也与城市经济显著相关。第四,从城市区位方面看,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且其相关系数按照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的顺序依次呈现递增趋势;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关系在东部和西部相关不明显,在中部呈现显著正相关,在东北呈现显著负相关;另外固定资产投资也与城市经济呈现正相关(见表3第12—15列)。第五,从城市发展潜力方面看,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显著正相关,而且按照世界级城市群内城市、区域级城市群内城市和一般城市的顺序依次呈现递增趋势;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在一般城市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区域级城市群内城市和世界级城市群内城市均无显著关系;另外固定资产投资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呈现显著正相关,且按照世界级城市群内城市、区域级城市群内城市和一般城市的次序,其相关系数呈现依次递减趋势(见表3第16—18列)。

表2 市辖区数量、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城市行政等级及城市发展潜力与城市经济关系

2.城市面积与城市经济关系的解释

根据上述分析,进而可以从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和城市市辖区面积两个因素在市辖区数量、城市规模、城市行政等级、城市区位、城市发展潜力5个内生因素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归纳。从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关系的整体归纳可知,在以上5个内生变量下,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城市规模与城市行政等级可归为一类,城市规模越大,其相关系数越高,行政等级越高,其相关系数也越高。因此,在城市规模和城市行政等级约束条件下,城市规模越大且城市行政等级越高,城市土地的边际产出(土地价格)就越高,即该类城市的土地价值越大,这与当前实际情况相一致。另一方面,城市区位与城市发展潜力可归为一类,城市区位按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排序,其相关系数依次递减;城市发展潜力按世界级城市群、区域级城市群和一般城市排序,其相关系数也依次递减。因此,在城市区位和城市发展潜力约束条件下,城市区位靠近沿海,城市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城市土地相对城市经济来讲其边际产值更小,即从土地财政获得的收益与城市经济总量的比值将越来越小,这也与当前现实情况相一致。市辖区数量与城市经济之间的相关系数则呈现U型形状。

表3 市辖区数量、城市区位、城市规模、城市行政等级及城市发展潜力与城市经济关系

从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归纳可知,在以上5个内生变量下,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来看负相关居多。从具体内生变量上看,城市区位与城市规模两个变量与城市经济相关性不显著或没有明显趋势性;在城市发展潜力条件下,一般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呈现负相关;在市辖区数量条件下,一个区的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呈现显著负相关,而两个区的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呈现显著正相关,5个及以上区的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结论表明,当城市市辖区数量过少(如为1)时,可在市辖区面积既定条件下,通过市辖区一分为二的办法来增加市辖区数量,进而提高城市市辖区的土地利用率,达到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的显著正相关,而不是通过县改区的办法来增加市辖区的数量;同时在市辖区数量较多时,城市经济一般较强,这时可通过县改区的办法来扩大城市的面积,进而新增区域的土地附加值也相应获得提高。在城市行政区等级为地级以上城市,其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较小,这与现实情况也是一致的,这是由于GDP排名靠前的北上广深等城市其面积反而较小的缘故。

基于以上分析,可对城市市辖区面积和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进一步进行比较。设城市土地利用系数为S,将城市市辖区数量、城市规模、城市行政等级、城市区位和城市发展潜力5个控制变量分别进行计算,可得以下5个关系式:

市辖区数量:Snum≥5=0.094>Snum=4=0.083>Snum=3=0.052>Snum=2=0.044>Snum=1=0.025

城市规模:Ssiz=3=0.116>Ssiz=2=0.062>Ssiz=1=0.031

城市区位:Sloc=4=0.086>Sloc=3=0.070>Sloc=2=0.042>Sloc=1=0.034

城市行政等级:Slev=2=0.116>Slev=1=0.044

城市发展潜力:Spot=3=0.125>Spot=2=0.072>Spot=1=0.033

可以发现,市辖区数量越多、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区位越靠沿海、城市行政等级越高,城市所在的城市群等级越高,其城市的土地利用强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该结论导致两个效应:第一,土地利用强度越高,单位土地的边际产值就越大,相反土地的利用强度越低,单位土地的边际产值就越小;第二,土地利用强度越高的城市,其剩余可利用的土地空间就越少,城市土地利用的边际产值与城市经济之间的相关系数就越小,反之就越大。据此进一步可得:城市市辖区面积相对较大、经济相对较小的城市多属于中西部城市;相反,城市市辖区面积相对较小、经济相对较大的多属于沿海城市。该结论就可解释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负相关的疑问。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利用中国2015年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对城市市辖区面积和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回归分析研究;考虑到中国从2014年开始对北京等14个试点城市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对中国600多个城市稳步推进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因此,在行政区划调整要适应城市经济发展且必须同时兼顾城市开发边界的条件下,据此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在北上广深等国家级城市中,城市发展空间小,要实施撤县设区和区县重组并行的行政区划调整模式。如北京、上海、广州进行撤县设区的同时都将中心城区进行了合并重组,深圳则实施市区拆分;同时要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由于这类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产值占城市GDP比重较小,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也较小,通过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和行政区划调整,整合了有限的区域空间资源,优化了城市区域空间布局,提高了城市的土地开发利用效率,最终实现提高城市空间发展质量的目标。

第二,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群、经济发达地区等区域按照城市空间发展需要,有效有序推进实施撤县设区。根据城市发展实际区别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适度扩大区域发展空间和城市经济辐射范围,吸引要素向区域中心合理聚集,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实现城市规模经济,达到扩大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数量,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三,针对中国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城市都面临着市辖区数量少、单个市辖区面积过大、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等问题;同时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的产值占GDP比重较大,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要因地制宜、灵活操作,在行政区划调整时不能一概采取撤县设区来扩大城市市辖区的数量,进而实现城市规模的增加。探索实施市区拆分,能够激活经济活力、增强市辖区竞争意识,也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开发强度,节约了国家土地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层次分明的城市与城镇体系。

第四,必须通过立法,将区域重组、撤县设区和市辖区的退出机制(魏后凯和白联磊,2016)等行政区划调整的标准以法律形式界定,改变城市市辖区“只进不出”的困局。对远离市中心且与市中心互动性弱的市辖区改为县(市),恢复其经济社会发展独立性,进而实现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进退有序的动态调整机制。

在经济增速放缓和投资驱动与要素驱动乏力的新常态下,必须深化城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城市主体的发展活力,城市行政区划改革要与区域市场经济有效协调,要与城市发展进程相一致,要与新型城镇化政策相符合,要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相匹配,最终实现将中国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由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在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前提下,逐步缩小所有城市城市土地利用系数的差距,使得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更加有效,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城市体系结构更加协调。

注释

①我国201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共290个,三沙市和拉萨市由于统计数据缺失,故排除在外;以下数据均是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②市辖区数量为1时,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呈现三次方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非常小(-0.001);市辖区数量为2时,在0.1显著水平下,随着城市市辖区面积的增加,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之间依次呈现正相关、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经计算两个临界点为1000平方千米和1149平方千米,明显负相关关系的区间很小);市辖区数量为3时,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无明显关联关系;市辖区数量为4时,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在0.05显著水平下呈现一次正相关关系;城市市辖区数量为5及以上时,在统计的34个城市面积数据内,城市市辖区面积与城市经济呈现二次方正相关关系。

第二届中国区域发展高层论坛在拉萨召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快速发展。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暨南大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商务厅、西藏自治区综合发展研究院于2017年11月4-5日在拉萨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区域发展高层论坛。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暨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海南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2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西藏本地的专家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暨西藏开放发展”。与会专家围绕着新时代我国民族地区如何加快经济发展、如何创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以及西藏开放发展等重大问题,发表了专题演讲,开展了积极的讨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勇研究员结合十九大报告,阐释了未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肖金成研究员提出了包括新疆、西藏、东北在内的沿边经济带的构想,认为这是促进我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首都经贸大学安树伟教授认为,要把我国区域经济格局重塑为“沿海-内地-沿边”三大区域。中国科学院赵作权研究员提出,要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区域发展轴线。南开大学安虎森教授认为,要重视资源型地区的发展研究,结合我国已有的实践经验,研究和制定有中国特色的解决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方案。与会代表还就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西藏开放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侯传璐)

猜你喜欢

市辖区建成区规模
多源数据协同下的城市建成区边界提取进展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POI和植被修正的夜间灯光城市指数提取建成区的研究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2013—2018年金普新区建成区空间形态扩张规律
沈阳地区老年人牙周病和龋病患病情况调查分析
规模之殇
长沙市望城区建成区公园绿地现状结构分析与评价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地级市及市辖区职责划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