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风古乐传千秋椽笔人文承乐脉
——2013年以来山西民间音乐研究述评

2019-01-23顼晓陆

黄河之声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歌山西戏曲

顼晓陆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山西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因为山西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地位,而且更因为山西民间音乐有着丰富的种类、鲜明的特色、深远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享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誉。可以说,聆听山西民间音乐,感受其醉人的艺术文化魅力,总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回味与惬意。因此,山西民间音乐一直被音乐界的学者/子们关心关注,特别是自2013年以来,更是有许多专家学者和学生对山西民间音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为了有助于研究者更清楚山西民间音乐研究“现在走到了哪里?下步应该走向哪里?”,以促进山西民间音乐研究,推进山西音乐更好的传承发展,使山西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在新时代再创新佳绩。本文特对2013年以来山西民间音乐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力求全面覆盖近五年来山西民间音乐研究学术“姿态”。包括期刊论文、相关专著和学位论文。归纳其特点,给出其学术价值定位,挖掘出目前还没有涉及、亦或涉及不深的,但很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以力求有助于学者/子共襄研进。

一、特征深描:山西民间音乐类型特点及代表曲目研究

特征是事物相区别的本质描述。对于任何事物的研究,穷究其特征,都是一项根本性的学术作业。为了厘清山西民间音乐的特点,以归纳其鲜明的特质,从山西一绝的“文水鈲子”等锣鼓音乐,到融激越粗犷与圆润工细于一炉的晋剧等戏曲音乐,从独具韵味的“开花调”等民歌山曲,到蕴含深古的五台山佛教仪式音乐,从乡音浓郁的说唱音乐,到参悟晋人风情的忻州八音等器乐音乐,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子的广泛关注,并相继推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

(一)多视角观照下的民歌特点

俗有“表里山河”(柳宗元语)之称的山西,或许是因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原因,生养于其中的先人早已“感于心而形于声”。山西民歌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历史久远,种类丰富。《诗经》中收集的19篇《魏风》和《唐风》,大部分都采自山西,可见一斑。山西民歌的研究一直以来都颇受音乐界重视,而且成果丰硕。其中期刊文献44篇,硕博论文17篇,专著6部。总体来看这些研究大都能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山西民歌形态、演唱技法、区域特点、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值得指出的是,对于山西民歌研究在视角上比以往有更多样更深入的拓展。具体来说,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歌艺术特征分析。主要围绕民歌音乐特色、文学特色与演唱风格进行探讨。其中音乐特色包括节奏旋律、曲式调性等方面,文学特色围绕歌词的文学手法、衬词、题材、语言特点等方面,演唱风格则主要立足于演唱形式、演唱技巧、表演特色等方面。主要文章包括陈智《谈〈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的演唱分析》(《乐府新声》2016年第3期)、李兰《襄汾民歌的唱词与曲调特征初探》(《音乐创作》2013年第8期)等文,这些文章分别涉及民歌中的不同艺术特征分析角度,对于全面理解与赏析山西民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徐娟《探析晋方言在山西民歌中的作用》(《音乐创作》2014年第4期)一文,以晋方言为研究主体,重点集中于方言在民歌中所体现的歌唱语音的特殊性,分析其在民歌演唱、词汇等方面的生动体现,将语言色彩与民歌紧密结合,蕴含了丰富的山西文化精神情怀,对民歌演唱和创作带来重要的启示。二是文化学视阈下的民歌研究。围绕民歌生成的民俗意味、文化特征、社会功能、生活背景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文章包括袁渊《〈哥哥你走西口〉的民俗性分析》(《音乐时空》2015年第5期)、潘芳《山西民歌中的本土传统文化》(《当代音乐》2017年第4期)等文,将音乐系统置于文化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其中冯雅琴《浅析山西民歌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音乐时空》2015年第10期)通过对山西民歌艺术、文化特征、以及社会功能的分析,对进一步了解山西民歌、壮大发展山西民歌具有积极作用。三是地理学视阈下的民歌地域分布研究。自然环境差异、人文地理差异与音乐主导要素相结合,是民歌区划的基本原则,这类文章通过对山西境内不同民歌区形成原因与特征的总结,对了解山西民歌的宏观分布与区域特点认知带来重要启示。主要文章包括陈甜《山西民歌的地域特征与生成背景》(《山西档案》2016年第1期)、胡红《山西民歌调式分布与成因探究》(《大舞台》2013年第8期)等文,其中胡红《山西民歌色彩区的统计学音乐学观察》(《音乐创作》2013年第5期)一文,通过对民歌体裁构成要素进行统计,将山西民歌流传区域大致划分为四个“近似色彩区”,并阐明相应的理论依据,证明了民歌的历史性、传承性以及所形成的色彩性。

(二)多样化呈现的吹打乐特点

山西吹打乐作为山西省历史悠久、流行最广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器乐中非常重要的乐种之一。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包括期刊文章35篇,硕博论文14篇,专著2部(常峰等主编《太原锣鼓》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版;上党八音会曲谱大全编委会《上党八音会曲谱大全》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2016年版)。涉及的吹打类乐种包括:云冈大锣鼓、山西八大套、上党八音会、阳泉迓鼓以及绛州鼓乐、威风锣鼓、斤秤锣鼓、晋南车鼓,黄河翻滚锣鼓等。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吹打乐艺术特点研究。重点对该乐种的曲式结构、表演形式、演奏特点、曲牌种类等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文章有韩晓莉《“太原锣鼓”探究》(《中国音乐》2013年第4期)、刘小莉《初步探究“云冈大锣鼓”的若干基本问题》(《黄河之声》2014年第1期)等文章,其中最具研究价值的文章当属褚历《山西八大套的曲式结构》(《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文章针对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概括八大套套曲结构特点,揭示了该乐种可利用民间已有的单曲加工组合而成为独具风格的套曲方法。这一结论的得出对于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的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意义。二是吹打乐种历史溯源。相关研究成果包含不同乐种之间的流通关系、乐曲历史流变等方面。主要文章包括张春蕾《上党八音会乐曲〈十大番〉——一个民族器乐乐曲流传变异的典型实例》(《人民音乐》2014年第6期)、常宇杰《绛州鼓乐生成环境的分析与研究》(《音乐创作》2013年第12期)等文,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有张春蕾《论上党八音会与上党梆子的互通关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一文,通过对同一地区产生的乐曲和戏曲品种,进行乐队、曲谱、采风音响记录及艺人采访等方面的对比,厘清两类乐种之间的关联,并引发了中国“乐”和“戏”的宏观思考,揭示无论是从“乐”到“戏”,还是从“戏”到“乐”,都是一定历史阶段音乐发展的必然。前者是“戏”把“乐”神圣化、舞台化的过程,后者是“乐”把“戏”世俗化、平民化的历程,对于传统音乐的内在统一性的理解具有促进作用。三是吹打乐的民俗文化研究。吹打乐流行于民间,各类乐种的背后往往蕴含着身后的民俗意味与文化沉淀,这类文章是在文化视阈下对相关习俗进行调查与探源。主要文章包括赵秀丽《威风锣鼓及其民俗学考察》(硕士论文,山西大学,2011)、安雅文《传统民俗文化视阈下的左权民间吹打乐》(《晋中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等文。其中温洁《刍议民间锣鼓艺术背景下的现代民俗发展——以山西晋南地区蔚村鼓车的嬗变为例》(《音乐创作》2014年第4期)一文,以晋南蔚村鼓车为例,重点分析其在现代生活中反映的民俗文化精神元素,深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生活的时代性与民俗相融合的艺术特点。

(三)多维度体现的戏曲音乐特点

“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这幅山西农村土戏台的对联将三晋戏曲昔日的繁荣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古代山西地理位置的闭塞和经济落后,使得戏曲成为山西人民的精神寄托,纵观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无不与山西人民休戚相关。省内地方剧种多达54个,包括著名的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碗碗腔、孝义皮影戏、罗罗腔等,是名副其实的“戏曲摇篮”。关于山西戏曲音乐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包括期刊文章492篇,硕博论文140篇,专著12部。随着山西戏曲不断地多维度发展,关于山西戏曲音乐的研究视阈也不断扩展,主要呈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对山西戏剧新流派的分析思考。主要文章包括于小军《继承发展创新——山西戏曲“新流派”创造经验研讨会侧记》(《戏友》2017年第2期)、毛小雨《关于山西戏曲“新流派”的一点思考》(《戏友》.2017年第2期)等。新流派的出现是山西戏曲在现代发展中非常直观的呈示,同时也为戏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中特别是梅衍、刘英《山西戏曲“新流派”会议研讨综述》(《戏曲研究》2017年第2期)一文,在介绍了戏曲新流派的发展现状,生存空间等情况的同时,也指出“流派是中国戏曲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可以看出新流派的发展虽然还面临种种问题,但同时也引领了艺术流派的不断繁荣,对于山西戏曲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二是戏曲艺术特征分析。重点围绕戏曲种类的唱腔、角色、表演、调式、创作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文章包括樊凤龙《晋中方言与晋剧韵白及唱腔旋律的关系》(《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闫飞瑜《探索晋剧须生丁派唱腔艺术的美学价值》(《中国音乐》2013年第4期)等文。其中陈甜《山西传统戏曲音乐多声形态研究》(《音乐艺术》,2018年第1期)一文,从唱腔与唱腔之间、唱腔与伴奏之间、器乐之间三方面,围绕主调型、接应型、复调型等五种多声织体形式对山西传统戏曲音乐进行多声形态特征的探索与研究,增强对山西传统戏曲的织体组合和伴奏形式的整体认知,对山西戏曲的发展与改革也提供了创作营养与结构范本。三是代表作品及剧目研究。山西戏曲拥有悠久的历史,并累积了大量优秀的传统剧目,随着戏曲步入现代发展,同时诞生了大量优秀的新编剧目,对于这类传统剧目与新编剧目艺术分析,不仅可以深入探索戏曲内在的神韵与风格,对于戏曲新时期的创作也带来重要的启示意义。主要作品有叶之桦《严寒落寞白雪里晋剧〈傅山进京〉的艺术思想》(《中国戏剧》2015年第8期)、黄斌《谈龙录——论晋剧〈于成龙〉的典范性》(《戏剧文学》2016年第12期)等文。其中张洁、赵海英、张楠《蒲剧〈苏三起解〉唱腔分析——兼及“俊英腔”的特点》(《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一文,创新的结合音乐学、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对《苏三起解》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该作品的板式、唱腔、音韵等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四是戏曲历史及发展研究。山西戏曲在各个时期的形成及发展与当时的音乐文化交流、政治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而对戏曲历史的探索成为戏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这一时期的主要文章有:张燕丽《晋剧在清代形成与蓬勃发展的原因探析》(《中国音乐》2015年第2期)、张春娟《晋商、移民与戏曲》(硕士论文,上海戏剧学院)等文,其中值得深入探究的是陈甜《昆腔在山西的传播:史料辑录及成因探析》(《中国音乐学》2018年第2期)一文,通过分析昆腔在山西戏曲史上的流传以及昆腔给梆子戏带来的深刻影响,揭示了戏曲有章可循的有效传承与音乐发展的历史更迭,是戏曲流变研究的重要文献基础。五是表演团体、传承人及演出场所研究。山西戏曲种类丰富,存在大量的表演团体及演出剧场,这些因素在戏曲流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研究戏曲的重要方向之一。主要文章有王超颖《山西雁北耍孩儿传承人调查与研究——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薛瑞红和民间艺人王香兰为个案》(硕士论文,山西师范大学)、赵旭杰《二人台艺术“新生代”传承群体的考察与研究》(硕士论文,内蒙古大学)等,其中王潞伟《上党神庙剧场研究》(博士论文,山西师范大学)一文以上党地区神庙剧场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戏曲学、考古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分析,对了解上党地区广大城乡村落各种神庙剧场的兴建、修缮以及祭祀礼节、赛社演剧等历史面貌提供了参考资料。

(四)多层次表现的歌舞音乐特点

如果说戏曲音乐承载着山西地区历史文化精神,那么歌舞音乐则凝结着山西人民的心智情怀。山西歌舞音乐是北方民歌歌舞中的一支独具特色的艺术种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历久弥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表演综合性较强。包括襄垣秧歌、武乡秧歌、代县秧歌、祁太秧歌、沁源秧歌、临县伞头秧歌等。关于山西民间歌舞音乐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相关期刊文章67篇,硕博论文37篇,专著3本。研究成果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歌舞音乐艺术特点。分别从表演形态、音乐特点、舞蹈动作等方面进行论述,主要文章有姜中华《山西秧歌服饰特色初探》(《大舞台》2014年第9期)、乔小云《山西古县“观灯秧歌”的风格特点与价值》(《舞蹈》2015年第3期)等文,其中薛丽《山西民间舞蹈中“男扮女装”的形态特征》(《舞蹈》2014年第10期)颇具特色,通过对“男扮女装”的舞蹈形态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研究,充分肯定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与视觉冲击,对山西民间舞蹈进一步的挖掘、整理提供了更为新颖的视角。二是歌舞音乐民俗文化阐释。歌舞是人民日常生活动作的艺术化,随着歌舞音乐的流传与发展,其背后蕴藏着的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值得深入探索。这类文章主要有姚文伟《山西省稷山高台花鼓舞蹈形态及文化特征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李雪莹《山西朔州秧歌戏的民俗意蕴研究》(硕士论文,山西师范大学)。其中纪广《“敬天、拜土、社火”的古老乐章——山西吕梁伞头秧歌的文化阐释》(《舞蹈》2014年第11期)一文从伞头秧歌的道具、曲调、演奏乐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地的地理民俗背景,对伞头秧歌独具的文化符号与社会功能进行论述,是歌舞音乐民俗文化阐释的重要文献。

(五)多方面交融的说唱音乐特点

说唱音乐是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长期相互融合发展的艺术形式,山西民间说唱音乐不仅拥有非常高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更是包容了戏曲声腔,方言咬字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山西民间说唱音乐对于我国说唱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而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关于山西说唱音乐的研究成果包括相关期刊文章21篇,硕博论文26篇。研究成果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说唱音乐艺术特征研究,分别从文本、曲牌、唱腔、伴奏乐器、音乐组织等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文章有乔志亮《草根艺术:孝义三弦书》(《民族艺术》2016年第2期)、糜琦《山西泽州四弦书传承历史与说唱特征绎解》(硕士论文,山西师范大学)等文,其中刘芳、赵海英、葛瑞芳《平遥弦子书“声韵”与“音色”关系之解读——以经典作品〈骂鸡〉为例》(《中国音乐》2014年第1期)一文以平遥弦子书经典曲目《骂鸡》为例,从唱词声韵特点及其对音乐音色的作用方面进行探讨,对平遥弦子书的声韵及音色的独特性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是研究该乐种的重要参考文献。二是说唱艺术文化及功能解读。说书作为民间礼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成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这类文章主要有卫才华、岑建如《山西陵川说书与礼俗生活》(《艺术探索》2016年第4期)、马超《民俗视角下的曲沃琴书研究》(硕士论文,山西师范大学)等,其中在郭明军《山西介休三弦书的宗教内涵与社会功能论析》(《宗教学研究》2017年第3期)一文中,对介休三弦书在乡民生活与信仰中的表现和功能做了深入的描述,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论述了介休三弦书与我们普遍所认知的作为审美对象的曲艺形式的三弦书之不同,从而挖掘其民间宗教内涵及其在乡村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审美娱乐功能。三是音乐演出团体现状研究。演出团体在乐种的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传承作用,通过对相关表演团体的调查研究,既可以了解该乐种的历史流变,也可以发现当下传承中的实际问题,该类文章主要有李成丽《当代山西盲人说唱班社现状分析》(《太原大学学报》2014年第S1期)等。其中卫才华《太行山说书人的社会互动与文艺实践——以山西陵川盲艺队为例》(《民族艺术》2016年第4期)一文通过对陵川盲人曲艺队和说书艺人的大量调查,阐释了民间曲艺所展现的太行山地域文化面貌。植根于草根形式的同时,又包含着多样社会经验和生活方式,是了解太行山说书人艺术活动情况的重要资料。除此之外,值得指出的是赵海英《方言学视野下的山西民间音乐》(博士论文,山西大学)一文,立足于方言学视野,通过左权民歌,太原莲花落,大同数来宝等民间乐种的语音,语言,语法等方面的分析,对于民歌以及说唱音乐语言特点方面研究及表演具有指导意义,并且引发对音乐学与音韵学的思考。在杨荫浏《语言音乐学初探》中就归纳总结“声韵调和句逗通过对咬字、旋律、节奏方面总的影响,帮助表现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可见方言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于民歌之中,在说唱音乐中更是重中之重。本文看来,在音乐语言的保护中应采用博物馆式的保存,让方言这种“特殊的音符”得到原汁原味的传承,在山西说唱音乐中展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传承追问:山西民间音乐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

山西民间音乐保护问题一直都是议论与探究的重点,特别是在当下“非遗”活动的影响下,在保护中我们是坚持一种博物馆式的保存呢?还是为传统民间音乐注入现代音乐元素?承载着传统音乐的音乐传统在时代浪潮下又该如何传承?关于山西民间音乐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各位学者提出了大量的观点和意见,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文化传承的研究

关于探讨山西民间音乐的社会功能及保护发展问题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民歌、戏曲、舞蹈音乐等各类音乐形式,研究成果比较丰硕,并且大量的文章都涉及到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思考,只是侧重点与体量略有不同,其中期刊文章59篇,硕博论文27篇,主要文章包括:牛强《从地域文化谈山西民歌的发展》(《音乐创作》2016年第11期)、卫艳蕾、孙淼《文化场域中的艺术保护与再创造以山西临汾地区鼓舞为例》(《舞蹈》2013年第7期)等文。所探讨的问题包括民间音乐与大众音乐审美的冲突,民间音乐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传承人的逝去或是断层等问题。关于保护政策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叙述:如加强政府重视度,增加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力度,保护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环境,提升大众对民间音乐的敏感度,将现代传媒技术应用于民间音乐的保护之中并加入一定的多样化创新思维。这类观点基本立足于社会和人类角度,强调人类主观客体自觉性和认识性的提高。但是“许多口头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迫在眉睫,仅仅靠自觉显然是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以法律的名义强化之。”所以关于民间音乐保护除了关注人类本身,政策的辅助作用也是一个新的开发点和关注点。其中王玲《“国家在场”视域下祁太秧歌的传承发展》(《音乐创作》2017年第4期)一文从“国家层面”来审视祁太秧歌,研究这一传统音乐事象在经历了解放初的“戏改政策”与本世纪初“非遗保护运动”两次“国家在场”之后所发生的历史变迁,分析“国家在场”在祁太秧歌传承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清晰的看到其发展轨迹中“国家在场”的种种影响,也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音乐教育的研究

借助校园音乐教育传播、民间音乐发展保护是我们对于民间音乐保护非常重要的途径。相关期刊文章19篇,硕博论文3篇。刘芳《地方民间音乐多样性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研究-以山西民间音乐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9期)、伍聪《在山西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加强本土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可行性研究》(《艺术评鉴》2017年第17期)等。综合论述了将民间音乐以及传统器乐引入校园音乐教育的可行性,方法及必要性。包括中职以及一些高校,在音乐形式上除了单纯的民歌教学外,还应将传统民间音乐与器乐相结合,将音乐专业技能同民间音乐知识相关联的方式,将山西民间音乐引入校园音乐教育中,不仅有利于山西民间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对于校园音乐教育体系也是一种创新,也为山西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牛强《声乐教育的本土化研究——以山西民歌为例》(《音乐创作》2018年第4期)一文,以山西民歌为例,从我国声乐教学的现状出发,阐述声乐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意义,并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根据不同唱法体系,着重分析声乐教学中民歌教学的相关方法,对民族声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著作版权问题研究

袁蓓《民间音乐版权保护的法律困境和构建》(《中国出版》2016年第24期)和张雅东《山西民间音乐著作权保护的法律分析》(《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第1期)都涉及到了关于民间歌曲著作版权的问题。以2011年电视剧《走西口》中大量用《走西口》这一民歌旋律,造成王华老人和电视剧制片方的纠纷这一例子,探讨了民歌著作权问题存在的很多漏洞:如著作人不明确,很多民歌的原始创作者并不能确认,以及著作权保护的群体处于不断变化等问题,强调制定有关针对民歌传唱群体的相关法律非常有必要。但事物总是呈两面性发展,正如田联韬所说“这些争论本身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第一,它明显的反映出我国音乐界学术空气的健康发展,第二,它有力的促进了音乐界认识水平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创作探寻:山西民间音乐元素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从民间音乐的发展和传承角度看,将民间音乐材料与现代专业作曲技术相结合,制作艺术价值高的优秀作品有利于民间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探讨这类问题的期刊文章57篇,硕博论文6篇。包括:焦春梅《论山西民间音乐元素在歌剧〈刘胡兰〉中的应用》(《中国音乐》2015年第2期)、边青楠《杨立青〈九首山西民歌主题钢琴曲〉解析》(硕士论文,中北大学)等。介绍了山西民间音乐在近现代文艺创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量的现代优秀作品中运用了山西民间音乐元素,并且将其运用到不同的题材之中。如歌剧、器乐作品、歌舞剧、说唱剧、交响曲、电影音乐,抗战歌曲、舞蹈剧等,不仅还原了山西地区文化历史的原生态,同时立足特点性音乐标志,向更高的审美方向过渡,对我们进行民间音乐再创作与发展民间音乐都提供了新兴视角,同时要注意创编所遵守的原则,以及固有问题的解决方法。其中高红姣、赵桂珍《值得关注的现象:从“民族化”到“娱乐化”——以50年来我国作曲家根据山西民歌改编创作的钢琴作品为例》(《音乐创作》2015年第11期)一文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山西民歌改编钢琴作品情况分析,为民歌改编作品提出了建议:首先要尊重传统,其次要实现作曲实践与技术的理论诉求,避免这类作品从“民族化”走向“娱乐化”、“流行化”。作者收集大量资料并进行细致的分析,所反应的现实情况发人深省,对民歌改编作品的创作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名家素描:山西地区民间音乐代表人物研究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孜孜不倦的在创作中将山西民间音乐元素融合到创作与表演之中,身体力行的为发扬山西民间音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相关期刊文章19篇,硕博论文4篇。介绍山西代表音乐家及表演家的文章包括:张燕《从〈桃花红,杏花白〉看王志信的创编艺术》(《音乐创作》2018年第8期)、刘广伊《刘改鱼对开花调的历史性贡献》(《人民音乐》2017年第10期)等通过对代表音乐家生平及代表作品的介绍,是较为全面了解这些音乐家的文献资料,对新时代山西民间音乐创作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其中郑莉的《山西古代音乐家研究》(硕士论文,山西大学)一文作者按照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山西古代音乐家统计学研究;地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阐述了在中国音乐史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山西音乐所独具的特色和地位,对于推动山西地方音乐发展与建设带来重要影响。从相关文章来看,关于山西地区音乐家的研究,主要围绕作品或音乐体裁进行的,研究视阈不免略显狭窄。音乐学家郭乃安在《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中指出:唯有对人的研究,方能在“作品”与“背景”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蔡际洲在其文章中也提到:音乐家的地理分布,是中国音乐的文化地理学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遗憾的是:在此时段内仅有郑莉《山西古代音乐家研究》(硕士论文,山西大学)一文涉及到山西古代音乐家的地理学研究,这样独特的研究视角在近代乃至当代的山西民间音乐地域性文化特征研究中都极具学术价值,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度。

五、史海钩稽:山西民间音乐史料研究

研究山西地区历史音乐文化发展情况,应以史为鉴,利于从史学的角度以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当下音乐的发展。相关硕士论文4篇,著作1本(薛首中主编《山西音乐史》,2017年版)包括:介移风《春秋战国时期晋音乐文化研究》(硕士论文,山西大学)、白佐莲《山西吕梁地区古代音乐史料探微》(硕士论文,山西大学)等。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晋音乐文化研究》一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文化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从文献史料和考古史料两方面入手,对春秋战国时期晋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文化特色以及传承进行总结,这篇文章是了解古代山西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除此之外薛首中主编的《山西音乐史》按照历史时间顺序,记叙了山西的音乐历史。通过挖掘每个历史时期山西在音乐方面的有关史料,从中找出规律性、有影响的音乐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填补了山西省在地方区域音乐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于地方音乐史料的整理颇有裨益。

六、结论:丰富的呈现 掘进的期待

通过对2013年至2017年山西民间音乐研究文献的查阅和统计,可见近五年来的学术成果琳琅满目,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学术图景。总体来看,无论是对山西民间音乐类型特点,追问传承,探讨其保护,或是利用山西民间音乐元素进行新的创作研究,还是对其代表性音乐家的研究,以及关于山西民间音乐史料文献的挖掘等,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探索。既有掘进的,也有开拓的;既有全面梳理的,也有从小处着眼深究细研的;既有理论性探究的,也有微观性细述的,形成了一幅研究山西民间音乐的学术长卷。当然,山西民间音乐作为一座富矿,仍然有空白之处,特别是随着学术研究的展开和推进,不仅很多乐种、歌种、剧种等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学术期待,而且不少空白之外,更表现出新的学术价值,期待着新的研究。如山西境内说唱音乐包括鼓词类、牌子曲、琴书等有40多种,其不仅与戏曲声腔,民歌小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以独特的风格成为山西民间音乐不可或缺的奇葩,这些小型曲种及其演变流程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挖掘研究。同时,对于任何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既要就其自身切入机理,全方位进行观照,更要认清音乐文化发展的应有逻辑。目前对于山西民间音乐代表性曲目的分析和探析,大部分局限于曲式、和声等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历史脉络的梳理,研究和思维的视角显然有所局限。本文认为下一步研究应该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局内和局外有机结合,微观与宏观相关照,历史和现实相呼应,理论和实践相联系,扩大研究视角,在历史学、社会学、音乐学、地理学、人类学、情感学等多维角度下切入,紧扣本学科的中心,跨界融合他学科精华,以填补和掘进之势,去研究山西民间音乐。唯其如此,才能全面推进山西民间音乐研究进入“新时代”。

猜你喜欢

民歌山西戏曲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戏曲从哪里来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山西叹五更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