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设计之外探索装配式建筑设计

2019-01-23

智能城市 2019年2期
关键词:部品建筑师装配式

吕 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北京 100044)

装配式建筑,顾名思义,是将工厂中加工制作完成的预制部品部件,运输到施工现场拼接安装而建成的建筑。其本质为建造方式上的特点,区别于现浇混凝土、手工砌筑的建筑类型,相应涵盖了钢结构、木结构建筑,以及预制混凝土建筑。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发展变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而近十年来建筑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升级迭代,装配式建筑重新被寄予厚望。作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解决方案,装配式建筑有着节能、环保、高质量、高生产效率等优点,是推动建筑行业良性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近两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了装配式建筑的一系列技术标准,伴随行业标准规范,相关技术评价体系也相应建立。装配式建筑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态,大幕已开启。而作为建筑师,更有责任和义务探索装配式建筑设计,有效开展设计工作。

1 装配式建筑设计的问题

目前装配式建筑设计,困扰建筑师的问题有许多,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体系认知不足,对标准、措施理解有偏差;二是设计形式发挥不足,由于形式受技术条件限制,设计的创造力减弱。

技术体系认知不足,是对装配式建筑体系缺乏清晰的认知,缺乏设计之外的全局统筹。体现在对装配式建筑体系认知碎片化、预制构件部品知识缺乏;对装配部位的关联性认识不足,难以发挥整体优势,或局部影响整体效益。还体现在脱离项目实际,为了装配而装配、片面追求高装配率。

根据《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能被称为装配式建筑是有严格条件的,将结构、外装、内装等各部位的预制部品分项量化、依权重取分值,计算所得装配率,满足50%可称为装配式建筑,60%~75%评价为A级,76%~90%为AA级,91%以上为AAA级。即达到一定的装配量才能够上其门槛,为满足这些被计算被衡量的指标,易导致盲目以装配率作为噱头,脱离建筑结构本身的合理性。

设计形式发挥不足,表现在对装配式建筑造型的怀疑或不认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形式的发挥有限,仅是简单地拼合堆砌,缺乏设计感,建筑师的审美缺席,只能被动地接受建筑造型的形式成果。

装配式建筑设计更多需要建构性、对施工操作、对生产运输的认识了解。由于对预制构件部品了解不到位,加上受到原设计思维的影响,导致建筑师不会做装配式设计、甚至不愿做设计。资源因缺乏深入了解和实践而束缚手脚,复杂事物的未知不确定而不会表达、不敢于表达,建筑师易陷入这样的境地,装配式建筑也被贴上了刻板、生硬、平庸的标签。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表明了装配式建筑设计较于传统建筑设计的不同, 原来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材料、制造、生产、施工、安装等产业,在装配式建筑里已提升到设计环节,各环节在设计策划中预演、密切互动,需要对全产业链建立系统思维。由于设计思维有惯性,为了不陷在泥潭里挣扎,为了滤清其中关系、认清设计规律,需要从设计之外找寻答案。

2 行业与格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装配式建筑设计探讨,需要知己知彼、建立概念与认知系统,置身设计之外,放大认知坐标系。

从发展历程上看,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一种变革、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它将大量的施工现场作业转移到现代化工厂中,实现集成与高效;它紧密联系整个行业,通过设计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优化各供应链的资源分配与产品质量。

从顶层设计上看,行业的发展像是在下一盘大的棋局,而装配式建筑设计其中非常重要的棋子,可以说它锚定了整个行业变革发展的启点。设计作为龙头,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通过设计做整合是装配式建筑对行业的贡献,也是良性发展的趋势。

目前装配式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瓶颈制约依然明显。如对传统设计路径的依赖,存在一定保守性和惯性;装配式建筑是一种先进的建造技术或方法,具有很强的技术特征,但与装配式建筑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尚待成熟。因此,设计企业能力不足的现象具有普遍性。装配式建筑设计是机遇也是挑战。

3 产品设计

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均为工厂预制、现场装配,为现代工业制造产业链中的产物,建筑设计进一步拓展到了产品设计领域。建筑是人工环境在装配式建筑中,墙体、地面、阳台、雨棚等,都是成熟的建筑构件与部品,甚至还可以拆装、更新、替换,作为与生活直接接触的产品。产品的优势在于尺度小、易复制、易推广、复用率高,相对于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的迭代速度可以非常快,完全可以实现高度市场化,可以迎合人们的需求变化而改进升级。

当前的趋势是互联网正逐渐渗透至传统加工制造行业,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引领着未来的发展,建筑部品构件自带属性,可调节、可定制、可伴随设计推进而同步迭代。迭代演化、动态互联,通过系统化的控制,最终汇总到设计前段,建筑师做数据辨别、产品挑选,甚至直接参与到构件产品设计中,做开发或优化工作。

对于建筑师来说,设计各阶段对预制部品部件的设计、选用、辨别、控制,与建筑师后期选材、定样定颜色一样,作为投入其中的一项工作。这对建筑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资源掌控能力、整合能力,还要有不断学习能力、自我升级能力。

对于成品部品构件的生产方,技术上可以实时组装或分解,也可以虚拟场景真实模拟,将设计作为外部条件可达到实时反馈,再通过市场化、系统化的控制,紧密互动、及时调整,实现利益与效率最大化,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科学流程。

4 材料与工艺

建筑设计由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而装配式建筑设计更是抬高了其中的技术门槛、加重了技术的成分比例。装配式建筑设计对工程技术的依赖程度很高,故对材料、工艺缺乏深入了解,必然会带来问题。

材料要满足可装配的要求。钢结构、木结构建筑诞生时就是装配式,但混凝土并不是,它是塑性材料,在凝固中实现它的强度,一旦成型,耐久、力量都能表达出来。混凝土的优势,在于原料易获取、耐久、可靠,混凝土再配上钢筋,在造价成本上战胜了钢结构,在结构受力方面战胜了木结构,它实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采用。建筑设计界长期享受着现浇混凝土造型自由的优点。而预制混凝土在可塑性方面有劣势,混凝土材料被放在工厂预制,而不是现场浇筑,既要满足预制混凝土构件能保证自身强度、不开裂、能运输吊装,又不能过大、过重,超出运输吊装的要求,还不能过小、装配效率过低,并要保证节点可靠。但它质量有保证,外观精致、平整度高,制造周期不受限,兼具防水维护功能,是很好的外立面装饰材料。

装配式建筑是高度工业化的建筑,用工业中工艺流程的方式理解去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更易于规范设计。工艺设计是从工程上考虑如何制作出想要的产品。对机械零件的加工流程投射到装配式建筑物的装配建造流程中,可以看到,装配式建筑的流水线经历部品构件加工设计环节、工厂制造环节、运输吊装环节,构件要满足设计、运输、管理、吊装等要求。列清单考虑到这一系列环节,有助于不做过度的设计,更不要做矛盾的设计。

建造过程非简单的堆积木造房子,要充分考虑尺度和力学的问题。构件设计首先以结构设计计算为前提,单块构件吊装时自平衡; 其次,大小、形状、尺寸、重量等运输要求、安装要求,同时还要使用吊装的方式组装一栋装配式建筑;组合后的链接不同还要考虑容错空间,考虑标准与精度不一致带来的细部问题。

5 设计探索

建筑设计由于项目不同、业主不同,本身是有着定制成分的,不同项目需求对应不同设计。但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领域,除了项目本身需要之外,还多了一个标准化前提。标准化高建筑可拆分为各功能模块,各建筑构件模块的比率也高,于是有了再组合再装配的优势。因此,标准化是基础,是设计必要条件,这也是高层住宅能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原因。

设计标准化与个性化、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如何调和?从产品角度,预制部品部件的设计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做到系列化、通用化、可替代性,这是下游制造产业提升至上游设计环节所需要的设计支撑。

从建筑师角度,如何处理、化解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是建筑师面临的设计挑战。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理念、形式、方法都受其设计范式影响,追本溯源,装配化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设计母题。装配的设计母题可以衍生多维度的设计手法,从维度上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平面层面——模块设计;二是立面层面——层级设计。

平面模块设计,又可分为功能模块:厨房模块、卫生间模块、楼电梯模块、阳台模块等;构件模块:门窗模块、梯段模块、内墙模块、管井模块、雨棚模块等。多数情况下,功能模块包含着构件模块,均可通过平面上的拼接实现装配式建筑设计。

立面层级设计,是从立面维度上,将墙体、外门窗、阳台板及栏板、空调板,以及其他装饰或功能构件,立面层层叠加的方式组合到一起。这一视角直接将立面造型设计分解,有利于建筑外观设计,但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做加法、制造累赘,要区分必要层和不必要层,功能层和装饰层。

不管是平面、立面,还是各种多样化的分解方式,模块、层级设计的关键在于分解部位的组合。装配式设计应针对建筑的特点展开, 很有必要进行多维度的设计预判。总而言之,要在标准化体系内做设计手法的文章,遵循形式美的原则:统一变化、比例尺度、均衡稳定、节奏韵律、对比协调、重点突出。

设计很多时候是一个“黑匣子”,有直觉、感性、不可言说的成分。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这里,可以基于各类部品构件的大数据,构建一种“设计云”,它是一种开放的体系,将物化实体及其多方位的信息放入一个时空箱体内,根据建筑师拟定的设计原则进行排列、组合,多方案比较、智能化调试。由原先一对一、一对多的线性工作,转化为多对多的系统工作,必要的功能区块、叠加的设计附加品、接口适应性设计、成本控制信息等都可以作为设计的可能、切入点、前提输入条件。在“设计云”的模式下,建筑师的设计工作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设定组合逻辑,通过相关性的互联、挖掘规律,解决模糊性复杂性问题;第二步是校核、排除,多方案比较,去伪存真;第三步是选择,确定方向、确定方案,作为实施方案的判断选择。

“设计云”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结合,建立在建筑全产业链上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基础上,“设计云”会使方案多样化在数量级显著提高,规律性也变得有迹可循,设计的“黑匣子”更像一个百宝箱,未来建筑师的工作在“设计云”的辅助下,更多的是设计决策、选择,输出价值的思想,做出有价值的判断。

6 现代主义

从建造的角度上看,装配式建筑是非常现代主义的建筑,它回归到建筑最自然的状态,经历分解、组合、建构、搭接、叠加的过程,是一个有明确过程的建筑;建造过程清晰化、条理化、数字化,并具有可控性、可调节性,有着清晰逻辑生成原则;设计依靠多方位信息与构配件实体,整合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具有强大的系统性。由于装配式建筑这些先天优势,不是附庸、不是装置,本身就具备可以被物化的现代精神内涵。

另外,建立在高度工业化的基础之上,现代建筑才有能力和魄力实现人类的伟大构想。这是现代的一种精神,从这个角度上看装配式建筑也应该是现代主义建筑,它回应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反映着这个时代的气息。

装配式是现代建筑,也是属于时代的建筑。建筑师在其中担当者统筹、指挥的作用,需要输出价值观,设定目标值,用目标倒推设计,采取主动设计的方式;建立全产业链思维,高度统筹,运用体系化的思维建构项目设计各阶段目标、梳理项目流程;针对项目自身特点,建立甲方思维,形成全周期项目设计与成本的闭环。

7 结语

装配式建筑从生长、蔓延到成熟,是一个不断升级迭代、经历阵痛的过程,即便在过程中有一系列质疑声音、问题和不足,对推动装配式建筑设计发展是有利的。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要做好装配式建筑设计,建筑师在其中有不可推卸的职责,需要有直面问题的态度,积极探索装配式设计升级之路,不回避、不逃避,知己知彼,实现价值。

猜你喜欢

部品建筑师装配式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胖胖的“建筑师”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高柔性车身生产线部品供应系统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装配式装修基础部品低碳化及重要性研究
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研究
标准化部品部件库助力装配化装修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CSI 住宅体系下的装配式装修部品的装配构件研究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