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湿化联合间断氧气雾化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观察

2019-01-23丁银蓉叶芒芒何敏

浙江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黏稠度糖蛋白氧气

丁银蓉 叶芒芒 何敏

气道湿化是维持人工气道通畅性的关键,既能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又能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1]。患者行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对气体的加温湿化功能失去,从而导致呼吸道失水、黏膜及分泌物干燥、排痰不畅等,易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2]。针对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变化特点,判断气道湿化效果标准应包括气道通畅性、满足生理需求两项,缺一不可[3]。临床上常用的湿化方法有人工鼻湿化法、气管内滴注湿化法、间接氧气驱动雾化气道湿化法。李冬梅等[4]研究发现,持续气道湿化效果较好。韦俊伟[5]研究发现,持续湿化联合间断氧气雾化的湿化效果优于持续气道湿化。本研究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行持续湿化联合间断氧气雾化,观察其临床效果,并与常规微量泵持续滴注气道湿化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经CT/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作气管切开且未使用呼吸机;(2)格拉斯昏迷评分(GCS)<9分。排除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痰培养阳性、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持续湿化联合间断氧气雾化)、对照组(常规微量泵持续滴注气道湿化)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湿化方法 气管切开术后立即予气道湿化。(1)观察组:在持续湿化的基础上,连接氧气雾化器(每隔4h雾化1次,15min/次,氧流量5L/min),雾化期间暂停气道湿化,雾化完毕30min后继续气道湿化。(2)对照组:使用微量注射泵,将湿化液(100ml 0.9%氯化钠溶液)持续(24h)、匀速(4ml/h)地泵入气管套管内。

1.3 观察指标 (1)气道湿化效果:痰液稀薄、量多,气道内痰鸣音明显,患者出现低氧,生命体征改变为湿化过度;痰液黏稠度正常、易吸出,气道痰鸣音正常,患者呼吸顺畅为湿化适度;痰液黏稠,气道哮鸣音明显,患者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缺氧症状为湿化不足。(2)痰液黏稠度:收集气管切开前和气管切开后第1、3、5天的痰液。取标本时,患者仰卧位,用聚维酮碘液消毒气管套管外口及内口至套管下约5cm管壁;取一次性无菌吸痰管(附收集器),在零负压状态下将其插至气道远端,封闭吸痰管侧孔360°旋转吸痰管,见收痰器内有痰液则打开侧孔退出气管,将收痰器封闭后及时送检。测定痰液中α-酸性糖蛋白含量,含量越高表示痰液黏稠度越高。(3)气道不良反应:记录气管切开7d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咳痰、痰痂形成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气管切开前后各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湿化不足的情况发生;观察组湿化过度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湿化适度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例(%)]

2.2 两组患者痰液α-酸性糖蛋白含量比较 气管切开前,两组患者痰液α-酸性糖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后第1、3、5天,观察组痰液α-酸性糖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前后各时间点痰液α-酸性糖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3。

2.3 两组患者气道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等气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4。

表3 两组患者痰液α-酸性糖蛋白含量比较(μg/ml)

表4 两组患者气道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脑出血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困难、神经受损等,而气管切开术能有效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4]。但是,气管切开会使支气管表皮细胞纤毛功能减弱,导致呼吸道日均消耗量增加,而有效的气道湿化是维持气道正常通气功能的关键[6-7]。本研究比较了持续湿化联合间断氧气雾化法与常规微量泵持续滴注气道湿化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过度湿化率分别为17.50%和52.50%。持续湿化能有效缩短滴注时间,增加注入次数,而且确保了湿化液输入的准确性和滴注速度的平稳性;但是这种长时间全面、均匀的湿化作用会增加过度湿化的风险[8];同时,气道对这种湿化作用会产生耐受性,使患者自我防御机制减弱,痰液易聚积而不易排出[9-10]。观察组在持续湿化气道的条件下,配合定时、多次气道氧气雾化,既补充湿化液总量,又能保护气道的防御功能。间断氧气雾化方式是使湿化道随着气流均匀分布至气管壁,扩大管壁、肺组织的接触面,经15min雾化后暂停湿化30min,给予了气道短时自我修复时间,满足了纤毛运动的生理需求,减少了因气道湿化过度导致的气道防御功能减退。

气道分泌物引流通畅是保证有效呼吸的重要环节,而分泌物黏稠度是衡量气道是否通畅的主要指标[11]。因此,气道湿化须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咳出。本研究结果显示,气管切开第1、3、5天,观察组痰液α-酸性糖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表明经持续湿化联合间断氧气雾化后,患者痰液黏稠度明显降低,痰液更易于排出。原因可能是氧气雾化在驱散湿化液的同时,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提高了湿化液的温度,减少了低温气体对呼吸道的刺激,有利于气道纤毛生理功能的保护,及时清除分泌物,减少痰液积聚。

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等气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常规微量泵持续滴注比较,持续湿化联合间断氧气雾化有利于保护纤毛生理活动,在呼吸道表面形成凝胶层与水样层,更好地隔离细菌,保护黏膜,降低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生,减少反复吸痰导致的交叉感染[12]。此外,持续湿化联合间断氧气雾化能促进患者自主咳嗽,辅助呼吸道深部痰液的排出,不易于形成痰痂,进而减少气道黏膜损伤;间断氧气雾化符合气道持续应激的生理需求,有利于降低气道反应,降低湿化过程中刺激性咳嗽[13]。

综上所述,与常规微量泵持续滴注法比较,持续湿化联合间断氧气雾化法更符合人体气道生理特点,在改善痰液黏稠度、提高湿化效果、减少气道不良反应方面优势明显。

猜你喜欢

黏稠度糖蛋白氧气
火星上成功制造出氧气啦
聚焦空气与氧气
氧气的测定与制取
这些表现是假黏稠
制川乌、白芍配伍对大鼠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天然海藻色素糖蛋白诱导Hela细胞凋亡作用
小学品德学科长课程的路径设计
血液黏稠患者忌食花生红衣
尿al-酸性糖蛋白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