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改革
2019-01-22田欣妮
田欣妮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互联网+”背景下,各学科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地下隧道与工程专业教师在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和改革,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该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作为研究的起点,重点探究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改革的意义和实施的策略,希望为高职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 键 词] “互联网+”;实践教学体系;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2-0096-02
高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职业针对性强的特点,这也是其实践教学的本质属性。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牢牢把握这一属性,从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入手,提高他们在分业领域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培养其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为其成长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高职教师转变观念,将技能教学列入自己的教学体系,改变高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现状,并以就业为导向,贯彻为社会服务的理念,重视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一、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地下与隧道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想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地下与隧道工程专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实训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不贴合的问题
高职教师为了节省教学精力,导致其在教学中往往采取一套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模式单一、落后。目前,尚未形成一套适用于本专业的新型的实用实训教学体系。地下与隧道工程专业实训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在专业技能讲授方面,则采用的是“课程设计+训练”的方式。这种实训课程教学方式,往往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如果仍采用传统的实训教学方式,既不利于人才培养,也会降低本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试验实训课程缺乏真实性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中,由于地方產业未积极参与和给予必要的支持,使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虽然教师也会引入一些真实的项目,但缺乏与现阶段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相结合的项目,使学生的技能训练存在滞后性,再加上企业师傅的缺位,或者企业师傅参与其中,但由于企业未给予相应的福利待遇,使企业师傅在带徒过程中或项目指导中存在着缺乏责任心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能有效展开,势必会影响实训教学的连续性,也会导致学生未来不能零距离上岗。
(三)职业资格技能训练水平较低
目前,高职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职业资格训练大多还停留在实训和实训形式方面,并通过在课程分散的形式加以开展,导致其教学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培养所起的助力较为有限。再加上训练时间和强度缺乏科学性,使学生容易忽略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使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未能考取本专业的相关资格证书。
二、“互联网+”背景下,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改革的意义
人才成就未来,教育让梦想成真。《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对人才供给结构进行改革、优化,从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二十条”)文件中提出,构建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让“1+X”证书制度落地;促进产教融合,以校企“双元”育人的方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综合人才。学校“十三五”规划对专业群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构建也应紧紧围绕学校的“十三五”规划,对接工程建设的中游产业,注重工程施工的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采用BIM技术应用手段,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实践技能的人才,并注重对他们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未来能从事地下空间工程施工、边坡支护工程施工等工作,适应安全员、施工员等岗位工作。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与建工、建管等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比这些专业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掌握深基坑施工技术、盾构施工技术等核心内容。为了推动本专业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可推行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增强对学生核心素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等的培养,重视实践课程的教材建设,并引入一些最新行业的岗位规范,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强化。在此过程中,本专业教师可采取仿真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来贯彻专业教学标准和培养目标,并以实习、实训等为平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促进高职教育链、企业链、产业链和人才培养链的有机结合。
三、“互联网+”背景下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和改革的策略
(一)开发与实际生产一致的“仿真型”实训课程
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在继承原有实践教学体系优点的基础上,开发与实际生产一致的“仿真型”实训课程,使实训教学做到“真”与“实”,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教师可利用仿真模拟系统为学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并及时地进行更新,使其和市场需求紧密贴合在一起,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训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以真实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等,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高职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还可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通过激烈的比赛来磨炼学生的心性,帮助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实现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线上和线下的相互融通。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时,除了做好后勤和指导工作之外,还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来学习和查阅资料,提高其学习效果。
(二)探索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方法
高职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应大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要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愿的教学方法,教师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智慧职教平台、易班、微信公众号等来串联线上和线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通过仿真模拟软件,条件允许情况下,构件1∶1真实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通过真案例、真模拟进行实践操作,为其随时随地的学习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交互性,构架新型的師生关系,使他们就实践中存在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能够进行广泛交流和讨论,这不仅增强了师生互动的频率,还增强了互动的效果和效益,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进行职业资格技能实训模式及其课程考试的创新
职业资格技能实训模式及其课程考试形式的创新,采用集中教学的形式强化职业资格技能训练:改革实验、实训课程一味强调应知考试的笔试形式,而将强调应会考试的操作考试提高到与理论学试同等重要的地位。“互联网+”背景下,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操作考试,应紧紧围绕企业的岗位需求出发,来设计考题,考题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应知考试笔试,还应强调学生自主动手能力、软件应用能力、技能操作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让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考题的设计,从而使考试既贴合教学大纲,又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而开展,为学校实行“1+X”证书制度奠定基石。在确定了考题之后,教师便可让学生在实训教学平台进行操作,不仅可以推进职业技能实训模式和课程考试的创新,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动力。
(四)产教融合
“互联网+”背景下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应立足于地方产业,通过将其与校企合作进行挂钩,让学生以真实的项目来进行实践学习和锻炼,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的连贯性和高效性奠定基石。在实际工作中,高职学校可以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开展全方面多角度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技能标准,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并结合产业需求方向制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注重其实际应用,通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充分融合,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石。“互联网+”背景下,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搭建“互联网+”教学做一体化平台发挥线上自主性,搭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中厂等场所进行真实实训,发挥线下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顶岗实习输送学生去相应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落实到岗位能力培养。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职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师还应立足于本专业的未来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建立联系,以网络平台的形式加强对学生实训项目的考察、指导、评价等,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
(五)立足教与学的信息化
“互联网+”背景下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更应围绕信息技术而展开,通过对本专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和运用,来制作一批优质的网络课程,并以慕课、微课等形式加以呈现,来构建和完善高职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智慧平台,实现资源实时更新,校企共建、校校共享。学生不仅可在智慧平台中借助优质网络课程、企业生产实际案例等来进行高效、自主化学习,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也可通过智慧平台实现员工培训、交底、提升、总结等,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林叶之.职业能力导向的产教融合多轨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
[2]孙利.“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J].职教通讯,2016(34).
[3]兰士红.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6(23).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