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来自广州乡村发展的思考
2019-01-22黄少侃
黄少侃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60)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是在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城乡统筹”转向“城乡融合”,是对过去重农业轻乡村的矫正,更加强调城乡地位的平等,更加强调城乡要素的互动,更加强调城乡空间的共融。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虽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农村问题仍是实现“中国梦”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其乡村发展是中国特大城市乡村发展的典型,是中国乡村发展的缩影。广州自1996年以来,先后推进了中心村规划、新农村规划、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村庄规划编制实施、规范村庄管理等系列举措,有效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但是,广州乡村依然面临乡村产业内生动力不足、乡村建设用地低效等诸多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广州乡村发展现状问题,探索广州乡村振兴策略。
1 国内外乡村发展经验
1.1 国外经验
国外乡村建设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
(1) 强化乡村产业内生动力。日本振兴日益萧条的农业和农村的措施,用的不是加法,而是乘法。2008年12月,日本提出《农山渔村第六产业发展目标》,首次提出“第六产业”(“1×2×3”),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更鼓励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获得更多价值。
(2)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财政补贴,设立乡村学校、医院、体育、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村民生活。
(3) 乡村景观回归自然。实施整体景观规划,维护、修复、传承乡村传统风貌,创建“田园学校”等环境教育基地。
(4) 倡导多方参与。注重培养社区共同体意识,从关注村居建设拓展到乡村景观面营造和整体复兴。
1.2 国内实践
国内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做了四个方面的重要探索: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改进农民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
(2) 尊重特色农耕文化,打造乡土特色田园,传承并保护优秀的乡风民俗文化。
(3) 打造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从公共空间形态入手,以乡野之趣推动乡村更新,结合农业产销和休闲服务等推行田园综合体模式经营。
(4) 引导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撤村并点,实现农民向社区集中。
1.3 实践反思
国内在探索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成绩与问题同在:
(1) 乡村特色丧失。在某些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中以城市小区为参照进行“穿衣戴帽”,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脱节。
(2) 乡村产业内生动力不足,乡村仍被理解成工业化、城镇化的附庸,乡村价值尚未得到真正挖掘利用。
(3) 村民主体参与不强。多数地区是政府推动村容村貌整治,尚未成为村民自愿行动。
2 广州乡村发展现状
2.1 现状概况
截至2016年,广州下辖1 144个行政村,乡村面积广阔,占全市78%,乡村人口约196万人,占全市14%,但农业产值仅占全市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449元,近几年增幅逐渐放缓。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2.38∶1,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人口萎缩、农业产值占比逐步下降,但乡村建设用地却仍在增长。
2.2 发展特色
广州乡村发展呈现四个明显特色:
(1) 广州土地资源类型多样,适宜性广,多种农业综合发展,同时也是全国最早发展都市农业的城市之一,“农文商旅”已初显融合。
(2) 在传承耕读文化的同时,广州乡村崇商重祖,商埠文化、宗族文化氛围浓厚。
(3) 广州地处亚热带和珠三角水乡,聚落多采用梳式布局,建筑充分运用岭南“三雕两塑”,镬耳山墙、龙船脊等构建别具一格; 农田藕塘、桑基鱼塘和果林花卉,一派田园风光。
(4) 广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呈现出岭南新田园气韵。
2.3 核心问题
广州乡村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地租经济依赖度较高。广州乡村目前高度依赖地租经济,地租收入占村收入的50%以上。
(2) 集体建设用地低效破碎,存在不少的宅基地闲置、土地丢荒和留用地兑现难等困扰,空心村现象较为突出。
(3) 村民建房规范化不足,农民建房缺乏疏导,一户多宅与新增分户无地可建现象并存,远郊地区的泥砖房改造面临诸多困难。
(4) 涉农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政府涉农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5%,虽然相关职能部门均有切块资金投入,但比较分散,利用效率不高。
3 广州乡村振兴探索实践
3.1 广州乡村价值
乡村是广州统筹城乡、缩小差距的重要区域,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的主战场,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是乡村发展。随着建设用地紧缺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广州乡村将凸显其战略价值。
(1) 广州乡村是保障生态安全与环境品质的重要区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等大部分位于乡村,乡村是广州最容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最能展现山水田园城市风光的区域。
(2) 广州农业现代化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乡村必将成为重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区域。
(3) 广州城镇用地紧缺与农村用地低效现象并存,乡村闲置用地不少,是未来存量挖潜、效能提升的重点区域。
(4) 广州传统村落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交融的岭南文化特色,是留存岭南乡土记忆的重要区域。
3.2 广州乡村振兴策略
基于广州乡村发展特色、问题与战略价值判断,本文提出了乡村产业、乡村用地、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等六方面振兴策略,高度契合“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
3.2.1 振兴乡村乡土产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广州通过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农业公园等模式,上下延伸乡土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以“公司+农户+订单”的模式,打造特色花卉、水果为主题的农业公园或农业综合体。整合全域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等资源,结合轨道交通、绿道网络、特色资源,沿路连线连片打造美丽乡村群,高品质发展乡村旅游。合理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加强旅游目的地周边环境治理,推进登山步道、骑行线路和景观廊道建设。
3.2.2 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
分类分级推进低效村级工业园整合改造;创造集体用地“流转平台”,以出租、合作、入股等方式盘活空心村;探索支持以区、镇为单位统筹安排留用地,规划建设留用地集中安置区,统筹安排适当比例的建设用地作为村经济发展用地;探索点状供地和租赁结合的用地方式,预留一定建设用地指标,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小型项目需求。
3.2.3 规范引导农民建房
加大对村民住宅建设在规划审批、施工建设和规划核实等环节的管理力度。城中村不新增宅基地,城边村逐步停止新增非公寓式宅基地,鼓励通过三旧改造、土地整理等方式建设农民公寓,以解决新增分户住房需求。远郊村推进危破房、泥砖房改造,鼓励以集中联建的形式建设农民新村。
3.2.4 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自来水供应工程,推广农村燃气供应管网,建设“四好农村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文化娱乐、休闲健身、集贸市场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形成30 min农村基层慢行服务圈;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救助体系,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3.2.5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行动,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向小微水体(河涌、河塘、鱼塘、风水塘、边沟边渠等)延伸,保护好农村水面、水质。鼓励乡土特色农作物成片种植,营造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岭南乡村大地景观。推进“厕所革命”,实现无害化厕所全覆盖。
3.2.6 “贤民委企”共同缔造
政府、村委、村支书、村民协同致富示范,由此形成协同治理的效果。成立议事大厅, 倡导“一事一议”, 村里房子改建、立面整饰等大小事务都通过议事大厅集体协商。建设电子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管理村庄建设,实现高度社会化自治。
4 结语
广州乡村振兴实践表明,特大城市乡村的价值不仅是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维护特大城市生态安全,更是传承农耕文化的主要载体,乡村振兴的本质是让乡村回归乡村。因此,为了实现特大城市乡村振兴,应当从三方面发力。首先, 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特大城市的乡村必然是三次产业有效融合的平台。其次,保持牧歌式、慢节奏的生活状态。特大城市乡村空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生活空间,是都市人的渴望。最后,打造田园意境空间。特大城市乡村空间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田园风光、诗意山水的意境空间是人们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