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语大词典》中植物相关俗语的类型及生物学归类分析

2019-01-22张光富

生物学教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词典词条俗语

张光富 姚 锐

(1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23; 2 安徽省砀山第二中学 砀山 235300)

俗语也称俗谚、俗言、恒言、常语、俚语,是流行于群众中的通俗习用语,通常易于为广大群众接受。汉语俗语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先秦时期)、来源广泛,并且通常口语化,因此它具有形象、精炼、富有情趣、通俗易懂、表现力强等特点[1]。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因此植物名称在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俗语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除了结合运用与植物相关的成语、诗词和地名外[2,3],也特别注重与植物相关的俗语运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利用《俗语大词典》,统计分析了植物相关俗语的类型及其占比,并且运用现代植物学知识对这些俗语进行了生物学归类分析。

1 《俗语大词典》中植物相关俗语收录类型的比例分析

近年来,有关汉语俗语的出版物较多。这里选择收录词条最多并且最具权威性的《俗语大词典》[1]为代表,统计分析植物相关的俗语收录情况(表1)。

表1 与植物相关俗语的类型及所占比例

表1表明,植物相关的俗语在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这3类俗语中的比例依次为2.59%、1.84%和1.67%,所占比例均较低。总体上看,植物相关的俗语共计有476条(ⓔ电子资源),占总词条数21356条的2.23%。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尔雅》中植物相关词条的比例(15.07%),也低于地方性方言志书中植物相关词条(3%~4%)[4]。其原因可能在于,俗语大多来源于群众生活,而我国植物种类繁多,有3万余种,而且不少植物地方性色彩浓厚,通过口口相传,能够准确地在俗语中得到体现客观上难度较大。其次,现行的志书编纂往往缺乏生物相关的专业人士参与。此外,可能在编纂过程中深入实际开展实地调查偏少。如《俗语大词典》中将谚语“要得棉,谷雨前”中的“棉”解释为植物“木棉”,就值得商榷。其实,这里的“棉”很可能是锦葵科的棉花(Gossypiumspp.)。

2 《俗语大词典》中植物相关俗语的生物学归类分析

2.1 植物名或植物形态相关俗语 涉及植物名称的俗语有: 采动荷花牵动藕;一个萝卜一个坑;竹筒倒豆子;胡萝卜加大棒;麦高于禾,风必吹之;刺槐做的棒槌——扎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等。涉及植物的营养器官或部位的俗语有: 树要皮,人要脸;树大分杈,人大分家;独头蒜——没瓣(伴);玫瑰花可爱,刺太扎手;怕树叶掉下来打破头;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等。

2.2 植物分类相关俗语 例如: 丢了芝麻捡了西瓜;东北三宝: 人参、貂皮、乌拉草(Carexmeyeriana);豇豆一行,绿豆一行;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摸到韭菜就当葱;爬不上杨树爬柳树;懒汉种荞麦,懒妇种绿豆;数冬瓜,道茄子;指桑树,骂槐树;黄芩无假,阿魏无真。

2.3 植物生理生态相关俗语 例如: 大树底下好乘凉(植物蒸腾作用);巴豆未开花,黄连先结子(开花时间不同);甘蔗老头甜(次生代谢产物);割韭菜——割了一次又一次(居间分生组织发达);葫芦老皮儿厚,西瓜老瓤子多(果实生理);不熟的葡萄——酸得很(果实生理);不经霜的柿子不甜(抗寒生理);向阳花木易为春(光能利用);姜是老的辣(次生代谢产物);高山种小麦——终久不成穗(开花生理);梅花香自苦寒来(春化作用)。

2.4 植物物候相关俗语 例如: 六月不热,五谷不熟;六月六,开芋屋;麦过芒种根自死;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秋茄晚结,菊花晚发;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砍柴烧;沙枣开花种棉花;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五月榴花似火红;有稻无稻,霜降放倒;八月的梨枣,九月的楂,十月的板栗笑哈哈。

2.5 植物遗传和繁殖相关俗语 例如: 好树结好桃,好葫芦开好瓢;向阳好种茶,背阴好插柳;樱桃好吃树难栽;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三年桃,四年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6 植物资源利用相关俗语 例如: 麦收短秆,豆打长秸;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去家千里,勿食萝藦、枸杞;上床萝卜下床姜;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天上有蟠桃,不如手里有核桃;新手烧大菜,多放葱姜蒜;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3 小结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适时地引用与动、植物相关的俗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 电子资源

猜你喜欢

大词典词条俗语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利用简单的公式快速分隔中英文词条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客家俗语巧诵读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陆谷孙请人“找茬”
陆谷孙请人“找茬”
数字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