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戏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9-01-22屠霁霞

关键词:南戏戏曲校园文化

屠霁霞,程 婧

(1.温州大学团委,浙江温州 325035;2.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南戏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之一,其遗产丰富。南戏诞生于温州,是温州传统文化的瑰宝。高校,尤其是地处南戏发源地的地方高校——温州大学,要积极参与对南戏的研究和保护。近年来,温州大学相关知名学者在对这一古老戏曲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逐渐形成了“南戏学”,同时也与诸多科研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并于诸多学者进行了多种交流。将“南戏学”融入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更好地传承“南戏文化”的精髓。本文试图采用解释结构模型理论,分析阻碍南戏学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时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现阶段南戏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南戏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将南戏研究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融合的迫切性

南戏因其在戏曲史、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大量温州籍学者,如董每戡、王季思、沈沉、叶长海、徐宏图等,其处于学术热忱及热爱故乡之情,均对南戏给予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近几年,温州大学这所高校,由俞为民教授带领的南戏研究团队,在南戏文献整理、以南戏曲律与舞台演出形式研究为特征的南戏表演形式研究、囊括境内传播与域外传播在内的南戏传播研究、传统南戏新编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1]。

南戏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已消亡,但凝结的传统文化依然对后世的戏曲形式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戏曲形式,南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影响深远的显性文明形态之一,它蕴含丰富深刻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及道德规范,影响了一定时期人们共同的伦理原则、价值追求、思维意识。温州大学南戏研究团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以及教学的过程提供了智力支持,而且还从古代戏曲表演形式对当代戏曲戏剧艺术的影响、古老南戏题材的演变所反映的时代思想的变迁、南戏在国内外的传播等多个方面增进且更新高校学生及学者对南戏以及戏曲艺术的认识。

当今社会,戏曲的发展与传承已不尽入人意[2],作为一种古老且已消亡的戏曲形式,南戏亦渐渐不为人知,因此,加大南戏研究力度迫在眉睫,使民众了解“南戏”也势在必行。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基地,应积极承担起这份责任,以温州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也一直致力于南戏研究成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但因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仍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南戏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选择及数据采集、建模与分析

鉴于目前南戏学研究成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需追根溯源去探讨影响融合校园文化的各个因素,通过数据运算构建模型,分析影响因素间存在的相互关联性及其影响相关梯度。

(一)影响因素的选择

根据南戏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因素的相关调研、问卷调查以及分析相关文献[3-5],总结归纳了影响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诸多因素。首先,与学生自身有关,包括个人的兴趣、自身的素质等;其次,学校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关键因素,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实践平台的搭建、相应师资的配备、与学生培养计划是相融合等方面;再次,政府及社会对“传统南戏文化”研究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政府的扶持力度及政策的倾向性、社会大众对“南戏文化”的认识度以及企业的参与度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南戏文化”自身的因素也影响其能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结合相关专家获得的相关专业意见后,从中筛选出了15个影响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因素,具体参见表1所示。

表1 影响南戏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

(二)数据采集及系统要素分析

为厘清15个影响因素层次关系,针对性地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在大学生群体、社会群体和专家群体中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9份,回收率为97.25%。其中,有效问卷37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3%。按选择的人数计算结果,为去除偶然性,判定为“相互或单向影响”时选择人数需超70%以上。

(三)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方法)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知识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此模型以定性分析为主,可以将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特别适用于变量众多、关系复杂而结构不清晰的系统分析[6]。采用这种方法分析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影响因素关系具有很强的适配度。

1.根据要素分析,构造邻接矩阵。南戏学与温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存在着直接关联性,邻接矩阵A = {aij}n×m可以用来分析两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影响关系。若要素Si直接影响Sj,则aij= 1 (i≠j);若要素Si不直接影响Sj,则aij= 0 (i≠j)。根据本次因素间相关关系的调查问卷结果,得到邻接矩阵,如图1所示

图1 邻接矩阵

2.计算可达矩阵M。影响因素之间除了存在直接关联外,可能还存在间接关联,这需要进一步进行运算。矩阵A所示的影响因子间存在直接关系,同时还存在着间接关系,即 Si因子影响Sj,而 Sj又影响 Sk,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要素,可达矩阵M就是表示这种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在邻接矩阵基础上引入单位矩阵I,并对矩阵 A + I 作基于布尔代数运算法则的幂运算,直至满足下式为止:M = (A + I)r+1= (A + I)r≠ (A + I)r-1≠ … ≠ (A + I)2≠ (A + I),运用Matlab软件对矩阵进行计算,得出r= 4,即可达矩阵 M = (A + I)4(见图2)。

3.划分系统要素层次,构建ISM模型。根据运算的结果,对影响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各因素进行逐层分离,以明确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影响程度。首先,根据可达矩阵计算要素的可达集 R(Si) 与先行集A(Si),再计算共同集 C(Si) = R(Si) ∩ A(Si) 相关数据。然后对要素进行层次级位的划分,以 C(Si) = R(Si) ∩ A(Si) = R(Si) 的要素Si作为同一级位,并逐级剔除上一级所满足的要素,重复步骤直至划分出最低层要素,以此方法得出的要素级位划分结果。

4.根据因素层次划分结果及可达矩阵,将变量符号转换为对应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影响因素的名称,可以得到影响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因素的ISM模型(见图3)。

图2 可达矩阵

(四)调查研究的结论分析

根据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图3),可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影响南戏学与高校文化建设融合的第一层因素为主体外因素即个人的兴趣、实践的平台以及南戏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这些因素作为高校学生关注南戏的基本原因。个人兴趣是学生了解南戏的内在原动力,实践平台建设是学生接触南戏的直接途径,而南戏相关文创产品的研发能力是学生更加便捷地认识戏曲元素和培养戏曲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其构成触发大学生接受并学习南戏的基本因素。

其次,影响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第二层因素是南戏艺术自身创新的客体因素,这主要与南戏传统剧目的新编、改编有关,其主要包括新编南戏剧目内容的创新性、展现方式的新颖性以及南戏研究的网络化等方面。传统南戏剧目的重编再现以及网络化,可更容易地吸引高校学生的兴趣,并影响到其个人是否愿意加入南戏研究的意向。

再次,影响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第三层因素为环境条件及机制保障因素,包括高校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南戏的应用性研究、高校的应对举措、社会协同举措等。南戏作为戏曲的一种形式,其学习者需要一定的基本功素质,如阅读古籍的能力、对传统诗、词、曲的兴趣以及演唱能力等,因此高校学生的自身素质影响其是否愿意去接受和学习南戏。技术与资源、应用性的研究则为南戏新编剧目等方面提供了条件支持。高校应对的举措因素主要与人才培养的紧密度相关,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南戏在高校内的影响力。而社会舆论的导向、企业的参与及资金的投入等社会举措因素则重在为南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及资金支持,从而间接影响了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

最后,影响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第四层因素为价值因素,包括南戏的社会知晓度、政府的政策扶持导向等方面,可使南戏这一传统文化在进行研究和传统剧目新呈现时获得更多的社会和企业资源,而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各大高校校内政策的导向性则保障了南戏这一传统文化在研究及流传时的良性发展,引导更多的高校学生去参与到研究南戏之中。

综上可见,影响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四层因素既共同作用于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行为,同时各要素间又相互关联、相互递进、相互影响。为此,促进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时,既要纵向创建主客体因素,又要兼顾诸影响因素间的横向辩证统一逻辑关系。

图3 影响南戏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

三、促进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几点建议

为解决融合南戏学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对所构建的影响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分析,着重给予几点相关建议。

(一)推动南戏走进第一课堂,在特色课堂中增强文化自信

高校是传统文化研究的前沿阵地,要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真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自己的办学特色相结合[7]。如温州大学近年来将与南戏传统相关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当中,普及南戏知识,提高相关课程的质量,增强课程效果。同时通过特色课堂,打造传统文化播种站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1.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作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自身职能,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现实的途径。南戏的戏曲艺术无论从表演技巧、艺术形式、审美情趣以及观演关系上,尤其在价值取向、思想内容和文辞言语方面,都体现了对真善美的人性境界与忠信义的家国情怀的追求,如《荆钗记》《杀狗记》《拜月记》《白兔记》等脍炙人口的南戏经典剧目,都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素质提升与民族品格的完善。进一步充分认识南戏进校园的重要性,推进南戏研究的教学与纵深发展。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将南戏教学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进一步将在其它课程中实践渗透相关南戏内容;其次,强化科研引领,发挥高校研究前沿基地的作用。如温州大学以温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戏研究中心为载体,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学;最后,强化校院协同,发挥学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推广,将南戏学有机地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2.优化课程设置。在教育课程体系或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中,增加南戏教育内容,甚至可将南戏基础概论类课程作为全校学生必须选修的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和交叉,根据课程优势找准切入点,将南戏文化渗透到课程中,如在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群中以地方文化为切入点,将南戏文化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同时,将文化认知作为高校低年级必修课,理论研究作为高校中年级专业选修课程,高年级也可采取俱乐部式创新实践教学,将南戏文化层层渗透到课程当中。

3.创新教学手段。以青年人为核心的受众文化消费,大多以快餐式的娱乐文化和西方节日文化消费为主,戏曲这种被认为慢节奏、老龄化的文化形式,其传承和消费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增强南戏进入课堂的成效,着力在教学形式创新上下功夫,将课堂教学和展演实践有机结合。在具体实施中,可把南戏教学内容分块,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效果。首先,以基础知识板块带入戏曲环境为目标,展示唱腔、念白等方面的特点;其次,在示范讲解和互动板块方面,如示范一些虚拟场景的表演,相关程式套路、单纯技巧的运用等,让大学生对戏曲的虚拟和程式给予了解,如先看示范表演,再提问、讲解后,让学生再模仿。最后,在经典赏析板块方面,内容设置以视听图象为主,播放经典剧目片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演员的举手头足所包含的内涵,从而使教学形式寓教于乐。

4.建好师资队伍。以现有的南戏研究专家团队教师为主体,吸收一些戏曲方面的爱好者,并邀请跨学科专业的教师加入教学队伍,同时加大与校外资源的深度合作,开设南戏讲堂,定期邀请校外南戏研究专家在校内开课。与地方文化相关部门共建“南戏学”人才库,采取收集戏曲资料方式,对南戏资源加以合理整合。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外,形式上还可采用专题讲座、实物展示及展演实践等形式,让学生更快、更易地了解和接受南戏文化,让南戏文化这颗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推动南戏走进第二课堂,在特色活动中增强文化认同

在高校,覆盖校园每一处角落的校园文化活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让南戏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种,走近、走进大学生,真正进入导青年学生的活动场域、话语体系和精神世界,需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给予设计和创新。

1.项目化实施:组织开展“南戏艺术进校园”特色活动。将南戏文化与第二课堂互为融通,构建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组织开展“南戏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如举办南戏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校园道德讲堂、保护非遗志愿者行动、南戏与“我”的故事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把南戏和经典新编曲目引进校园,弘扬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有关南戏文化理论研究的课题,带着研究深入实践,如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秉承此精神,学生调研报告《传统戏曲的现代改编于舞台表演研究》获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二等奖,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2.阵地化建设:组建南戏传习学生社团。每一个社团缘起于大学生共同的兴趣和愿望,其能更好地传播南戏文化,为此,要牢牢抓住这一阵地,组建南戏研究学生社团,学校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引导,帮助学生社团解决指导老师、资金、场地等方面的困难。同时可跨校支持各高校组建南戏学生社团联盟,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南戏艺术实践活动。组建学生南戏创意产品工作室等社团组织,对南戏相关的文化元素进行再加工创新,设计带有南戏文化色彩、大学喜爱的各种文化产品。目前温州大学有三个学生戏剧社团,分别以地方戏曲研究、地方戏曲实践演学和戏曲文创项目为社团使命和目标。如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学生戏剧社借南戏新编戏曲人物形象代表推出衍生品,如公仔、冰箱贴、折扇等进行线上出售,深受社会好评,通过这些实践,可更好地传播南戏文化。

3.社会化推广:组建“南戏流动讲堂”学生实践队。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学生实践队坚持以“南戏故里说六艺”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组建“南戏流动讲堂”学生“新青年下乡”实践队,搭建戏曲文化全方位实践平台,并利用周末假期,组织学生到结对帮扶的社区、企业、学校、文化礼堂等地传播和推广南戏,让学生在文化推广活动中感知南戏精彩,感受经典的力量。

(三)推动南戏走进多维空间,在平台拓展中实现更好传播

伴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仅通过原有的传播渠道做好南戏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做好南戏的传播推广,需主动占领网络新媒体空间,搭建南戏在高校传播的网络文化互动平台。

首先,利用新媒体,让南戏借“机”传播。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让南戏通过新媒体实现更好传播,从而真正让南戏走进青年学子的内心。首先,建设好新媒体平台。通过开设校园戏曲微信、微博公众号和戏曲慕课、微课、戏曲直播等,充分利用智能手机,让戏曲借“机”重生,扩大受众范围和影响力。其次,利用好新媒体设计。将戏曲元素有机融入各媒体平台的标识设计中,如戏曲中的文学、音乐、舞蹈、服饰、妆容等富有标识性的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到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版面、文字、背景设计中,成为一种视觉新时尚。最后,开展好议题设置。在新媒体上有意识制造与南戏相关的话题,如中国啃老族现象与戏曲剧中的孝道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断形成新媒体热点话题,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将极大改变戏曲“曲高和寡”的局面。

其次,结合新技术,让南戏借“技”重生。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使新技术成为更好传播南戏文化的重要依托。首先,建设南戏虚拟体验馆。运用计算机图形学使虚拟现实与交互的技术,把对南戏文化的虚拟体验与交互带到大学校园,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将静态的艺转换为动态的艺术,使学生在欣赏这些借由高新技术展示的传统艺术时,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足不出户便可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其次,开通虚拟互动平台。在应用软件具有南戏元素的界面风格和设计的基础之上,创建属于南戏文化的形象代表,以该形象为代言人为参观者生动地诉说南戏,演绎南戏,以解除目前大众可能对戏曲文化所存在的枯燥乏味的误解。最后,拍摄微电影。进剧场本身便是一种精英文化的趋向,在受众层面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充分考虑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习惯、信息接收心理、艺术审美需求等,采用微电影、纪录短片、快视频等方式,以最快、最直白、最符合当下人碎片化阅读习惯的手段解读南戏文化。

最后,搭建融平台,让南戏借“势”拓展。以高校为主体,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政产学研融合机制,融合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和大众传媒等多方力量,协同做好南戏传播。首先,校内外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配套出台扶持举措,保障双师型师资、技术设备资源、科研经费等的落实到位。其次,校地共建南戏研究与推广中心,利用高校科研人才和资源,汇集文创、民俗、科技等专家与戏曲表演艺术家、剧作者等与南戏研究者相互合作,深入研究南戏文化创新发展。再次,调动社会资源组建南戏文化产业公司,依托各高校文化产业园区和相应的成果转化基地,开发新产品,从而使产学研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最后,开展校际合作,各大高校间应主动携手,签订合作协议,创新培训模式,加强人才的相互流通、专业的相互融合,共同传播优秀戏曲文化。

四、总 结

南戏作为温州地区曾经成熟的戏曲形式,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中意义非凡。高校,尤其是地处温州的高校,作为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基地,更是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整理和保护南戏这一传统文化。将南戏学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不仅增加了南戏在师生中的知名度,有利于更多的相关专业的青年学子产生投身南戏研究的意愿,为南戏研究造添加了新鲜的血液,而且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南戏戏曲校园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