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难忘《民主与法制》在改革开放初期(三)

2019-01-22口述丁柯记录整理洪梅芬

民主与法制 2019年3期
关键词:奇才法制纠纷

口述 丁柯 记录整理 洪梅芬

>>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胡立教同本刊总编辑丁柯(右)交谈。资料图

1984年3月,《民主与法制》第3期以“赖奇才碰硬”为题,用了13个版面推出了一组报道和评论,顿时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

1984年第4期《民主与法制》继续以显要位置推出了“支持赖奇才与不正之风斗争”专栏,发表《上海市司法界的本刊读者认为:判决罗维聪无罪完全正确》《感慨与呼吁——在中国记协新闻学院进修的记者们来信》两篇文章;第6期又发表读者来信《〈赖奇才碰硬〉发表后在广西苍梧县的反映》,第7期发表特约记者丘石文章《赖奇才调回公安机关》。文章说:中共广西自治区委很重视,成立了由区纪委、区高级法院、区公安厅、《广西日报》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处理“赖奇才碰硬”中的问题。

1984年9月23日,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接受《民主与法制》特约记者采访,《民主与法制》1984年第10期发表特约记者郑盛丰、《广西日报》记者史达生的《彻底否定文革,民主法制才有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韦纯束一席谈》,同时转发了《广西日报》9月28日报道《韦纯束同志说,赖奇才被调出政法部门是不对的》。

至此,在舆论上赖奇才的问题可以说是基本解决了。但要真正彻底解决,还得看是否落实了对赖奇才的善后。

为此,作为总编辑,我和一位青年记者一起,赶赴南宁拜会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韦纯束同志。他是一位很谦虚的壮族同志,当夜到饭店来看我。他说:《民主与法制》引人看。你们和《广西日报》报道“赖奇才碰硬”影响很大。他表示:“赖奇才已调回苍梧县公安了。”

1984年11月5日,赖奇才终于接到了调回公安部门的调令。

仲星火的呼号

党的报刊最辉煌的党性表现,就是反映人民呼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我们刊物的报道线索绝大多数是从读者来信中发现的。《民主与法制》有个信访部,有多位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他(她)们大都是新闻界、政法部门的离退休同志,每月要处理来信来件一千多件。每情必复,件件有着落。这是信访部同志庄严的承诺。他(她)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天天工作八小时,杂志社只是上下班用大巴接送(曲阳新村离市中心较远)、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另发20元一月的津贴。处理不完的信件还带回家去……这些用余热宣传民主与法制的老同志们,现在大都已不在了……

轰动一时的“仲星火的呼号”也是信访部处理的。

1982年年初,59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仲星火,妻子因病去世后,与一位医务工作者再婚,引发家庭纠纷。而上海某报贸然对仲星火进行了不点名的公开批评,为此仲星火、祝芸仪夫妇不仅居无定所,走在路上还被人指指戳戳,饱受社会舆论压力。

这位银幕上的“马天民”,走投无路,无可奈何,向本刊先后发来了两封信。第一封信的题目是“发生在我家里的事怎么了结?”,来信说:“《民主与法制》编辑部:我的家庭纠纷,拖延已达一年之久。六月十一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发生在电影演员Z家里的事情》,Z就是指我仲星火。这篇报道发表后,引起社会议论,至今我这个家庭纠纷问题还未得到妥善解决。恳请贵刊给予协助,指出正确处理的途径,使我和妻子解脱在这方面的思想负担。”

我们编辑部深感舆论机关负有庄严的道德责任,更加需要细致体察群众疾苦,认真学法、依法办事,不能随意乱批评。当时,不少文艺家都遇到过一些负面的舆论干扰,得不到法律保护。

经过信访部编辑同志反复深入的调查,艰苦耐心的说理,抵制了种种干扰,最后还得到市委两位领导的同情,《民主与法制》没有“报刊相护”,在1982年第10期刊发了仲星火的两封来信,加了编者按说:“……仲星火同志家庭中发生的纠纷,在‘文革’以后的社会生活中不是个别现象。这个问题涉及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如何敬老爱幼,建立一个和睦亲爱的家庭,子女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生父再婚、生母再嫁,父母(继父或继母)如何正确对待前妻前夫的子女,如何正确对待遗产继承,住房、财产分割等。”

仲星火申诉信刊发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读者纷纷来信,关心仲星火同志及其家庭。本刊信访部为此刊发了专题讨论《大家都来做促进工作》。

仲星火再婚引发家庭纠纷的大讨论,恰值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传统思维与改革开放观念的碰撞与冲突激烈之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家庭和谐,正是和谐社会的细胞与关键。最终,仲星火同志的家庭矛盾在双方各自让步的基础上得到了解决。

仲星火后来得知,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调查,进行耐心说服工作的这位《民主与法制》信访部的编辑同志,原来也是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刚从军分区政治委员的岗位退下来。仲星火万分激动,从此与编辑部结下深厚情谊,直到2014年谢世。

《民主与法制》初创迄今已有40年,初创时的勇气与艰辛、开拓与拼搏,留下一道深深脚印,将永不磨灭。

早在1986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首道在总结这一期刊时,曾深情地说:“事实已经充分说明,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也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主与法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一本群众性的法制刊物,拥有这么多的读者,而且政治影响、社会效果以至经营上的经济效益都达到如此良好的程度,的确是难能可贵,值得称道的。我们应该认真地总结经验。”

晚年,我有时去《民主与法制》初创时期的虹口曲阳新村一带看看,邓小平当年视察曲阳地区时走过的赤峰路,车水马龙,现在已经是上海市主要的交通要道了……

(原载《脚印——老新闻工作者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8月版)

(续完)

猜你喜欢

奇才法制纠纷
邻居装修侵权引纠纷
地质勘测奇才丁文江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署名先后引纠纷
莫扎特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
纠纷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光影奇才抄表工,街拍影像风靡欧美拒绝高价收购